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智庫:八吋晶圓廠絕非夕陽產業
章阡珣
2002/08/16 第334期
「慢一點,少一點」一直都是反對八吋晶圓廠登陸者希望政府現階段不宜過快開放,台灣智庫並引用資料顯示,在二○○二年或二○○三年開放因為時程開放的不同,與半導體產值消耗有相當關連。
對於爭議多時的八吋晶圓廠登陸案,經濟部總算在八月十二日拍板定案,正式開啟申請的時程,讓八吋晶圓廠正式開跑。

這次八吋晶圓開跑最主要的門檻,就是十二吋晶圓廠已經量產的公司才能登陸,依照經濟部這項高標準,國內大概只有台積電與聯電兩家公司有資格。不過,政府以十二吋晶圓廠量產來進行台灣晶圓進行管制,這樣的方式是否安全,也引起外界諸多討論。

◆根據臺灣智庫調查 八吋晶圓仍是主力

行政院在五月份宣佈八吋晶圓廠登陸政策朝總量管制的開放政策,經濟部也在八月九日公佈「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廠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預計從十二日開始接受業者申請,其中規定在臺灣十二吋晶圓廠經評定達「經濟規模量產」後,舊的八吋晶圓廠設備才能移往中國。這項規定,被視為八吋晶圓廠登陸的高門檻,可以有效管理八吋晶圓廠登陸的速度與加數。

雖然經濟部認為經過這樣的門檻設計,可以達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效果,不過,對八吋晶圓廠登陸持保留態度的台灣智庫卻認為,八吋晶圓產值在二○○二年仍佔國內整個半導體產值比重的七五%,十二吋廠都脫離試產階段不久,尚未到大規模生產的地步,在未來三至五年,八吋晶圓廠仍是半導體製造業的生產主力,絕非夕陽產業。

在台灣智庫日前發表「晶圓代工產業西進中國的影響」報告指出,政府對八吋晶圓廠重要性忽略的同時,又對十二吋晶圓廠抱持過度樂觀。經濟部統計到二○○五年台灣應有九至十一座十二吋晶圓廠,但是根據台灣智庫調查,雖然相關業者前後發表的建廠計畫高達十三座,但到二○○二年六月為止,建廠進度較為明朗,可望在二○○五年前具體落實的十二吋晶圓廠只有七至九座。其中除了台積電、聯電、力晶、茂德各有一座剛脫離試產階段十二吋廠,矽統、旺宏與華邦都因景氣不佳而暫緩或停止十二吋廠建廠計畫。

◆十二吋廠不能銜接恐怕台灣會兩頭空

台灣智庫表示,當前八吋晶圓廠仍是台灣生產主力,十二吋廠尚未達到經濟生產規模,政府政策不應建立在「十二吋廠一定能銜接,所以八吋晶圓廠可以西進」的假設前提上,應審慎考量景氣變化與個別業者因素影響,致使原訂十二吋晶圓廠建廠計畫出現遲緩的可能。再者,十二吋廠的生產成本較高,要達到具經濟效益與合理的成本攤提,仍需一定時間。

而十二吋廠與八吋廠之間具有替代性的說法,台灣智庫也認為不盡然正確,兩者並不完全替代,毫無限制地貿然開放八吋晶圓廠西進,若無相對應的合理規範,將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八吋晶圓廠登陸的政策已經是既定事實,雖然政府鳴槍起跑,但是許多後遺症,卻是不得不做的防範。台灣智庫認為,八吋晶圓仍是台灣生產的主力,如果十二吋晶圓廠量產的速度沒有銜接上來,八吋晶圓的技術又被中國吸納,這樣台灣會落得兩頭空。

◆群聚效應如果出現中下游會移去中國

面對台灣智庫等團體的質疑,半導體業者卻認為,目前國內有二十一座八吋晶圓廠,其中有兩、三座屬於舊廠,這些舊廠都始於低階的技術,甚至是閒置的,雖然在台灣還有些用處,但如果到中國去,可以佔有市場,變成非常有用,甚至還能帶領台灣廠商盡快技術升級。

已經前往中國佈局的美國摩托羅拉、日本的NEC與中國的中芯、宏力等半導體業者都將於二○○三年、二○○四年進入量產的高峰,因此也有相當多的業者擔心「卡位不及」,希望政府能開放八吋晶圓登陸,不要影響商機。不過,反對八吋晶圓廠登陸的人擔心的不是一、兩座晶圓廠登陸,而是擔心一旦台灣晶圓廠往中國移動時,很快會有群聚效應出現,整個中下游都會往中國移動,這樣台灣就沒辦法保持一貫的領先差距。

「慢一點,少一點」一直都是反對八吋晶圓廠登陸者希望政府現階段不宜過快開放,台灣智庫並引用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的資料顯示,在二○○二年或二○○三年開放因為時程開放的不同,與半導體產值消耗有相當關連。

◆正反意見兩極走向考驗政府管控機能

以半導體事業最關鍵的二○○五年為分水嶺,根據工研院產經與資訊中心的資料顯示,若二○○二年開放,預估二○○五年將比不開放情形的產值減少二一七九億元、若二○○三年開放,預計二○○五年將比不開放情形的產值減少一一八三億元,顯示晶圓代工西進將啟動產業群聚的連帶西移,且產能的流失相當驚人。

面對反對者的憂慮,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認為,未來三年,台灣將會有十座十二吋晶圓廠落成,這將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十二吋晶圓廠最多的國家,這正是台灣開放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的信心所在。至於技術流失的部份,黃崇仁認為,同樣在竹科,力晶就沒辦法學到台積電的技術,目前台商主宰中國七五%的外銷市場,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有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將台灣的技術學去,然後控制市場。

不管正反意見如何,八吋晶圓廠登陸案在八月十二日已經正式鳴槍起跑,這是扁政府對兩岸經貿「積極開放」尺度上最大的誠意表現,同時也是對政府管控機能「有效管理」的最大考驗,攸關著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危機,夾著兩岸詭譎多變的政治局勢,考驗廠商的風險評估也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


04a.jpg 爭議多時的八吋晶圓登陸案終於拍板定案。(楊仁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