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計劃
林世煜
2003/08/26 第387期
籌思打贏選戰,打贏建國之戰的策略時,基於同樣的思想基礎,最不應忘記的,是公民的積極參與。
「一七九三年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戰爭又突然成為人民的事情,成為以公民自居的三千萬人的事情......,由於人民參加戰爭,所以不是政府和軍隊,而是全體人民以其本身的力量來決定勝負。」普魯士軍事理論大師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的這一段,指的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從封建體制下解放的三千萬法國新人類︱︱就是現代意義的公民,在當家作主後,爆發充滿自豪感的熱情,傾一國之力,對抗全歐洲封建君王的驚人之舉。

對台灣的執政者而言,將來要贏得大選,持續與中國相持,不能不特別留意這一段話。

《戰爭論》第三卷第八篇︱︱戰爭計劃︱︱的手稿裡,克勞塞維茨花了不少篇幅,討論自希臘城邦時代到十九世紀初年,戰爭型態的演變,尤其是各時代的人民,涉入戰爭的不同程度。在封建和君主專政時代,他說,「政府和人民相脫離,並把自己看做是國家,就使戰爭成為政府之間的、和國庫裡的金錢,以及本國與外國的無業遊民有關的事情。」這樣的時代,就是我們稱為「前現代」的,在大革命之後已經永遠消失了。即使在傳統專制統治和軍閥割據依然活躍的東方,也早該消失了。

我們界定台灣處於「內戰狀態」,籌思打贏選戰,打贏建國之戰的策略時,基於同樣的思想基礎,最不應忘記的,是公民的積極參與;換成大家更熟悉的語言,就是群眾的動員。當前群眾動員最大的困難,在於「政府一上台就與廣大的支持群眾脫離,並把自己看做是權力的壟斷者,這樣就使選舉成為政黨之間,瓜分公部門資源以及朝野各黨分贓政客有關的事情。」這樣的印象,無時無刻被充滿敵意的媒體加以醜化,造成群眾對國是的冷漠。

「一邊一國和一個中國的對決」的大選基調,既然已經定案,要如何在實踐層次喚起群眾的積極投入,就是最重要的選戰策略。我們已經注意到,要提出令人激賞的新執政團隊,提出合乎眾人願景的中長期建國方略,要展現長期執政的魄力與決心。而且,這樣的「質變」,要在日常言行當中徹底印證,才能取信人民,達到全體動員的效果。

譬如說,就台灣處於實質「內戰狀態」的特性而言,投票給連宋,等於是投票給江澤民、胡錦濤的賣國行為。群眾有這樣的認識,執政者就不應該再放出或真或假的,或和解或結盟的風聲,徒然打擊士氣,又在媒體上受人訕笑。

對中國的態度也一樣。才喊出對決的口號,立刻又拋出「兩岸直航報告」,到底是要對決還是要示好呢?不是說等連任之後再談嗎,那就等啊,專心動員群眾,把選戰打贏就好,何必去討沒趣。媒體上充滿中國台辦官員醜惡的嘴臉和不堪的言詞,對你對我的士氣都沒有幫助。

執政者應該停止對中國,以及國內的中國人和中國黨,一切賣乖討好的動作。多年來對選舉的研究,早已證實台灣內部的矛盾是「敵我矛盾」,給他們再多的資源,對他們再低聲下氣,他們一票也不會投給你。不如專心喚起廣大群眾對你的認同吧,群眾因而生出與有榮焉的自豪感,自然能形成國家意識和公民自覺,那麼政權就是你的,而國家就是我們大家的。

這一戰要贏,只能是執政者和台灣國公民合而為一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