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一首詩的重量
李敏勇
2008/09/03 第650期

也許一首詩能傾倒地球

也許一首詩能挽救全世界的人

也許一首詩的放射能

讓我們聽到自由、和平、共存共榮

天使的歌聲般的回響


這是陳秀喜(一九二一|一九九一)詩〈也許一首詩的重量〉的結尾。她把一首詩極小放到極大,因為她認為「詩擁有強烈的能源,真摯的愛心」。這也是詩中的一行,能源其實來自真摯的愛心。


日治時期,新竹女子公學校畢業的一位台灣女子,出身養女,但受到經營印刷廠的養父的呵護,以及時代教養氛圍的影響,陳秀喜不只在少女時期喜愛俳句、短歌這種日本詩歌,寫作這種詩歌;戰後,更辛苦地從日本轉換到通行漢字中文,留下許多動人的詩節篇,可以想像,時代教養氛圍是如何重要!


戰後台灣的時代教養氛圍是怎樣的?


檢視已超過半世紀以上的國民黨中國統治歷史,經歷語言斷裂,從日本語而通行漢字中文,台灣人喪失語言的積累歷史。不只這樣,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困厄影響下的台灣人心志,似乎更耽溺在經濟發展的物質主義。錢!錢!錢!然後,權!權!權!


缺乏真摯的愛心,因而常常只是偽善!


一個崇尚文化的社會,一個崇尚藝術的國家,人民才會重視精神的意義與價值。陳秀喜〈也許是一首詩的重量〉才會被理解!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國家,會長期被殖民嗎?會安於被殖民嗎!


不會的!如果是台灣人民真正重視精神的意義與與價值,不會在二戰後長期的國民黨中國統治歷史終不得不接受民主化,人民有權選擇自我治理時,仍然無法表現出對於台灣主權的堅持,而寧可放置台灣於主權發展的不確定情境中。


只看重金錢的重量,只看重權力的重量,這樣的民族不會真正發生力量,遑論建構主權國家!這就是台灣的被殖民症候群顯示的困境。看看台灣的政治人物,長期壟控統治權力的陣營不說,要改變統治形勢的改革陣營也不免在鏡子中照見類似的身影、模糊了被改革者和改革者的界限,這是為什麼?


陳秀喜如此堅信一首詩的重量,讓人想起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一句名言:


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


這是芥川龍之介在〈某傻瓜的一生〉的引句。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以《惡之華》這本詩集,自一八五七年出版後,一百多年來,不只以法文,更以被譯介的不同國度語言,在不知多少人心中烙印心跡。


法國詩人梵樂希(Paul Valery)以〈波特萊爾的位置〉論波特萊爾說他因這本《惡之華》被打入地獄,但他的名字即使在地獄,仍站立在「光榮的頂峰」。


芥川龍之介說「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來自他對波特爾的感動。這樣的感動,對於只相信金錢與權力重量的人們,是不可思議的。


現實的人生,詩的人生,畢竟是不一樣的!但如何在現實裡憧憬詩,這就是教養,這就是藝術與文化教養,一位台灣的女詩人說,也許一首詩的重量能傾倒地球;而一位日本小說家說:「人生不如波特華爾的一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