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史詩舞劇 走鏢神氣活現
陳金萬
2008/06/05 第637期
青年高中演出的【發現福爾摩沙|平埔.水沙連】史詩舞劇,訴說四百年前在台灣的族群故事,當「走鏢同慶」與「結綵迎親」出現時,彷彿先人就要穿過時光隧道,鮮活的平埔意象,精采絕倫。

台中縣青年高中於五月三十日晚間,在國父紀念館推出【Ihla Formosa發現福爾摩沙─平埔.水沙連】的史詩舞劇。青年的活力、龐大的陣容、優美的服裝、新穎的配樂加上感人的創意,使這齣表現南島民族歷史文化意涵的大型舞劇,呈現出不同於一般高中舞蹈科畢業舞展的磅礡氣勢,也召喚出台灣社會對於南島文化悠久綿延的深層依戀,謝幕時觀眾都忍不住為這群為台灣舞蹈默默耕耘並發掘新意的師生鼓掌喝采。


舞出邵族風情  傳達南島文化


青年高中在台北公演的機會,起因於二○○八年三月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霧峰觀賞他們的演出,至為激賞。杜正勝認為這種結合台灣歷史文化的新編舞劇,值得向社會大眾推薦,他不僅為其海報設計貢獻墨跡並與文建會共同促成這次台北的演出。也因此,台北的觀眾才有緣同時欣賞到以【印象.水沙連】、【平埔詩歌】兩齣舞劇所組成的【發現福爾摩沙─平埔.水沙連】的聯合呈現。


【印象.水沙連】為青年高中二○○七年的主題創作,「水沙連」為日月潭的舊名,這次演出以日月潭的自然與人文為主軸,透過湖上杵音、白鹿傳奇、民族遷徙以及邵族年祭四大主題的串連,展現【邵族原鄉】的人文風情與傳說之美。【平埔詩歌】則以帕布拉族的大肚番王領導平埔諸族抵抗荷蘭人武裝入侵的歷史背景,重新創作一段生離死別的淒美愛情故事,來傳達平埔族群原生文化的特色與感動。


青年高中舞蹈科畢業生每年皆要提出一齣新的主題創作,在多元化的主題搜尋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其中最大的轉折,就在二○○六年的「舞躍台灣紅」舞出台灣花蕊的艷麗與本土音樂家郭芝苑的作品後,開始追求更多、更明顯的台灣舞蹈風格,而把創作素材指向最具有台灣特殊性的南島文化。


史詩大型舞劇  訴說族群故事


隔年,青年高中舞蹈科主任及藝術總監洪淑玲在埔里花費兩年多時間,從事邵族田野研究的心得終於蘊釀成【印象.水沙連】的創作雛型,推出之後,即在舞蹈界掀起一股新旋風,舞蹈界泰斗劉鳳學老師,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前教育部長黃榮村都曾到場觀賞,觀後也對青年舞團的努力稱許有加。今年台灣青年舞團獲中研院、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之邀,再度演出【印象.水沙連】,而廣受好評。


為召喚台灣子民的山海記憶,勾勒南島風情的人文之美,青年高中舞蹈科與台灣青年舞團一百三十餘人,結合平埔文史工作者鄧相揚、簡史朗以及人類學者潘英海共同籌畫,挑戰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齣史詩型的平埔族群現代舞劇【平埔詩歌】。該大型舞劇二○○八年五月初在埔里藝文中心公演,坐無虛席,上半場以山、海、土地、人四個子題演出「寶藏台灣」玉山迷霧、「護佑台灣」海洋之聲、「孕育台灣」斯土有情、「族群台灣」海島子民四段舞碼。


下半場演出史詩舞劇「平埔台灣」,以詩歌舞蹈和劇情動作,鋪陳出四百年前發生在台灣土地的族群故事,演繹一齣可歌可泣的戰爭愛情悲喜劇,從tavulo思想起、牽手迎親、外族入侵到莿桐花開,四個段落的精采演出,令人既感動又震撼。


平埔勇士走鏢  彷彿回到古代


編劇陳釆桑在少量的文獻資料及有限的田野成果下,選擇杜撰一個新的平埔傳說。男女主角達金與依白因為戰爭的愛戀與死別,成了舞劇的敘述重心。


依白一角的靈感來自台灣鄉間的白色小花,俗名「滿天星」,強韌的生命力使它無論乾溼的環境皆能存活。陳釆桑選擇用它來象徵平埔族人的生命,飽經戰亂卻仍能綿延至今,縱然不受人重視,卻是無所不在,無處不生。達金的壯烈殉族是舞劇發展的另一軸線,洪淑玲把他採集而來的「火燒坪傳說」,處理成一齣氣勢磅礡的戰爭史詩,而孕育新生命的依白則為故事的結局留下智慧與慈悲的註腳。


縱觀全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莫過於「走鏢同慶」與「結綵迎親」兩個場景的營造。「走鏢」是平埔族群在各地普遍盛行的馬拉松賽跑,洪淑玲藉由平埔勇士翻山越嶺,過溪踩石,上坡下滑,前後競逐又相互提攜的想像,設計出各種攀、爬、跑、跳,前進後退甚至撲跌翻滾的肢體動作,深具趣味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她依據平埔族人低重心的身體感排練出騰空跳躍、揚臂勾腳等動作的視覺效果出奇的好,彷彿古老的先人就要穿過時光隧道出現在觀眾的眼前。


【平埔詩歌】的製作群參考清代乾隆年間巡台御史命畫師所作的《番社采風圖考》,將畫冊裡面「結綵迎親」的隊伍簇擁著坐在竹架上的新人遍遊諸社的文化場景,重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劇場裡,看見那身著華麗的平埔服飾與體態健美的青年男女,如此鮮活的平埔意象和浪漫連結,叫人也想要跟隨舞台上的迎親隊伍,一同拿著結綵竹枝走回遙遠的古代裡去。


不僅在場觀眾能夠感受到【平埔詩歌】源自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參與製作的師生也能從觀眾被歷史召喚的情感之中得到再次的激勵。


展現恢宏氣度  重塑族群自信


平埔族群曾被稱為「平埔仔」、「蕃仔」、「熟蕃」等等。污名化的印記尚未清除就被國民黨政府全面取消「熟蕃」身分,強制漢化,導致平埔原住民的權益無法獲得公部門與社會大眾的重視。


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英海認為,【平埔詩歌】書寫的不僅只是台灣南島語原住民族群的整體覺醒,也呼應著國際上,所謂「第四世界」的原住民族整體主體意識的覺醒。平埔原住民族群對自我族群意識的增強與自我文化認同的肯定,伴隨的是對於台灣各個族群在文化保存、認同與延續上的極大期待,期以重塑各個族群的自信與自尊,謀求各個民族在語言與文化上的振興,進而永續發展。因此,【平埔詩歌】的演出,不僅對一直被認為「漢化消失」的平埔原住民族群顯得特別有意義,同時也對整體台灣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具有深刻的啟發。


【平埔詩歌】以拮据的經費和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製作,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卻能夠展現出史詩般的恢宏氣度實在很不容易,如果能再結合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修改和演出,絕對有潛力成為一齣代表台灣的經典舞作。世界民族歌手同時也是平埔巴宰族A-yan「根源之歌」的最佳傳唱者潘麗莉表示,【平埔詩歌】的編曲有改編自巴宰族的A-yan,已經去掉了祭典和醫病禁忌的部分,她個人能夠接受;舞蹈的部分有捕捉到平埔族文化特色的地方,也有殘留中國民族舞蹈影子的地方,顯示整體上還有改善空間,但師生的用心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平埔詩歌將於六月八日晚上七點半在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新營)舉行公演,歡迎民眾現場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