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月琴彈又唱 洪瑞珍唸歌不斷
邱斐顯
2006/01/05 第511期
從聲樂到唸歌,從鋼琴到月琴,洪瑞珍以音樂科班,用一把月琴,以韻腳優美的詞句,滿腔熱忱唱出勸人勸世、時事新聞、民間故事。

洪瑞珍,嘉義新港人,從小就沈浸在音樂氣氛中。自己和家人都愛唱歌,父母親受的是日本教育,非常喜歡唱日文歌曲。家族中的堂兄弟姊妹亦然。只要有家族聚會時,大家就會唱歌自娛。


台灣唸歌  優美易懂順耳動聽


洪瑞珍高中才學鋼琴,大學考上文化大學音樂系聲樂組,學的是西洋歌劇、藝術歌曲的聲樂唱腔。大學畢業後以教鋼琴為業,曾經在YAMAHA台北市的延平店教室擔任鋼琴老師,教了十多年。如果這樣一路走下去,洪瑞珍不可能走到「台灣唸歌」這一途來的。


一九八一年,洪瑞珍的獨生女兒三個多月大時,先生就因意外而喪生。洪瑞珍一方面承受著喪夫之痛,一方面獨自養育幼小的女兒。先生過世兩年後,洪瑞珍的學長王振義,為了鼓勵她走出喪夫之痛的陰影,轉移注意力,便建議她學「台灣唸歌」。當時,她對「台灣唸歌」一點概念也沒有。


「台灣唸歌」曾經風行於五、六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是民間一般百姓工作或是休閒時,較為普遍的娛樂,用唸歌唱曲來紓解壓力。早期,台灣的父母一般都會教子女唸七字仔詩,此景現在已經很難再看見。


「台灣唸歌」的曲文裡,保留、含藏甚多台語優美的聲韻、用字、成語、形容詞或名詞,透過「四句聯」押韻形式,優美易懂,順耳動聽。內容則包含勸人勸世、時事新聞、民間故事等。表演方式可以一人自彈自唱,也可以兩人對唱。樂器則以月琴、大廣弦為主,有時輔以口琴、吉他、鑼鼓等。很多唸歌藝人都有即興表演的能力。


拜師學藝  口傳心受用心學習


一九八三年,洪瑞珍搭著學長王振義的摩托車,兩人一起到汐止偏遠的地方,去尋找台灣國寶級的唸歌名師楊秀卿,並且決定拜師學藝。她回憶起小時候,家鄉廟口前演歌仔戲的模糊景象,「小時候的印象並不深,但楊秀卿老師當著我的面彈唱時,感動之情油然而生。」


因為學過聲樂,洪瑞珍唱歌時,和一般人的唱法迥然不同。開始學唱唸歌時,楊秀卿覺得她唱歌的樣子很奇怪,聽起來好像「嘴內咬一粒柑仔」。


自此之後,洪瑞珍的生活重心,大大轉變。她每週來找楊秀卿上課一次,不但自備錄音機,錄下上課的內容,回家後還趕緊把譜記下,免得忘記。


過去她只會彈鋼琴,不會彈月琴。學彈月琴,完全是向楊秀卿學習之後,才開始摸索的。說是摸索,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楊秀卿眼盲,無法親自教她。「我就抱著月琴,模仿楊老師抱琴的姿勢,並模仿她的彈法,一點一滴地學下來。」


洪瑞珍頗為感慨:「這種口傳心授的口述教學法,學習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學習的過程卻是記得清清楚楚。現在剛好相反,教學時為了求快,學生常常記不住。」


按詞配曲  加強台語文字讀法


楊秀卿一開始教她,就從最難的「七字仔」教起。「七字仔」的調性,常因字的音調不同,旋律就跟著變。楊秀卿曾教過她:「心肝煩惱頭纍纍。」台語的讀法上,「肝」是上揚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上揚;「惱」的下降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下降。又例如:「阮厝佇地大廟邊。」「厝」的下降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下降;「地」是上揚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上揚。


如果台語的根基不強,學起來就很辛苦。因為台語的音調不同,字形也不同,加上台語文字尚未統一化,學唸歌的記譜、記詞的過程相當辛苦,如果字音和字形沒合對好,意思就完全「走脛」。


「有時自己記下筆記,如果幾天內沒有儘快整理的話,隔了一陣子再看,我就會忘了當時寫的是什麼東西。」和楊秀卿學了唸歌之後,洪瑞珍才驚覺,她身為台灣人,台語竟是這麼不靈光。於是,她另訪台語名師洪惟仁,重新開始學習台語聲調。


在譜曲填詞時,洪瑞珍的學長王振義,常常提醒她要把握「按詞配曲」的概念。因此,她一再與洪惟仁老師加強台語文字的讀法。


譜曲心悶  思君之情化成音符


一九八三年,她開始學「台灣唸歌」時,台灣政治尚未解嚴,台灣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還不強烈,家人親友頗為詫異,父母也稍有反對之見。原因無他,大家總覺得她:「鋼琴教得好好的,又有子女要養,怎麼一頭栽進去學什麼台灣唸歌」?


然而,她一方面藉由向楊秀卿學習「台灣唸歌」,來轉移對先生的思念之情,一方面慢慢發現台語之美,而愈來愈投入。


一九九四年,洪瑞珍在台文通信月刊上,看見台語詩人陳明仁寫的一首詩〈心悶〉,想起過世十多年的先生,作曲的靈感一湧而上,不到兩天就完成譜曲工作。這首歌也成了她的代表作品。


她的先生和她一樣,兩個人都愛爬山、愛攝影、愛大自然。一九八一年的端午節,她的先生和友人到鹿港划船,後又單獨到谷關去攝影,因梅雨季節天雨路滑,他不慎跌倒而喪生。當時,他們的小孩才三個多月大。她年紀還輕,就遭逢喪夫之痛。十多年來,嚐盡人間的酸甜苦鹹,卻也引導她找到生命中的另一窗。


古月琴聲  專業傳唱介紹唸歌


一九九四年,台灣的地下電台蓬勃發展。洪瑞珍因緣際會到電台主持「唸歌」節目。她認真把唸歌當專業來看待,是從主持綠色和平電台「古月琴聲」節目才開始。她每週介紹台灣唸歌歷史,邀請楊秀卿老師駐台演唱。師生同台時,楊秀卿曾經教導洪瑞珍:「彈七字仔的速度一定要放慢,不可以愈彈愈快。至於曲調部分,則可以自由挑選。」除了綠色和平電台之外,洪瑞珍曾主持過台北電台「台語歌詩」、台北勞工教育廣播電台「洪瑞珍咁仔店」的節目。


一九九五年,洪瑞珍在「台灣婦女會」開始教授月琴彈唱。從那時候起,有四個學生一路跟著她學台灣唸歌,一直到現在。洪瑞珍認為,懂得欣賞「台灣唸歌」的,多半是中年人。她的學生也以中年人士居多。


二○○一年,洪瑞珍身體不適,輾轉看了幾家醫院之後,才震驚得知自己罹患乳癌,且為第三期。隨後,她在和信醫院做化療治病。這段期間,台北電台台長劉國珍女士一直給她支持與鼓勵。劉國珍知道她得癌症,建議她到內湖的「新生命工程站」去練旋轉氣功。


原先,因為身體病痛,她婉拒劉國珍的好意。後來,劉國珍不斷鼓勵她,才鼓起勇氣去嚐試。洪瑞珍與病友經驗分享,她發現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單獨承受病痛而已。她慢慢勇敢地走出癌症的陰霾,並試著在病友的團體中教唱「台灣歌仔調」。


有了這段不同的人生體驗,洪瑞珍積極思考如何保存台灣傳統文化,也對癌症病友多了一分疼惜之心,只要行有餘力,她都樂於和病友分享抗癌的親身經驗,也樂於為他們安排些文化饗宴。


傳薪願景  有學生就繼續彈唱


二○○二年,走過抗癌的辛苦歲月之後,洪瑞珍結合了一群本土音樂愛好者,成立「洪瑞珍唸歌團」。她希望藉著這個組織,長期發掘台灣本土國寶級的說唱藝人,並致力培養新一代說唱藝術人才,讓台灣傳統的說唱藝術得以薪傳。


談到薪傳的願景,洪瑞珍認為,以前楊秀卿老師教她的時候,是從最難的「七字仔」調開始教起。現在她卻是為了怕太難的曲調,把學生嚇走,都從簡單的「台東調」、「送哥調」、「文和調」先教起。以前她得自己先幫老師錄音、記譜,現在她則是先譜曲給學生彈。


洪瑞珍感慨說道:「台灣唸歌的歌詞,多是傳統社會的產物,年輕人沒興趣學,像我在內湖社區大學的月琴班,只有八個學生,雖然這樣,我還是繼續彈下去!」


「風若透,雲就走,變做茫霧罩山頭。月若暗,星就到,滿天的浮薸和水草......」


她雖沒有楊秀卿「江湖走唱」味,她的音樂科班音樂基礎,推動「台灣唸歌」藝術的熱忱,我們相信,洪瑞珍將一把月琴,滿腔熱忱,台灣頭尾,唸歌不斷。

月琴彈唱招生中

洪瑞珍老師2006年 3月初開課,「勸世歌-月琴彈唱」即日起報名,內容有發聲練習、歌仔調及創作歌謠教唱、月琴彈奏等,歡迎對樂器有興趣及喜歡唱歌的朋友踴躍報名參加,讓本土藝術扎根台灣。

開課地點、時間:
一、中正社區大學:每週一晚上7時-9時40分,濟南路一段6號。報名電話02-2327-8441
二、內湖社區大學:每週四晚上7時-9時40分,內湖路一段520號。報名電話:02-8751-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