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605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漂鳥赴德取經 打破科技化迷思
陳金萬
第605期
2007/10/24
台灣漂鳥遠赴德國見習農業發展經驗,最大的發現是,德國優勢並非完全依賴高科技,而是注重執行細節,以致農產品的品質、數量和價格都能保持穩定,立下好的農業發展基礎。
 

 

為鼓勵年輕人投入台灣新農業運動,學習先進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行政院農委會的「漂鳥計畫」,遴選四位學員前往「漂鳥運動」的發源地德國見習。漂鳥學員謝智龍返國後表示,去德國見習最大的發現是,德國農業發展的優勢並非完全依賴高科技的運用,而是注重執行的每個細節,立下好的農業發展基礎,德國在其他方面也是呈現同樣嚴謹的精神。幾句話就打破了國人祟尚「有高科技才有競爭力的迷思」。

現代神農氏 赴德國取經

行政院農委會自二○○六年推動漂鳥計畫,讓年輕世代從認識農業,進而投入現代農業經營的行列。漂鳥計畫實施後產生很大的回響,經該會統計目前已有兩百六十三位青年成為新的農業生力軍。為加強青年從農的專業能力,農委會辦理各項農業專業技術訓練,並轉介漂鳥學員至農場見習工作,以師徒方式帶領學員實地參與農業生產與經營。

同時為了讓這些農業新鮮人能擴大視野,學習先進國家的農業經驗,農委會特別規畫辦理漂鳥學員赴德國與日本見習。其中二位學員目前正在日本農場實習,謝智龍、吳國聖、莊淯鈞及羅舒眉等四位學員,則赴德國完成研習,並於日前帶回豐碩的實習心得與大家分享。農委會主委蘇嘉全特地於「農業漂鳥國外見習經驗分享座談會」中,聽取德國漂鳥的發展經驗及台灣漂鳥的學習心得,並期勉漂鳥學員擷取他國的技術,持續努力,充實自我,成為最先進的現代新農民。

這次德國見習是透過台德社會經濟協會的協助與安排,採教學與農場實習雙軌制的德國農業職業教育模式,由農經及社會學博士Ralf Nolten講授德國農業政策、德國農業職業教育制度、農產品銷售通路、土地重畫及農村更新、自然保育法案、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等專業課程,讓學員們對德國的整體農業政策、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有詳細的瞭解,並藉以思考台灣農業政策及發展方向。另外,他們也安排台灣學員農場實習、農家拜訪、市場參訪等行程,藉由親身實作體驗德國農業的產銷管理技術及機械式的生產模式,以作為我國農業生產技術之改進參考。

農民很團結 拒絕被剝削

農委會為擴大見習效果,並讓四名學員有機會將國外見習所獲新知及技術傳佈給其他農友參考,特別舉辦漂鳥見習座談會。

台大獸醫系畢業的謝智龍,從事獸醫工作兩年,參加漂鳥營後投入香蕉收購與販售。他說,獸醫月入五、六萬元,做香蕉生意可達三十萬,算是很不錯;但是,香蕉經過中盤商幾度轉手,蕉農收入被壓得很低,他投入農業是要搭起蕉農與消費者之間的通路,讓蕉農受到的剝削降到最低。在德國農民都直接面對消費者,不像台灣農民與民眾間還要經過層層剝削。他在德國看到農民團體聯合起來,向盤商爭取對農民最有利的產品價格,此一經驗值得向國人推介。已經購地準備投入農業生產的他,心裡也已經作好準備。

三十六歲的吳國聖是台大商學碩士,擔任社子花市老闆特助三年後,參加了漂鳥及築巢營活動,也「下海」開設香草園藝店,未來的目標是在北部開設一個有特色的香草農場。吳國聖表示,自然保育與農業發展也存在利害衝突的矛盾,在德國自然保育最大的威脅者正是大規模機械化的集體農場;但是政府會藉由合約補助的方式,使農民遵守自然保育規章,讓環境傷害的成本降低。他以一張充滿鄉村風格、壁面佈滿綠色藤蔓的豬舍照片,說明德國人對動物權的注重,令在場人士望之興嘆!同時他也強調,人道屠宰時動物所分泌的毒素會比較少,對人體也是比較健康的。

人性化經營 重體驗教育

在台北從事網路安全規畫工作的莊淯鈞,利用網路遠端遙控技術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宜蘭租地,利用假日休息時間照顧香草園,當個現代農夫。她說,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有機農業協會的組成息息相關,農民參與協會的輔導和有機認證,促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莊淯鈞出示一張印刷精美的免費明信片說明,德國農莊善用在地資源,注重體驗教育與網路宣傳的手法值得國人參考。事實證明只要多用一點心,多一些人性化的考量,不用花大錢,消費者的回饋也不會少。

來自庭園規畫與設計家庭的羅舒眉對德國環境用樹的種植特別有興趣,她說,德國常利用環境用樹來區隔不同功能的區域,也利用它們的植栽來作為生態補償的方式。從台灣和德國兩張林場的照片比較,可以知道德國林場的株距寬、土地平整、植栽整齊、陽光充足,林木的發展均勻茂盛,相較之下,非規格化的台灣林場則顯得有些零亂而參差不齊。德國除了積極種樹之外,他們也限制農民不可過度開發,讓生態保持平衡的關係,羅舒眉表示,思考德國環境用樹的理念,讓她得知一棵樹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雷射光輔助 農作物好靚

德國農業對於農地重畫有一套管制整併的機制,使農民可以採取大規模耕種,為配合機械化耕作,農作物在田裡排列的方式也非常講究,甚至在耕植前用雷射光來幫農作物對齊,顯露出他們作事一絲不苟的態度;所以農產品的品質、數量和價格都可以保持穩定。

反觀台灣固然有非常好的農業技術,可以生產美觀、碩大而可口的農產品;但是,品質和數量沒管控好就比較難以打入國際市場,藉由這次的學習活動,他們也充分了解到台灣和德國環境的差異,相信藉由經營策略的調整,台灣農業的發展仍大有可為,謝智龍在分享的時候,即信心滿滿地說,從外銷的角度來看,台灣農產品的問題不是生產過剩,而是生產不足,在歐洲有許多商人問他說,台灣有那麼多種類的水果,為什麼不來歐洲試試?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