注入活水
老包
2007/08/30 第597期
民進黨的政治信仰,已漸成台灣主流,但它推出的總統候選人,卻由於演出舞台受到掣肘,而略遜馬英九。民進黨應在推銷謝長廷的努力上,多加一把勁,多注入活水,重內涵的候選人,才能獲得認同。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力推的「正常國家決議文」,在黨內折衝之後,已有了初步結果;輿論界原本認為這是繼謝長廷副手爭議,另一波分裂隱憂,但卻很容易就獲得控制,可見這種擔憂是多餘的。


這個經驗也告訴我們:人選的問題才是複雜的,政策的陳述則因充滿彈性,轉個彎就能使雙方「雖不滿意,但能接受」。根據最新出爐的決議文草案,主張「從『命運共用體』的台灣認同出發,深化台灣民主價值,強化台灣意識」,「早日完成正名制憲,並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如此這般的文字陳述,到底與公元二千年總統大選前,民進黨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有何不同?其實很少人說得出來,但游主席卻認為此一「正常國家決議文」,將是民進黨在明年大選確保勝選的利基,可見這多少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


以正名制憲為主訴求的此一決議文,其實仍在民進黨的黨綱,「主張國號為台灣共和國,由公民投票決定」的範圍之內,要說它有特別的意涵,則應是游主席向支持他參與總統初選者,那些新進才加入台獨論述陣營的學者們,一個圓滿的交代。但我們更應注意的,則是此一辯證過程,也是對阿扁總統在兩年多以前一場扁宋會後,脫口而出的「正名制憲,自欺欺人」說的救贖。在那一場粗暴的國家元首發飆戲之後,獨派滿面全豆花,更衍生出李、扁前後任總統的嚴重衝突,台灣派自亂陣腳,終讓復辟派有機可趁,集體大反撲,台灣派內耗至今。民進黨現在雖以「正常國家決議文」來證明自己的信仰未變,但在二○○四年「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時,那種觸動台灣人集體共鳴的神秘力量,其實已經有點渙散了。


不管如何,有關台灣主體意識的議題,能夠成為討論焦點,總是好事一樁。根據民進黨最新公布的民調,台灣意識的逐漸成為顯學,以及台灣認同的成長,乃不爭的事實。這其中,贊成台灣獨立的有百分之五十七點二、主張統一者為百分之二十九、主張維持現狀者為百分之七,換言之,台灣派與非台派的支持比率是五十七:三十六,而民進黨的屬性是前者,國民黨的屬性是後者,高下立判。然而民進黨在同一時間所做的總統候選人支持度,民進黨的謝長廷,卻落後國民黨的馬英九百分之十七!因此,這中間的詭異落差,乃成為爭論焦點。


游主席說他憂心這種落後狀態,這種憂心當然是一樁好事,因為可以觸動黨機器的危機意識,但若以為通過一篇正名制憲決議文,就是選舉的萬靈丹,則未免太一廂情願。在一場重大的選戰中,政黨候選人的對決,其勝負因素是複雜多樣的,但唯一不變的,則是候選人的個人特質,一定在選戰中佔有最大比例的決定因素。謝長廷與馬英九,一個在內涵佔優勢,另一個在外表佔優勢;而外表佔優勢的人,在初期的支持率通常較佔便宜,加上傳播機器推波助瀾,自然會有一番局面。然而以內涵取勝的候選人,其「推銷」的過程卻會很艱難,一方面要有傳播工具,另一方面也要有「推銷員」,這正是謝長廷目前面臨的困境。


因此,民進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謝長廷的個人特質讓社會大眾認識,以內涵而論,不管是政治素養、人文素養或在院轄市的執政能力檢驗,謝長廷都超越馬英九很多,但若民進黨持續讓謝長廷處於面貌模糊階段,則選民的支持能量就很難喚醒。簡單言之,民進黨的台灣意識主張已使它立於不敗之地,自不必「在一杯已滿的水杯中,持續注水進去」,接下來應努力擴大空間,讓它的候選人有更好、更容易彰顯的演出舞台,以便民眾能有機會更進一步認識它的候選人。這一部分,才是民進黨應該去「注入活水」的。


謝長廷的個人特質若能有效彰顯,而不是持續被黨內掣肘,則這一場選戰就贏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