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的危機
老包
2005/08/25 第492期
「台客」一詞公然冠在台灣人頭上,證明中國文化霸權已節節進逼,而台灣的本土論述則相形見弱。這一切都發生在馬英九一統泛藍天下之後,從事台灣認同運動的人,實在應有所警覺。

多年以來,獨派陣營一直在努力論述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先來後到,只要認同台灣本土的,就是台灣人」,這個論述的背後,由於有太多血淚故事,因此感動了不少知識分子,促使他們也願意投入台灣認同運動。


舉例而言,金恆煒與謝志偉就是因緣際會成為台灣認同運動的推手。金、謝投入本土運動陣營獲得讚賞,除了他們自身的才華以外,最重要的是,台灣認同運動一舉超越了省籍的糾葛。換言之,對熱愛台灣本土的人來說,省籍早就不是問題。然而最近以來,台灣社會卻在統媒的促銷之下,出現了所謂「台客」熱潮。「台客」到底是什麼碗糕?這當然是一句歧視或嘲弄的稱呼,它可能出現在中國或東南亞國家,用來竊竊私語指認台灣來的人;但當它出現在台灣,這就令人倒盡胃口,因為又把時光拉回外來政權時代︱當時外省族群代表統治階級,本省人被限定,不能在公務部門、媒體部門公平發展,重要的資格考試,本省籍的名額分配,更被限制在三十五分之一以內(因為「中國有三十五省」),因此,本省人等於是二等公民,而有些外省族群,就抱持優越感創出了「台客」這個稱呼。


簡單言之,「台客」意指在台灣這個社會,是較「次等」的,較「沒氣質」的,而一接觸就能分辨出來的,就是指講話的口音,這當然包括講北京話有濃厚「台灣腔」的指涉。十年前,某家港資媒體訓練播報人員,就是以去除台灣腔為主要功課,現在該台主導的怪腔怪調,卻已成各台模仿的主流。而最近「台客」一詞,是經由統媒利用強勢傳播力量,在巧妙包裝促銷,時間點則是去年底綠營國會改選未過半,本土派氣勢衰弱之後,獲過半實力的藍營,既成功完成向中傾斜的「國共合作」之旅,且又順利將藍營的主導權交付馬英九手中。我們別忘了,馬英九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隔二天,中國國民黨所經營的中國廣播公司,就出面主辦了「台客搖滾音樂會」,拿「台客」來當祝賀馬的絢麗煙火。


這樣的明示、暗示,再清楚不過了。在台灣的政治人物之中,馬英九是少數具有侵略性中國文化霸權思想的人之一,但看他在北市強推漢語拼音,用以排擠通用拼音,即可知其傲慢的一面(雖然常以「X」或「Q」開頭的漢語拼音,實在令人難接受而未成主流,但更可知其霸性)。然而擁有媒體霸權,就擁有畫黑漆白的解釋權,馬英九在親中媒體霸權的擁護之下,現在要開始走他的「優越感」之路了,媒體為他先打造一座「台客」自卑牢獄,要讓台灣人打從心底「仰視」他,倒也不令人意外。


李登輝時代加上陳水扁時代,十七年來,台灣本土論述竟落得「台客」復活,這復辟意識難道已興盛到擋不住了嗎?如果台灣人還必須在統媒所撒下的迷障中,去爭辯「台客」是不是不懷好意,那真是本土論述的悲哀。五年多來,本土媒體有減無增,統派媒體則始終猖狂,而陳總統為了克服政黨輪替後的執政困境,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到四不一沒有,再到「中華民國四階段論」,本土精神日漸稀釋,最後大家都落得「台客」嘲弄,也實在太得不償失了。


當民進黨主席屢次在抱怨他的「資源」比不上行政院長時,我們一定要警覺,這些參與台灣認同運動的菁英,是否已經陷入權力的迷思了?是否大家已經被權力的滋味沖昏頭,而不再背負使命感?為什麼一軍戰將們只仰望總統寶座,而「不屑」競逐台北市長?難道綠營的實力已大到可以抗衡文化霸權馬英九,甚至綽綽有餘嗎?我們看到「台客」一詞竟可以公然冠在台灣人頭上,不禁要憂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