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人事踢鐵板 馬兼任主席有譜
徐子樵
2008/09/03 第650期
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立場已有鬆動跡象,主要原因除了考試與監察兩院人事案的不順利,讓馬的態度軟化之外,最主要是不願大權旁落,反映斬草除根的集權心態。

國民黨醞釀修改黨章,讓馬英九兼任黨主席以利「黨政運作」,馬英九一副欲迎還拒,既想要黨政大權一把抓、防堵王金平,又要堵住食言而肥之批評,重施一九九八年參選台北市長故伎,更讓人看穿其機關算盡的一面。


兩院人事受挫  兼任態度升高 


馬英九拒絕兼任黨主席的立場相當明確。一則這是他的參選訴求之一,算得上是對選民的承諾;一則也是其理念,就像他見樹不見林的法匠個性,認為要遵守黨政分離,避免以黨領政。因此,儘管早在參選總統之前,黨內就有聲音認為他當選後應比照過去模式兼任黨主席,黨內並且在五二○後評估修改黨章,為馬英九量身訂製,就等他點頭,一句話就可皆大歡喜。然而,馬英九的態度一直堅定,到了六月間,副主席關中主導黨章修改小組,改由基層發動連署,雙管齊下力拱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氣氛已日漸浮上檯面時,馬英九透過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鄭重澄清「毫無意願」「完全沒有意願」。甚至到了就職百日,兼任黨主席態勢已十分明朗,包括行政院長劉兆玄接受媒體訪問時都已經說得很露骨「總統兼任黨主席對黨政運作會有幫助」云云,外界仍摸不透馬英九的態度。


國民黨傳出來的消息指出,馬英九的立場已有鬆動跡象,不再像原先非常排斥。主要原因除了考試與監察兩院人事案的不順利,讓馬的態度軟化之外,最主要是來自包括劉兆玄、前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以及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等人分析兼任黨主席利弊得失後,終於動搖了馬英九的態度。這些來自國民黨內的小道消息,說穿了只是一種政治風向球。


繼續執政之路  K黨含淚拱馬 


時空背景有異,執政成績也乏善可陳,為了挽救下滑滿意度,馬英九對於兼任黨主席,心中應已有定見,只是一方面先前話講得太滿,一下子轉彎,難以取信於人;另一方面兼任之聲,並非起自今日,包括黨主席吳伯雄等大老說破了嘴,馬英九卻是不動如山,現在迫於形勢點頭答應,難免有失威信。因此,就算要兼任,也不能由自己表態,仿效當年說了一百多遍不參選台北市長前例,最後是由下而上連署才解套,不失為最可行之計。


其次,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關鍵不在於他的意願,而是兼任黨主席的權力布局問題。


雖然馬英九的民調支持度大幅下滑,但每一位國民黨人都心知肚明,馬英九仍是唯一可以代表國民黨的政治明星,其餘的中生代,不是人望尚待養成,就是威望不足,難以服眾,更何況蔡英文參選總統氣勢已成,比起以往的民進黨天王們,競爭力與威脅性強過百倍,馬英九在剩餘的三年多任期內,如果政績沒有明顯起色,只知一路向中國諂媚,毫無疑問的,二○一二年會是一場相當艱難的總統選戰,甚至可以悲觀預測。為了能繼續執政,儘管認為馬英九不會做人也不會做事、批評他是國民黨的包袱,也不能不挺他兼任黨主席,就像過去深藍者「含淚投票」一樣,馬英九只要開口說願意兼任,大家歡迎都來不及了,那會反對,關鍵在於馬英九如何透過兼任黨主席,重新調整黨政運作模式,以及如何布署其權力分配。


為了維持正統  早已權力布局


所謂因考試與監察兩院人事風波,讓馬英九重新思考兼任黨主席,立場出現軟化跡象之說,不過是找個大家都看得到,最能接受的理由而已。事實上,從若干跡象可以看出馬英九早已悄悄進行權力布署。


例如馬兼黨主席消息曝光後,黨內討論最多的兩項話題,一是接班人選;另一則是堵死王金平進軍黨主席之路。這兩項話題的共同焦點,牽涉到敏感的族群統治階層與意識形態,基本上是延伸國民黨在李登輝掌權後出現的本土與非本土兩大勢力間的鬥爭。


國民黨內本土與非本土間的對抗,其實從未停止過,而是以不同形式持續進行,二○○五年馬英九與王金平的黨主席之爭,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黨內非本土勢力藉推馬英九參選黨主席,鞏固並強化權力地盤,在他們看來,李登輝並不是在改造國民黨,而是毀黨毀憲,要把台灣脫離於中國之外,讓台灣具有實質獨立的國家形態,而李登輝的毀黨就是引進黑金。因此,包括馬英九在內這群過去受威權黨國餘蔭,但感覺權力流失、地位受威脅者,矢志要拿回國民黨的主導權,不能讓血統不正的外來者掌握大權,否則無以向創造國民黨的先賢先烈交待。這群人有強烈的使命感與排外性,注重團結與整體戰,並且深耕媒體,善於營造形象,馬英九便是最好的作品,塑造成為中興國民黨的唯一人選,既無可取代,也不容他人僭越。


不願大權旁落  集權心態濃厚


這是兩年多前的馬王兩人相爭黨主席之所以慘烈無比的背景,在這場戰役裡王金平被影射為「黑金」,造成兩方間的裂痕迄今仍難以彌補,落敗的王金平,灰心失意之餘,從此退居國會,專心打造自己舞台的防衛性堡壘,三不五時仍得提防暗箭。這次馬陣營炒作老掉牙的兼任黨主席話題,王金平還是被颱風尾掃到,傳出所謂防王之說,其實就是要王金平表態,不是只有不選,也不要支持其他人選。


早就看清馬陣營手法的王金平雖然明確表態贊成馬英九兼黨主席,也再次重申不會參選之心意,但還是有人放話分析指出,盛傳王金平有意角逐黨主席,如果王金平接任黨主席,國民黨權力結構會產生重大改變,對馬英九形成很大壓力,馬陣營人士不可能毫無動作反應。防範王金平之外,黨內也繪聲繪影傳出朱立倫、胡志強,亦即「馬立強」組合的新安排,凡此種種傳聞、分析,或是假借馬陣營、核心幕僚等人士的說法,虛虛實實,一時之間難以辨別真假,但要傳達的訊息是再清楚不過了。


簡單來說,就是馬英九及其週遭人士不放心,也不願大權旁落,甚至連分享都要再三思考捨不得給,十足反映了順我者昌、斬草除根的集權心態,不同的是這種集權心態有很大的層面是來自心理的不安全感,無論就人頭比例、就時空背景、還是實務運作,即使傳統國民黨權貴菁英能力再強,他們也需要本土勢力的支持,沒有本土的配合,他們只能在國民黨裡耍得開來,可是他們並不願承認,甚至視若無睹,仍然要掌握支配權,聽話的,未必有糖吃;但是不聽話的,一定圍剿封殺。關中內定接掌考試院長,以及張哲琛等親連戰人馬進駐考試院要職的傳聞,說明了馬英九權力心態與運作思維。他們是屬於馬英九所認定的同一個族群,其餘的就畫歸為「非我族類」,要交心、也要建功,甚至有時也要「深明大義」才能獲准加入這個封閉性、排他性的少數權貴菁英團體內。


延續以黨領政  必須學會妥協 


這點才是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黨政運作不順暢的根本原因,只是馬英九並沒有真正面對問題核心,而是在「憲政分離」、「憲政分際」玩起文字遊戲,或者訴求於口號式的不要重蹈「以黨領政」覆轍,一直到考試與監察兩院人事風暴後,馬英九才驚覺到有必要重新調整,兼任黨主席就是其中的指標,一方面涉及馬英九對黨主席的定位;另一方面也關係到如何兼顧黨內各方勢力。但無論如何,馬陣營的中心思考方向是如果不兼任,也要盡可能防堵、封殺非我族類,不讓他們有機會占上舞台,王金平不過是其中最代表性的人物,其他人,即使與馬英九關係密切,但只要有阻礙,也一樣會遭到排斥。


馬英九對黨的定位是選舉機器,選後就歸建,交由政務部門接手。國民黨有意將黨章修改成為總統兼任黨魁,設計上便是順著此一思維,比較像是在黨政同步平台上的「以政領黨」模式,而非過去純然的「以黨領政」形態。但是國民黨內山頭林立,馬英九那套媒體行銷包裝手法,用在一般民眾裡,行得通;用在黨內卻未必吃得開,這點從吳伯雄說他還沒有與馬英九達成共識,不難看出一些端倪。「以政領黨」代表著馬英九完全掌握大權,可以任意分配資源。相反的,延續「以黨領政」,馬英九得做某一程度的妥協,妥協到何種程度,便關係著馬英九決定兼任黨主席的最終態度,否則他寧可維持現狀,總比釋出過多比例的權力與資源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