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費調漲 學者不反對
萬惠雯
2005/01/14 第460期
學者認為以往水電的價格太便宜了,結果反而造成大家的浪費,調價一則可反映成本,再則民眾可依自己真正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使用幅度,而不會造成能源的浪費。

政院經濟部宣布今年將調漲水電費的價格,而且最快會在二月就實施,雖然水電費已經有長達十年的時間沒有調整,但對於一般家庭民眾都要使用的水電而言,調漲費率勢必將影響民生經濟,對工業發展而言,調漲水電費也會衝擊工商業的發展,在兩方影響下,也引起會不會進一步拖累二○○五年經濟成長的疑慮,然而面對漲價,一般民間團體大加撻伐反對到底,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勝雄則建議相關單位,應告訴社會大眾漲價原因為何?水電的成本到底增加了多少?是否有急迫性?且調漲的幅度是否合理等諸多問題。


電費調漲  因燃煤與運費飆漲


根據了解,二○○三年八月到二○○四年五月間,國際燃煤價格從每一噸二十五‧六美元飆漲至五十五美元,而台電發電量中有三三‧三%是以煤來發電,由此可知,國際燃煤價格的大幅上漲是影響台電發電成本的主因,除了煤之外,其它燃料如油價、汽價去年皆為上漲趨勢。


除了燃煤價格上漲外,調漲電費的另一個理由為運費的上漲反應成本,以二○○四年為例,國際的海運業者幾乎都大賺錢,根據統計,一噸煤的運費從美金五元上漲至美金十五‧六元,依照台電送至行政院審核的電價調漲公式中,國際燃煤和海運的價格上漲的影響幅度最大,另外,為了配合政府鼓勵民間發電的政策,台電與民間發電廠訂定收購民間發電的合約,收購電價通常高於台電自己來發電的成本,這方面的支出也是漲價考量的因素之一。


由於調漲電費是極端感敏的議題,對經濟的影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且電力為公用事業,一旦調價,消費者也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此時的調漲電價是否有必要性?依企業經營的理念來看,企業將本求利,若依目前的燃料價基礎來看,若不調價的話,依台電的估計將虧損九十億元,在虧損經營下,企業的信用評等將被降級,對於以後公司債的發行成本或借貸的利率都更加重,將會影響整體經營效率,台電表示,「在虧損經營下,公司則無法進行投資建設,供電品質也難保不會受影響」。


根據台電強調的燃料成本上升造成將漲價的理由,也有工商業業者持不同的看法,電電公會副總幹事羅懷家則認為,現在油價已是下跌趨勢,又碰上新台幣對美元升值,進口燃料的成本應該已經下跌,所以此時調整電價是否不太合理,不但增加工商業的營運成本,進而也會造成通膨壓力。


水費調漲  因要汰換老舊管線


去年納坦颱風時,桃園地區曾飽受停水三個禮拜的苦難,停水的原因則為颱風造成水濁度過高,淨水廠沒辦法正常供水,事實上,國內的淨水廠和管線的確過於老舊,根據國際自來水協會所訂的汰換設備標準,台灣只達到汰換老舊管線和淨水廠設備標準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台灣的自來水供水設備有十分之九都處在過於老舊的狀態。


過於老舊的設備和管線對供水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吳約西表示,「台灣過於老舊的自來水設備,導致平均漏水率達二○%,造成水資源的過度浪費。「為了穩定水價,台灣的水費已經十多年來沒有調整價格,自來水公司已經持續數年呈現虧損狀態,負債達五百五十億元以上,這樣的情況實在無法有多餘的預算汰舊換新」。


另外,調漲水價的原因還包括離島地區,常常降雨量比當地的蒸發量還少,大概平均每十年就會有三、四年處於缺水狀態,尤其是澎湖,這個時候就要從台灣本島以軍艦或商船將水運送過去,成本大增,但仍然以一般水價收費,這部分的虧損也要由台水自己承擔,其他的成本如在水庫區的原水的保護,這些成本也沒有反應在價格上,都是造成台水連年虧損的原因。


費率調整  應按市場供需而訂


對於水電費率要調漲的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能源經濟學者柏雲昌則認為,「能源的價格太便宜了,結果反而造成大家的浪費」,他表示,站在能源經濟學者的觀點,電價應該按市場的供需來調整,價格愈彈性,民眾愈會依電價來調整自己用電的幅度,而不會造成能源的浪費,以二○○一年通過石油業法來說,此後石油價格即按市場決定,另外,他也認為過去的電價已經是非常的平穩,「電價已經維持了好幾年都沒有調過,實在不合目前市場的價格」,依人事成本、行政成本的逐年上升,電價的上漲並非沒有道理。


另外,台灣經濟研究院學者楊家彥對於水費調漲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水價已經持續好幾年都在不合理的偏低價格,「以資源效率的觀點來考量,水價應該要調整來反應成本」,他認為若水價一直維持偏低水準,導致一些用水效率低、對國家整體GDP貢獻不高的業者,卻因為水價的偏低而浪費水資源,若水價調漲,「在價格反應實際成本下,以價來制量,用水效率低者自然就會少用點水,用水效率高者則會被分配到相對較多的水資源,達到市場調節的效果」,儘管水電費漲價在政治的多方干擾下可能還是困難重重,但凡事講求合理性,無論是政黨、民間團體或民眾,若能不只是為反對而反對,考慮到全體國家經濟福祉,才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