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對抗在日本
陳悅文
2008/08/14 第647期
隱姓埋名的「網路土撥鼠」作戰,讓日本讀者成功抵制了巨大的報業集團。受到媒體宰制的台灣閱聽眾,何時才能在網路上看到有組織性的「與媒體對抗」運動?

創立於一八九二年,與讀賣新聞、朝日新聞號稱日本三大報的每日新聞,其英文網站「Mainichi Daily News」中的一個叫做「WaiWai」的專欄,在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被迫停止了。每日新聞不但於六月三十日在報紙上公開道歉,並且懲處報社裡面的七名相關人員,包括該專欄的主筆、英文編輯部長和局、次長等七個人。


網友串聯  祭出三大戰術


專欄「WaiWai」的主筆Ryann Connell來自澳洲,專門寫有關「下半身」的報導。他自稱是翻譯,其實是編譯一些低俗的八封風化新聞後,再加入自己的幻想及想像,當作真實事件來報導。


翻開「WaiWai」專欄,許多日本人對這種「太過低俗」的內容登載在網路上非常不滿,長時間下來引起了廣大注目。一個小小的讀者,對報紙內容不滿,要怎樣對抗有百年歷史、並為日本三大報之一的每日新聞呢?一些日本網友們在網路上展開串聯,在每日新聞有回應之前,除了監視其內容報導外,還大致分成三個戰術:


一、一傳十,十傳百,透過網路轉寄讓大家知道這個專欄,及其低俗的內容。


二、以信件或電話向每日新聞的廣告贊助廠商抗議。


三、讓其他媒體了解,並且報導每日新聞的問題。


剪報詳盡 網友一覽無餘


單一讀者的不滿,如果要和媒體集團對抗,實在太難了。而且一旦成立組織,這個組織不但會有營運的問題,也容易被貼上莫須有的標籤。因此,網友串聯的策略可以說是游擊的「網路土撥鼠戰」。這是利用網路的最大優勢:「看不見、無法預測的戰法。」不組織、不署名、不遊行、不開記者會,也不公開對決嗆聲。網友們塞爆的,不是每日新聞報社的電子信箱,而是該報廣告贊助廠商的電話和電子信箱,讓贊助廠商去向每日新聞「關心」。


因此,對每日新聞來說,敵人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中。沒有組織、沒有名字,連要控告妨害業務的對象都沒有。


網友們合力製作網站,說明這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且保存資料及各種相關的新聞剪報。從部落格到BBS電子布告欄,都可以連結到事件整理的網站。網站中保存的剪報,又可以讓不了解情況的網友,能夠以最短的時間,了解事件的經過。這些詳細的新聞資料可以說是指證歷歷,每日新聞想要賴也賴不掉。


團結出擊 每日新聞不敵


整理網站中,有繪畫才能的網友更製作了各式各樣的宣傳單。有針對少婦、中年父親和上班族的各種版本。譬如,少婦版宣傳單,是美麗的少婦輕語著:「我不看每日新聞。」中年男士版,則有用漫畫說明每日新聞的低俗報導。


不只這樣,網友們還發起「拒買運動」。如果讀者手機有訂閱每日新聞的電子報,就鼓勵讀者解約。如果有推銷員到你家問「要不要訂每日新聞?」就要讀者們拒絕。整個戰術的重點,就是要抗議者們不屈不撓,持續下去,不求快、慢慢累積效果。


終於,繼雅虎新聞及J-Cast報導了這件事後,在七月三日,電視媒體終於也報導了這個事件。根據七月八日的日經新聞報導,每日新聞的網站只剩下自己公司的廣告,廣告商都撤光了。七月二十四日,DOCOMO電話公司,也將手機新聞電子報的新聞供應商,從「每日新聞」改成「日本電視」。


到此為止,這個由網路發起,拒絕低俗、不實報導的與媒體對抗運動,可以說是告了一個段落。


台灣借鏡 網路市民運動


「WaiWai」專欄所呈現的問題,可以說是號稱第四權的主流媒體問題。利用人對異常的好奇心,而大量偏重性犯罪的報導,也可以說是新聞商業化的結果之一。加上記者倫理低下,不管是否真實,隨便引用風化新聞,自編自導,這也是記者的失格。而雇用作者的報社,卻缺乏完善的檢查機制,讓這些不實內容頂著報社的名字到處流傳。而每日新聞管理高層將串聯的網友視為「找碴的年輕閒人」的態度,可說是不了解網路社會的現狀,因此而吃虧。


網路上無數的無名氏,利用網路,自行收集情報,廣為宣傳,造成輿論後而讓每日新聞道歉,並且承認自己的錯誤。雖然報導的傷害已造成,但這個從無數個無名氏而開始的社會草根運動,可以說在日本媒體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是個在網路成熟發達後,才能開花結果的網路市民運動。這個與媒體對抗的社會運動,對台灣是良好的借鏡。


以台灣的現狀來說,監督媒體,拒絕報導不實的媒體,應是台灣目前最迫切需要的社會運動。撇開政治議題不說,打開報紙,好像國際無大事,卻有鉅細靡遺的性侵過程,甚至加上幻想的圖解。暴力加上色情、拜金、賣淫。這樣的報導對我們的社會真的好嗎?


「與媒體對抗」,是台灣老字號對抗媒體的網站,過去多年來獨立奮鬥,但是攤開台灣媒體現狀,已不容單一網站的單打獨鬥了,需要像日本這樣的跨網站大型草根運動。


號稱世界最大電子布告欄(BBS)的「2ch」,裡面的已婚女性版的網友說:「扭曲的報導,會造成扭曲的日本人群像,將來我們的子孫都會受害。」「這種下流的報導,是對日本國民的侮辱,並且將會助長犯罪。我們要的是真實的報導,及安全的社會。」這些憤怒的話語,更適合送給飽受媒體惡意困擾,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