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變調有何不可?
江冠明
2002/01/07 第302期
統派舉著捍衛國旗、國歌大旗打擊執政黨,卻在台北球場棄歌棄旗向中國輸誠,這種雙重標準讓人反感!
金素梅的原住民版國歌詮釋,引起台灣輿論紛紛,議論頻頻是落實多元化的自然現象,無庸驚異。自從阿扁總統就任大典張惠妹版國歌出現,引發中國政府拒絕張惠妹到中國演唱事件,可見國歌泛政治化的問題,是在於政權本身的封閉性所致,甚至是反民主化、反自由化現象。嚴謹看張惠妹演唱國歌版,引起台海兩岸的緊張,中國反張惠妹的商業演唱,暴露中國政權的非理性與專橫,這更值得台灣文化音樂界,甚至娛樂界深思反省,這是台、中政權緊張關係的指標案例,統派媒體卻用淡化方式來處理,呈現台灣媒體懦弱無能的現象。

多元文化並存有何不可?

如果〈望春風〉〈夜來香〉〈白色聖誕〉隨著時代變遷,出現搖滾版爵士版,那麼國歌變調又有何不可?台灣是個民主自由國度,強調多元文化並存與尊重,歌曲的自由詮釋反應時代多元現象。時代變革曲風也跟著流轉,上海風的國語歌謠〈夜上海〉隨著國民黨政權,逃難到台北,敵不過台語歌謠〈望春風〉〈港都夜雨〉,因此國民黨用禁唱方式封殺台語歌謠的發展。國民黨執政五十年一再重複那種高亢假音仿北京腔的單調國歌,試問回顧這段歷史,比較民進黨執政後張惠妹版國歌、金素梅原住民版國歌這種自發性自由發展,那種國歌比較親近台灣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呢?

如果統派論述者,想借題發揮批判台灣意識,不妨建議統派音樂人出版一張模仿蔣介石、蔣經國、林洋港、阿扁的聲音、加國民黨各省籍大老的聲腔,混合山東、四川、湖南、江西、雲南、陝甘、廣東語調,唱一首真正五湖四海中國秋海棠國歌。比較最近新聞事件,新聞局標誌去掉「秋海棠」圖案,引起統派份子抗議,諷刺的是如果那麼愛國家國旗,自稱參加保釣運動的馬英九,卻在台北球場阻止民眾攜帶國旗參加奧運。如果那麼愛國愛旗,喜歡拿國旗打人的愛國陣線和親民黨徒眾,為何不去球場伸援呢?可見國旗與國歌在統派份子眼中並不那麼重要,他們只是拿國旗國歌來打台灣,遇到中共就棄旗棄歌投降,擁抱五星旗。

用大時代的觀點來看,金素梅的原住民版國歌,倒不如看原住民版的〈反共救國歌〉的批判意識,前者出現在張惠妹之後,在文化批判研究意義上,只是將原住民音樂挪用借用襯底而已,缺乏主體性批判意義,反而是被馴服的意味。原住民版反共救國歌創用於國民黨專制統治,用於原住民反抗運動,意義上具有主體批判意識,其歌詞借用〈反共救國歌〉歌詞:「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更改為「進攻!進攻!進攻總統府!把總統請出來!把總統請出來!喝......酒!」演唱時「喝酒」改為天主教禱告的語調「阿門!」這種化尖銳抗議「進攻」逆轉為「總統請出來喝酒」充滿原住民式的幽默嘲諷,是台灣抗議文化的幽默風格。

部落工作隊的陳明仁曾經翻唱過原住民版〈反共救國歌〉,也許民進黨下次唱國歌,可以請陳明仁改改歌詞,每年換換口味唱一種新調國歌,反正過年幽默一下,何嘗不可。如果統派不喜歡,那麼可以改用平劇流水板或西皮倒板,唱一齣平劇版國歌,或者昆曲版、南北管版的國歌,中華文化五千年可以掰的傳統很多,不要創新要繼承舊的很多,用三字經的調子來唱國歌也很有意思。反正這是後現代,有什麼不可以試試。

從最近統派面對中共場合,棄旗棄歌現象頻頻,國旗國歌的重要性日減。事實上,國旗國歌崇拜是納粹法西斯國家,或日本軍國主義時代所崇尚低種精神奴役現象,這種國旗國歌傳統的創新,是現代新興國家建立國家威權象徵的手段,如同對國父與蔣總統圖像敬禮,是國家建構的威權邏輯。一個民主化現代國家,不需要那麼刻意在此表現,平常愈是表現國歌國旗崇拜,欲透露國家建構與領導的危機,因此透過形式膜拜,來達成國家建構的威信。台灣統派對國旗國歌只是策略性的用途,從統派學者論述中對國號領土疆域的錯置,包括歷史論述概念的推演,都呈現錯亂歷史症候群現象。

圖騰崇拜是國家建構危機

既然如此,那麼舉辦公投換國歌換國旗,甚至換國號都可以,台灣只想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國旗國歌國號都只是一種稱呼,一個藝名,不用太計較,只要可以分辨清楚就好。最近新聞局的新國歌沒有歌詞,又引起爭議,雖然國歌前二句「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有所爭議,甚至有國歌與中國國民黨黨歌不分的爭議,但是民進黨執政後還是很寬容繼續照唱,要是一九四九的中共,就早已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中國大陸國土上的中華民國也被消滅,只剩下中華民國在台灣,這事實卻從一九四九等到一九九五年,國民黨才承認中華民國僅在台澎金馬,可見台灣統派是世界上把頭埋在土裡最久的鴕鳥。

從音樂美學來看,台灣具有十幾個族群,需要一首新的國歌,為了避諱族群爭議,叫台灣歌(Taiwan Song),這首歌不要有任何歌詞,避免種族歧視,完全用「ㄚㄧㄨㄟㄡ」或「AEIOU」來發音,可以融合台灣各族群歌曲精華的片段旋律改編,用鄒族祭歌來起音、布農族的和聲、排灣族的韻律、泰雅族的節奏、阿美族的律動、卑南族的沈穩、賽夏族的平抑、達悟雅美的吆喝低沈ㄨ聲、一點閩客韻律、北京小曲、上海小調旋律。這首歌沒有標準版,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唱,甚至每年都可唱不一樣的調,甚至偶爾加上現在最近流行電子音樂版,有什麼不可以呢?也許,這樣的國歌認同,是台灣文化哲學上可以被探詢與發展,什麼是台灣?台灣人該唱什麼歌?這些將反映台灣國家建構的論述邏輯,是傳統!是創新?還是創新的傳統!傳統的創新呢?


05a.jpg 愈是表現對國旗的崇拜,愈是透露出國家建構邏輯的危機。(王建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