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意識」回流
王崑義
2008/01/31 第619-620期

能夠見到謝長廷向台灣意識轉進,讓台灣意識回流到競選的主軸,不只可以找回失去的同志,也可以跟馬英九的競爭有個不同的願景提供人民選擇,只要盡力為台灣打拚,必可讓人民感動。


從接任民進黨主席以後,謝長廷曾經努力想要走出自己的路,所以不斷的拜訪一些反扁人士,也拋出不少可以討論的議題。但在1月25日謝長廷正式宣布CEO的議題成為過去式之後,謝長廷把競選主軸拉回「台灣意識」路線,應該已成定局。


在2003年阿扁繼續選擇呂秀蓮搭檔競選以後,我在本欄裡就已率先指出「台灣沒有中間路線」,在藍綠兩大陣營對立嚴明之下,台灣只有「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的競爭,不可能再空出所謂的「中間路線」讓候選人有周旋的空間。今年立委選戰,那些高唱「第三勢力」或「第三條路」的主張全面敗北,就可以顯見在台灣的政治競爭環境中想要找尋「中間路線」,恐怕打再多的燈籠也找不著。


早在90年代日本研究台灣的學者若林正丈就明確指出,由於台灣的發展沒有走向資本主義式的大資本家存在的方向,所以台灣不存在左右意識,台灣所謂的「左右意識」不過是從屬於「統獨意識」的對立形態之下,既然如此,想在台灣的統獨對立環境中找到左右意識之外的「中間意識」,那是緣木求魚的想法。


若林正丈的說法這幾年就像「魔咒」般的影響台灣的政治發展,台灣從威權體制轉型到民主化的過程中,主要是自由主義解放台灣的思維,而不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轉型,所以沒有左右的分野,這是必然的宿命。如果當年台灣的政治轉型是由資本主義的發展走向政治轉型,也許台灣可能更早出現中國式的「M型社會」,而不會有中產階級伴隨革命而起的風潮。


面對這個沒有「中間路線」的命定格局,政治人物想以一己之力去改變結構的制約,恐怕最後都會徒勞無功。這也是為何阿扁要否定謝長廷走向「開放派」或「中間派」的主因,在統獨光譜的明確劃分之下,所謂「開放派」或「中間派」,最終都會從屬於統派的範疇,謝長廷這樣的主張是否真的能夠為自己加分,可能難以算計,但幫馬英九的統派主張背書,倒是可能做到了,這也是綠色陣營許多人對謝長廷路線有所疑慮之處。


所以真正回歸到「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這應該是綠營所樂見的發展,國民黨的「中國意識」既然是依靠中國而存,是中國在背後給予他們支持的力量,在中國沒有放棄併吞台灣的野心之下,民進黨堅守「台灣意識」,即使敗北,也能夠為台灣價值留下一分可以繼續努力的空間,這也是謝長廷後來要喊出「為台灣留下最後一席」的背後意涵。有了「台灣圖騰」的持續存在,「中國圖騰」想要完全併吞台灣就會多所顧忌,所以為子孫留下一個台灣,應該是謝陣營最需思考的選戰主軸,沒有台灣,選上再多的總統,不過都是中國的傀儡,台灣的子孫,最終不過是幫中國服務的奴隸罷了。


因此,能夠見到謝長廷向台灣意識轉進,讓台灣意識回流到競選的主軸,不只可以找回失去的同志,也可以跟馬英九的競爭有個不同的願景提供人民選擇,謝長廷大可有「成功不必在我」的意志,只要盡力為台灣打拚,就可讓人民感動,讓人民願意繼續支持民進黨存在的價值。沒有了民進黨的精神,沒有了台灣意識,謝長廷即使贏得選戰,又有何意義呢?這是謝陣營所該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