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鑫:香港蘋果、台灣蘋果,都對準你的胃口!
林竺筠
2003/04/17 第369期
比起台北市區,內湖看起來有些荒涼,草高、人稀,車子呼嘯而過。台灣的蘋果日報坐落於此,它會是一顆從貧瘠土地長出的奇妍果實嗎?五月二日,蘋果日報即將正式出刊,人人都有機會咬一口嘗鮮。
◆為求品質延後出刊

由於台灣的蘋果日報從無到有,外界在無從了解的情況下,往往加諸很多想像與批評。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以平常心看待這些臆測,直說蘋果日報才成立兩個月,大多批評者對蘋果內部的了解有限,而且「哪個媒體不會遇到困難,只要蘋果日報能在五月二日正式出刊,那些困難也就不成為困難」。

對於原定四月十八日出刊的蘋果日報,延至五月二日與台灣讀者見面,為何有這段時間的落差,陳裕鑫表示,蘋果日報的印刷機為全新購買,運轉一段時日之後,印刷性能會增強,因此延後兩星期出刊。這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完全因應品質考量。

蘋果日報自試刊以來,從現成媒體陸續找來了許多記者,整顆蘋果儼然台灣既有媒體的集合體,是否存在「管理問題」?陳裕鑫說,在找來的這群記者中,有些記者以前合作過,有些記者較缺乏經驗,這其中當然存在默契問題,一開始確實很難避免。不過,他相信大家在相處之後,默契就能慢慢養成,這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外界普遍好奇蘋果日報的眾多記者究竟來自哪裡,甚至有雜誌做了精細的百分比圓餅圖。但陳裕鑫以為,蘋果日報不是人力銀行,無須把心思花在統計內部人事資料、記者結構上,他們所在意的,是每日試刊號的品質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人來人往 稀鬆平常

至於蘋果日報尚未正式創刊,就有記者主動離職或被資遣,陳裕鑫則是健康看待,表示在任何工作場合中,「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是種常態。

陳裕鑫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權利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方,更何況「這不是蘋果日報的特有文化,過去一年以來,包含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媒體,以及一些其他的企業,資遣的員工人數都比蘋果日報還多。一個健康的企業管理,本來就會適時調整內部人事。」

陳裕鑫表示,「大家都知道蘋果日報的工作壓力很大,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來呢?」一定是蘋果日報確實有吸引人之處,又或者這些人想逃離原來的工作媒體。就後者而言,台灣媒體的「溫情形象」在這些年早已消磨殆盡,既有媒體在管理上出現很多問題,諸如家長式的管理或派系等問題。蘋果日報盡量避免這些管理問題,公司內部都知,一旦發現派系勾結,通通開除。

◆赤裸見人 不怕評鑑

近日新聞局有意對外進行「報紙及雜誌業產業調查」的招標。對此陳裕鑫認為,並非每一位媒體老闆,打從一開始就不願公開銷售數量,而是台灣的媒體生態已受扭曲,說實話的人反而成為受害者,損及廣告收益。「但是,媒體一再要求受訪者呈現最真實的一面,反而對自身的內部數據有所隱藏,甚至說謊。這在邏輯上相當矛盾」。

至於新聞局亦有意委託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對平面媒體做定期評鑑,陳裕鑫的態度則更坦然,表示蘋果日報本來就很願意接受批評,「我們都要求讀者對刊物提出批評了,又怎麼會擔心媒體評鑑。一份媒體要批評別人,也該先接受別人的批評」。

對「發行量的公開透明」與「媒體接受評鑑」都持正面看法的陳裕鑫,在談及「誰來公佈、誰來評鑑」時則有些憂心。他表示,一旦政府介入評鑑,不管怎麼做都會遇到問題。任何一個不滿意排名的媒體,很容易指稱政府「以公權力介入媒體」,因此政府應該儘量少做一些「應該公正超然的事」。

陳裕鑫認為,在自由社會中,一個媒體能否生存,是由市場法則決定。市場是真實的讀者反應,比評鑑更精準。假若任何評鑑要超越市場法則去影響媒體生態,也有違常理。干涉太多反而會影響媒體正常發展,這是很基本的「自由經濟」概念。

◆外國蘋果 本地接枝

一般人對於香港蘋果日報的印象,往往囿於「聳動血腥」,陳裕鑫認為,講這些話的人大多以訛傳訛,實際長期觀察香港蘋果日報的人少之又少。對於一份媒體的評價,不該只是捉住一個點就大肆批判,應要每天每月長期觀察,才能下定論。

「當媒體坦然面對市場時,也不可能一味聳動血腥,必須考量到讀者的感受,贏得讀者的共鳴。」陳裕鑫認為,聳動血腥不一定等同於市場,太過頭也會引起讀者的反感,台灣蘋果日報自試刊以來,就多次決定將相片打上馬賽克。蘋果所強調的是市場導向新聞學,與「聳動血腥」間沒有相對等號。

至於台灣蘋果日報與香港蘋果日報的區隔性何在?陳裕鑫說,或許一開始二者會長得很相像,因在出刊前,尚難掌握台灣的閱聽眾口味、市場需求;一般的市場調查分析,乍似科學,實質上難以確切評估讀者感受;蘋果日報內部員工也多無面對市場的真正經驗。不過,在「嘗試、發現錯誤、改進」的過程當中,台灣的蘋果,會慢慢滿足台灣人的胃口,不再只是進口水果。

「我始終相信人性,在香港會令人心有所感的新聞,拿到台灣還是一樣。」在區域差異方面,陳裕鑫認為,一個地方的發展難免有所差距,不過人性卻是雷同。台灣南北雖有差距,但喜歡看的新聞,應無太大分歧。

◆閱讀大眾 有其執著

許多未來學談及,媒體的走勢會越來越趨小眾,甚至有人直指大眾平面媒體將成夕陽工業。

陳裕鑫表示,以前的他也會認為某些產業可能淪為夕陽工業,但經過某些實際驗證,發現「歷史真的很難預言」。例如在股票市場中,電子股於兩、三年前竄出時,很多人都說不可再買傳統產業股,但後來許多傳統股反而站得更穩。他認為,某些產業之所以會成為「夕陽工業」,一定是跟市場脫了節,沒有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

有人亦擔心,電子報發達之後,會搶攻平面媒體市場。陳裕鑫則舉例反駁,表示透過網路連結、E-mail的聯繫,大家應可預期「無紙辦公室」的出現,但目前許多辦公室的用紙量非但沒有減少,還在陸續增加。可見比起電子介面,紙張確實有其便利之處,人們的閱讀習慣,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

台灣報紙市場過往長期流於幾大報系,蘋果日報從無到有,奮鬥過程並不輕鬆,不過陳裕鑫卻顯得雲淡風輕,「一個媒體要創刊,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被慢慢克服,所以創刊的日期也才一天一天減。只要順利出刊,這期間的困難,也就不算困難了。之後,就交由台灣的市場來檢驗蘋果日報了。」

新聞自由不打折

新聞局委託「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研究、評鑑新聞媒體的風暴愈演愈烈,陳水扁總統和呂秀蓮副總統已公開表示捍衛新聞自由的堅定立場,捅到蜂窩、處於風暴核心的新聞局長葉國興,將如何跨出下一步? 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他律問題,不僅是古老的問題,而且是世界性的問題,不論是出於管理的必要或其他考量,新聞局還是對此敬而遠之,才是上上策,若要進行產業調查,也應由經建會、經濟部等較不敏感單位低調運作。 以這次聯軍攻伊戰爭為例,美國有線電視CNN就被揭發過去為了維持與伊拉克海珊政權關係,刻意不報導海珊暴虐的層面,無異是海珊政權幫凶,但這種牽扯媒體自律、他律的問題,政府公權力還是不宜介入,應留空間讓其他民間單位或媒體發揮制衡與監督功能。 葉國興所以會被叮得滿頭?銦A這一方面是政治操作手法太粗糙、不夠細膩,另方面也是結構性的窒礙問題。此次的風暴,或許有些焦點被轉移和模糊了,但歸根究柢,不論是淨化或監督、評鑑媒體,新聞局都應嚴守分際,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政黨輪替後的新政府,不會開民主倒車,社會各界不必杯弓蛇影,但擔當權責的行政部門和官員也應對新聞自由念茲在茲,不能以任何理由將其打折,威權時代的出版法,更不可以其他化?菢掩狎伎芩棡謘I (高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