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統出訪中美洲友邦的前一天,早上在總統府內召見了謝、蘇、葉「黃金三角」,下午則與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會晤。
根據游主席在稍後對記者的轉述,他與陳總統談到總統大選,民進黨所做的民調,五月二十二日謝馬的差距是百分之十一,但最近兩人的差距已拉大到百分之十七!游主席為何要對外公開這個令民進黨面子掛不住的民調數據?原來他的用意是提醒綠營注意支持者流失危機,而他向陳總統提出的解決妙方,就是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以正名、制憲為主的綱領),「要讓基層知道為何而戰」,則流失的選民就可以拉回來......。
民進黨所做的民調,通常是比較真實的,不像某些統派媒體或國民黨所公布的民調,常令人嗤之以鼻。游主席所公布的民調數據變化,基本上是可信的;按照民進黨的選舉經驗,差距百分之十一與差距百分之十七,其中是隱藏從贏轉輸的致命危機的,因為綠營支持者的表態率偏低,通常須加上百分之十五,才能接近選舉結果。換言之,若經過「加權」,五月二十二日「加權」後,謝是有望倒贏馬百分之四,但最近的數據,經過「加權」後,卻還是輸給馬英九。因此,這個發現乃非同小可。
然而游主席所自行解讀及提出的妙方,卻令人啼笑皆非。因為民進黨是一個「台獨黨」,這乃社會根深柢固的看法,也是民進黨的政黨招牌,到底還有沒有必要去「加深顏色」,來宣揚自己的政黨色彩,其實不問可知。民進黨的黨綱中有「台灣共和國」國號,又有什麼決議文可以超越這樣的政治主張?換言之,游錫堃只是在喧嘩自己存在而已,並不是真正提出輔選妙方,因為若有一個男人,在選舉時拚命宣傳自己是男人,那只會令人覺得很煩而已。早期民進黨選將以「台灣共和國」主張,獲得若干支持。但隨即碰到認同瓶頸,因此謝長廷想出「台灣命運共同體」來替代,以方便擴大認同(其間也有人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來爭取認同),這意味原始的政治主張,在無法「一步到位」時,有其漸進改革的現實必要,後來謝長廷還特別提出「強流橫渡」的概念。
所謂「強流橫渡」,意指一個划獨木舟者,當他面對湍急的河流,而想渡河到對岸時,若不顧一切直直航行,若不翻覆,也划不到對岸;因此,有經驗的航行者,一定是沿著此岸邊較緩流處,先逆流而上一段,再藉著往下流速之力,一邊往下,一邊打斜划至彼岸。這樣的「橫渡」哲學,是航行者必備的常識,但對某些固執的政客來說,卻很生疏,說破嘴也沒用。謝在初選時以此概念說服了支持者,使他贏得代表權。然而游錫堃所舉出的民調數據變化,畢竟是事實,綠營必須去虛心面對,並從中找出真正的原因,而不必胡亂解讀、胡亂開藥方,江湖郎中滿街走。
五月二十二日到近日,謝陣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民調從傾向贏馬,到傾向輸馬?(游說馬的支持度不變,但謝表態支持者下降)這中間唯一令社會大眾印象深刻的變化,其實就是從「SAY YES」到「長昌配」的大轉彎(國家定位非此期間議題)。然而我們若只從副手對象的變化,來判斷加減分,也可能失之武斷。這裡面較須注意的,應是「SAY YES」喧騰期間,其實突顯了謝自主風格的獨特面貌,而到了轉向「長昌配」時,由於扁及外力介入的痕跡明顯,謝妥協後的個人風格面貌反而模糊了,可創造的想像力及動人的故事,也頓時退縮了─這恐怕才是身為總統候選人者,最忌諱的致命傷。
妥協後的「長昌配」當然是民進黨「小團結」的一帖重藥,但下重藥必有後遺症,必須小心調理。游錫堃也參一腳,有意為謝設定選舉主軸,其實也是使謝氏自主風格模糊化的負面手法。謝長廷是一個少見有獨特風格、獨特面貌的政治人物,今復辟勢力已大集結(包括藍色司法與媒體圍剿,以幾近瘋狂的手段進行毀滅戰),若綠營仍不知欣賞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不願集中能量為謝「造神」,而爭相將謝當做可以要脅勒索的小弟,也不願服膺他的選戰節奏主導,則這一場本土政權捍衛戰,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