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懷柔政策 三百億融資收編台商
廖德琦
2005/09/15 第495期
中國銀行為因應加入WTO後的衝擊,現在對台商企業積極招手,不管是租稅或貸款條件也更優惠,若政府沒有因應策略,反而會迫使台商索性向中國融資。

中國副總理吳儀日前在北京與各地台商會長座談後,承諾幫忙台商融資問題。隔天中國國台辦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即簽署合作協議,決定分五年提撥三百億元人民幣(約台幣一千二百億台幣)開發性貸款額度,供台商融資貸款,只要符合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條件的台商都可申請,為中國懷柔政策又添一筆。


拒絕變積極  計畫性籠絡 


目前台商主要融資管道有三種,分別是向台資、中資銀行及到中國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台商顧問表示,台商貸款困難的關鍵在於,台商企業皆採舉家外移式投資,使得台資銀行只憑過去在台灣往來關係,很難做為中國就地授信的根據。台商在中國無法提供保證人、又沒有擔保物、在設廠初期很難有獲利的情況下,向中國銀行融資周轉極為困難。


雪上加霜的是,去年中國實施宏觀調控措施後,銀行為降低風險,採取提高押金比率,或要求企業提高擔保品數額,一些中小型的台商幾乎求貸無門。廣東清遠台商協會會長姜金利表示,中國民間的銀行貸款審查標準嚴格,台商取得融資的機會不高,況且融資金額、還款時間及利息的規定都比較嚴苛。這次經中國政府背書,由國家開發銀行提出貸款,對台商當然可以視為大利多。


對於中國由政府背書提出開發性貸款,台商普遍皆表歡迎。但是,也很明白中國此舉是希望台商根留中國。因為台商企業貸款需要提供擔保品,此舉將使台商很難離開中國。台商顧問表示,過去中國實施宏觀調控後,深怕房地產業炒作房地產,造成銀行資金過剩,現在用這筆資金貸款給台商,真是一舉兩得。


近來中資銀行已一改過去不願融資給台商的態度,並積極爭取經營中小企業的台商客戶,台商向中資銀行貸款的比率正持續上升。以台商在中國最密集的東莞市為例,據東莞台商協會會長張漢文表示,近來有好幾家中國當地銀行主動到東莞台商協會拜會,向協會會員說明放款事宜。而協會舉辦的一些活動,這些銀行都會主動要求參加,與過去大相逕庭,顯示中國有計畫性籠絡台商向中資銀行貸款。


國台辦審查  動機不單純


元祖食品董事長、同時也是上海台商協會副會長張秀琬表示,其實一般營運較好的台商在中國貸款應該沒有問題,她懷疑台商要取得中國政策性融資貸款,是否需要具備「特殊條件」。


根據這次貸款政策說明,申請融資的台商不必是台資企業協會會員,申請融資的企業,以國家重大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為優先。中國部門應該說明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融資的要件是什麼,並早日訂出最重要的「實行細則」,只要統一放款標準,其他中國民間銀行就會跟進。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商說,中國這次對台商看似善意的政策其實是,結合中國的產業開發政策,引導台商選擇投資方向。開發銀行與國台辦簽署合作協議,就是由國台辦背書,開發銀行再放款,這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結合產業開發政策引導台商合理選擇投資方向。


這位台商表示,未來各地台商若要申貸融資,首先就要通過國台辦的審查。他接著說,中國利誘先進技術的台商到中國來,給予他們極大的優惠,幫助他們在中國生根,為的是竊取經濟情報。他引述香港電子媒體前幾天的報導表示,香港顧問公司最新有關亞洲十二個國家及地區的主要外來危機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是香港頭號「外來危機」,台商更應該好好想想被中國施以小惠後的下場。


在台商對中國投資已超過千億美元,中國政府早該對台商提供融資。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表示,這種優惠貸款是中國早該做的,不過,就其每年平均可貸額度而言,「仍然是小恩小惠」。陸委會強調,台商在中國貸款前的問題應仔細看條約內容,未來陸委會將與中國就台商投資保障協定早日協商。


搶台商客源  重創OBU


若台資銀行能夠在中國設立分行,台商當然優先選擇向台灣的銀行融資;若不行,由於台商大多從事人民幣業務,迫於現實也只能向中國銀行貸款。這讓等著到中國設分行的台資銀行相當焦急,擔心還沒過去,客源已嚴重流失,對台灣的銀行業將是一個打擊。台灣金融業的困境在於金融客戶多數已跑到中國去,而金融業卻被卡在台灣。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看到銀行的各種廣告,主要都是在做消費金融的廣告。長期研究台商財務規畫的政治大學會計系教授康榮寶表示,金融服務業這兩年業績嚴重衰退,為了開拓新業務,只能在台灣做利潤較差的消金。


過去台商習慣跟台灣的母公司或是台灣大型行庫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借錢,一位OBU主管表示,雖然中國這次提供的貸款額度不高,但若有愈來愈多的中國銀行將目標群鎖定在台商,將使國內的OBU業務造成重傷。


一位在昆山設辦事處的台資銀行主管表示,若中國真的為台商好,最好的方式還是希望中國可以降低台資銀行辦事處升格成分行的標準,中國銀監會遲遲未核准台灣金融機構在中國辦事處升格為分行或營業單位。


根據中國公布的「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外商獨資或合資銀行要申請設立分行,須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經營三年以上才有資格升為分行,成立分行三年後,才可吸收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包括台資銀行)在中國設立銀行,母行資本額須達二百億美元以上。但目前符合二百億美元資本額資格的台資銀行幾乎沒有,所以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的幾家台資銀行,就算已滿設立三年的升格條件,但今年還是無法升格為分行或營業性機構。


銀行登陸難  一切為統戰


 說穿了台資銀行到中國發展還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銀行屬於特許行業,因此,銀行到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營業,勢必涉及金融監理問題,必需透過政府進行金融監理談判。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說,兩岸金融監理確實是問題所在,一定要雙方相互承認對方。辜濂松說,過去也曾派人探過中國官方口風,未來兩邊銀行能否適用於巴塞爾協定?但據瞭解,中國方面認為該協定是「國對國」,而兩岸銀行定位在「國內」。顯然政治問題仍將是障礙,即使台灣單方想要突破,但卡在政治「一個中國」的意識形態,仍徒勞無功。


台資銀行主管說,如果台灣政府再處處管制,不但管不了,中國可能會施出更懷柔政策。中國銀行為因應加入WTO後的衝擊,現在對台商企業積極招手,不管是租稅或貸款條件也更優惠,若政府沒有因應策略,反而會迫使台商索性向中國融資。「你想西進,政府不准」,但中國拚命示好利誘,結果將產生台商索性切斷與台灣的關係,未來若台商在中國的財務完全獨立,將導致與台灣的關係漸行漸遠。


眼前的事實是,中國崛起、台商絡繹西進,兩邊產生發生消長。中國的任何經濟問題都採取政治手段解決,在中國遲遲不同意台資銀行辦事處升格為分行的情況下,台資銀行獨資前進中國最好的時機已經過了,學者建議,有實力的台資銀行可以借道 CEPA,通過兼併香港銀行為進入中國鋪路。

融資拔河賽 金管會備戰

對於中國此舉,金管會表示,會做某些程度的鬆綁以為因應,同時也希望相關部會應該設法打開僵局。據了解,已初步擬妥四項方案,包括:建議行政院提供誘因,提高台商利用OBU的意願,使兩岸資金調度更靈活;以分級管理精神,調整廠商對中國投資的淨值上限;金管會力促陸委會,政策宣示同意本國銀行至中國設立分行,以及讓台灣的銀行業可以參股方式,投資中國地區銀行業,以積極、彈性態度,協助業者進取中國市場。(廖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