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598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馬王心結>國民黨內 血統戰爭
徐子樵
第598期
2007/9/6
檢視長期以來國民黨政爭,都是反映掌權者剷除餘孽的「血統戰爭」,由於馬營已勝券在握,王金平和支持者毫無左右政局的實力,因而馬陣營對王金平的不耐煩和輕視,已逐漸浮上檯面。
 

 

紛擾多日的「雙吳一廖卡王」,以及挺王派連署撤換吳敦義風波,在馬英九親自疏通、吳伯雄「百分之九十」保證王金平繼續連任立法院長後,似乎已告落幕,其實卻仍暗潮洶湧,以馬英九為首的國民黨中央依舊視王金平為絆馬索,顯現從馬王心結,到卡王撤吳風波,本質上是李登輝時代黨內主流、非主流兩派權力鬥爭的延續,王金平及其支持勢力代表主流派餘孽,非主流派必欲除之而後快。

換言之,從前年黨主席選舉、馬王配,到現在王金平不分區立委,乃至於續任立法院長等,都是反映了掌權的非主流剷除主流餘孽的「血統戰爭」,且由於泛藍高層確信下屆立委選舉已勝券在握,且預計可以領先綠營甚多席次(約為七十席比四十幾席),王金平和支持者,根本沒有左右政局的實力,因而馬陣營對王金平的不耐煩和輕視,已逐漸浮上檯面。

主流非主流 反李政爭揭幕

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權力鬥爭是指一九九○年二月臨中全會為了推選正副總統候選人方式的爭論,以李登輝為首的黨內主流主張「起立表決」與黨內非主流人士串連醞釀推派林洋港、蔣緯國搭檔參選,而主張「投票表決」,也就是,由一百八十位中央委員採取秘密投票決定正副總統人選,雙方展開激烈辯論,不惜一戰,這場國民黨自大陸撤退來台最慘烈的黨內權力和宮廷鬥爭,開啟日後一連串反李鬥爭,以及黨內分裂,影響至為深遠,因而有了「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之稱。主流派代表當時李登輝勢力影響所及的黨中央與地方派系,屬於當權一方;非主流派則是黨內反李、反本土勢力的代名詞,裡面固以外省籍政客為主,但也摻雜部分本省籍失意政客,唯意識是屬「反本土」演化的。

雖然主流、非主流兩派之鬥,或是「起立派」與「票選派」之爭,指的是一九九○年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長達一個月的黨內權力鬥爭風暴,因其引爆點是二月十日臨中全會的推選正副總統候選人方式爭論,故也被稱為「二月政爭」,但實際上從一九八八年一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代理黨主席風波就已掀開序幕,此後,主流與非主流兩方便一直纏鬥不休,或明或暗,大小戰役不斷,從未落幕,李登輝歷經多次挑戰,化險為夷,保有合法統治權力,一直到公元兩千年,連蕭敗選,非主流展開反撲,力拱連戰復出,將敗選之責全數歸罪於李登輝的「棄連保扁」,開除李登輝黨籍,其後展開大規模的整肅行動,被認為李登輝人馬者,輕者遭排擠、重者遭剷除,不然就是被迫表態效忠,其餘者大都見風轉舵。這一群過去被視為主流派的黨內人士,在李登輝遭連戰逐出國民黨,群龍無首下,立法院長王金平遂隱然成為主流派的精神象徵,也就順理成章成為非主流的眼中釘。

黨內鬥爭未歇 非主流變主流

以李登輝為主的主流與非主流鬥爭,並沒有隨著李登輝卸任總統與遭開除黨籍就劃下休止符,而是一直延續到現在,王金平一方面既是李登輝一手栽培才當選立法院長,政黨輪替後,國會成為國民黨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使得王金平無論在黨內地位與政治影響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被視為國民黨本土勢力的領導人,又有省籍與地理的先天優勢條件,在國民黨接連兩次總統敗選,光復政權心切,本土化意識高漲的客觀政治環境變化下,王金平的地位更加扶搖直上,直接威脅到馬英九的總統之路。於是當馬英九成為泛藍眼中,惟一能在二○○八大選打敗民進黨的救世主,與聲勢急速竄起的王金平,權力競合遂毫無轉圜空間。俗話說: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即便王金平無意與馬英九角逐黨主席、參選總統,馬英九(非主流)一方也要斬草除根,不容許王金平有任何取代馬英九的機會。

其次,主流與非主流的組合形態並非固定,它是一個動態的流動過程,雖然是以支持或反對李登輝為主要標的,隨著時空與權力變化,過去挺李或是與李合作,被視為主流派陣營者,現在卻位移到非主流一方。此一情勢在兩千年後更加明顯,判斷主流與非主流的標準在於有沒有和李登輝劃清界線,只要具有實質上與李登輝分道揚鑣的言行,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新黨、親民黨,都被視為主流。不同地方在於過去因為李登輝掌控黨政大權,他們被形容為「非主流」,如今當權後,內掌黨機器,外有親民黨、新黨精神盟友,搖身一變成為「主流」,相反的,留在黨內的過去屬於主流人士則成為「非主流」,王金平是黨內殘餘主流的最後支柱,只有支柱倒了或是無條件的完全臣服,國民黨的主流、非主流鬥爭才有偃旗息鼓的一天。

意識形態對立 走向路線之爭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當初非主流以所謂黨內民主、不滿李登輝領導風格等訴求,起身對抗主流,從而點燃長達十多年的黨內權力鬥爭風暴,實則本質上涉及認同台灣vs.中國情結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與國民黨本土化政黨vs.外來政黨兩種路線之爭論。

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看,這是台灣從威權體制進展到民主政治過程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就如東歐鐵幕解體後,共產政權曾短暫重新復辟掌權,但因為台灣長期以來國家定位的模糊不清,國民黨一方面無法拋除大中國情結,正視缺乏本土化的危機;另一方面,李登輝這位蔣經國栽培的後起台籍菁英之秀,竟然借力使力切斷國民黨與中國的臍帶關係,以民主政治為由,遂行改造國民黨台灣化之實,進而走向台灣獨立,於是私下串連反抗,引發慘烈的一九九○年二月政爭風潮,卻反被李登輝鬥垮,此後化整為零,有的另組新黨,強調是正統國民黨,與留在黨內相互唱和,對李登輝冠上「毀黨毀國」罪名,視為台獨同路人,以維持中華民國法統做為號召,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權力鬥爭,遂一變為意識形態與路線定位之爭。

連宋敗選出局 馬順勢當盟主

兩千年後,非主流擁護連戰,將李登輝逐出國民黨,好不容易扳回一城,非主流出現難得的大團結氣象,促成連戰與宋楚瑜握手言和,二○○四年共同搭檔參選,未料,數學上的一加一等於二,並沒有出現在政治上,連宋敗選,非主流勢力再度重新集結整編,奉馬英九為主,連、宋自視為國民黨法統、中華民國道統守護者。這樣的組合可以說是非主流成軍以來氣勢與聲勢最強的一次,最有機會為國民黨奪回執政權,但是馬英九為了確保參選總統無礙,連、宋由李登輝時代的「主流」一變為「非主流」大老,在他眼中都是總統路上必須搬走的石頭,並且展開具體行動,名義上尊敬禮遇連、宋,實則兩人無置喙餘地,未能分享權力。

馬英九對待連、宋兩位過氣失意政客,都不留情面了,在黨內自成一格,也有政治實力,更具有台灣國民黨與本土派象徵的王金平,一定會有兔死狐悲之嘆,這種危機感在他拒絕做馬英九副手之後,最明顯的指標就是立法院長,所謂雙吳卡王、撤吳連署、擁王備胎參選總統等風波,翻開這些表現,其實便不難發現背後正是主流、非主流的延續,王金平成了現在主流的頭號假想敵人,吳伯雄也好,吳敦義、廖風德也罷,無論是主動合作,還是被動配合,他們不過都是馬英九陣營鬥垮王金平的馬前卒而已。

接班人找戰哥 李宋關係生變

宋楚瑜、郝柏村、連戰與馬英九等人與李登輝的分合,提供了了解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鬥爭時間長達十餘年,迄今仍在進行中,本質上是台灣vs.中國;本土vs.外來的意識與認同問題的最現成素材。

一九八八年一月宋楚瑜發揮「臨門一腳」粉碎了非主流第一次計畫扳倒李登輝,從而開啟李宋兩人「情同父子」歲月,宋楚瑜由黨秘書長,進而省主席,再當選黨主席,但因為李登輝指定連戰為接班人,演成父子形同陌路,宋楚瑜脫黨參選總統,另組親民黨,以捍衛中華民國為使命,儼然取代新黨,成為非主流的精神領袖,與當年他支持李登輝的認同台灣,截然不同,也與李登輝想要將國民黨改造為本土政黨,去除外來政權包袱,以便適應台灣民意潮流所趨背道而馳。

兩千年大選是李、宋兩人劃清界線的轉捩點,也是宋楚瑜成為泛藍罪人的時刻,處境之尷尬有如過街老鼠。非主流認為他的參選,才讓李登輝有機可趁進行「棄連保扁」之計,陳水扁因而漁翁得利,其後,非主流重新串連,遊說已經心灰意冷的連戰復出政壇,整編國民黨展開一系列清算李登輝及其人馬,非主流大旗重新歸隊於連戰麾下,宋楚瑜又再度轉向,「不計權位,以大局為重」連宋合流搭檔二度參選,二度敗選後,再經去年台北市長選舉慘敗,宋楚瑜再也無任何實力可以與新興非主流盟主對抗。

反台獨不妥協 郝親李變反李

同樣的曾與李登輝「肝膽相照」的郝柏村,一九九○年五月由國防部長退役出任行政院長,成為非主流派最有實力的領袖,一九九二年,李登輝藉由國民黨立委敗選之便,順勢撤換由連戰接任,兩人關係一變為「肝膽俱裂」,其後新黨成立、增設黨副主席之爭到總統選舉方式,即委任直選與全民直選之爭,郝柏村身在國民黨,心卻與趙少康、郁慕明、許歷農以及黨內李煥等人裡外呼應,對抗李登輝。這次非主流的整編,最後因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出現林洋港、郝柏村與陳履安、王清峰兩組人馬參選導致內部矛盾?狎惜?A郝柏村勢力一蹶不振,退隱政壇,直到二○○三連宋復合,他又重新歸隊於非主流陣營。

郝柏村有鮮明的反台獨立場,沒有任何妥協餘地,註定了他與李登輝的合作是一時權宜,非主流奪權未能得逞,只要任何人反對李登輝,像郝柏村一類的以捍衛國民黨法統、中華民國道統自居的右派人士,都會不計前嫌,予以聲援,這是很典型的反映了主流與非主流鬥爭乃是意識形態與台灣認同的對立,連戰與馬英九就是最好的寫照。

背離台灣認同 連馬有志一同

李登輝為了栽培連戰接班,不惜與非主流開戰,但是連戰在兩千年總統大選卻已顯露他背離台灣認同的傾向,他的兩岸邦聯政策與李登輝的立足新台灣,主權在民理念,不相符合;他的競選智囊如徐立德認為李登輝是連戰勝選的負面因素,因而醞釀逼宮,也就是要求李登輝辭去黨主席,連戰接任,卻為李登輝嚴正拒絕而功虧一簣,李連矛盾便已逐漸?狎惜?A俟大選結果揭曉,在黨內大老力拱下,連戰成為非主流新領導人,對內展開清算李系人馬;對外往中國傾斜,自失台灣立場,以搭建兩岸和平橋樑為許,國民黨在他領導下,本土政黨轉型受挫,台灣認同被埋在陰影角落,不見天日,剩下的只有像王金平、洪玉欽等過去主流派大將淪為黨內弱勢團隊,勉強支撐本土招牌,同時,國民黨黨史也刻意跳過李登輝,將李登輝建構本土化的這一段淡化、抹殺,去本土化的操作不言可喻。

相對於連戰背叛李登輝,曾受李登輝「新台灣人」之助當選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也逐漸顯露其大中國情結的本色。二○○○年三一八群眾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馬英九未盡台北市長職責,反而逕赴李官邸演出變相逼宮,與李登輝劃清界線,從而建立他在非主流的地位,其後連宋敗選,馬英九趁勢取代連宋,成為新一代非主流領導人,有計畫收編、重用過去非主流人士,整合為一,邁向二○○八之路。馬英九迅速竄起,整編新黨、親民黨,重用關中、吳伯雄、吳敦義等非主流色彩鮮明人馬,逐漸把觸角從台北市跨越淡水河,向南一路挺進過去黨內主流的主要基地下,形成非主流勢力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整編行動,也就是現在一般通稱的「泛藍」。

馬力拚本土票 老王形同雞肋

連戰時期,泛藍有淺藍、深藍之分,中藍,也就是國民黨內殘餘以王金平為代表的主流(本土)派,還有喘息活動的空間,到了馬英九入主黨中央後,泛藍已無顏色之別,朝向純正法統國民黨方向,大打懷蔣去李牌,並且隨著馬英九宣布參選,泛藍純度愈純,再配合一系列諸如下鄉長住的媒體表演式接觸本土基層、拚經濟、三通等選舉策略包裝下,王金平對於馬英九的輔選功能,相對的一天比一天弱化,說的白一點,沒有王金平,馬英九陣營相信仍然可以當選,到這時候,王金平已經淪為點綴,可有可無,雙吳一廖卡王風波便是在此一情勢上應運而出,挺王勢力遂起而反撲,以輔選為要脅,連署撤換吳敦義,其實意在保衛王金平的立法院長寶座。

然而檢視過去以來主流與非主流鬥爭的演變,以及背後的本質,很清楚顯現馬英九當道之下,王金平幾乎無可避免的註定會遭排擠與打壓,同時,在非主流已完全納入「愛盟」出身的馬英九手掌之中,黨內見風轉舵者愈來愈多向黨中央表態輸誠,以及馬英九自信立委選舉,泛藍仍然可以繼續國會實質半數下,王金平既是非主流眼中最後一根礙眼的鐵釘、也是馬英九總統大選的雞肋,假設泛藍真的贏了立委選戰,王金平能否連任立法院長,決定權已不在他身上,一切要看馬英九的臉色了。

 
赤裸裸政爭 李贏得驚險

主流、非主流派一詞,始於1990年2月11日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議討論推舉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方式,引發長達一個月的黨內權力鬥爭。

當時國民黨推舉黨內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支持李登輝的起立表決派,與反對李登輝的要求投票表決派發生爭論。此後隨著對李登輝的不滿,非主流系統包括後來脫離國民黨另組新黨的新國民黨連線、新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救黨改革委員會等組織。最後由於李登輝在接班問題上支持連戰,導致原本與李登輝關係密切的宋楚瑜對此強烈反彈,而成為非主流派的第四個支系。

1990年2月,國民黨「非主流派」推出林洋港、陳履安為正副總統候選人,與代表主流派的李登輝、李元簇組合相抗衡,鬥爭異常激烈。在國民黨臨時中央全會上,宋楚瑜以辭職相威脅,反對非主流派有關投票產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要求,使雙李組合勝出,在關鍵時刻為李登輝保駕護航,為李清除非主流勢力,為第一任直選總統立下汗馬功勞。

李登輝告訴吳梓,他當時口袋裡準備了二份演講稿,一份是當選總統候選人後的感謝聲明,另一份則是落選後辭去國民黨主席及告全世界和全國人民的自白書。可見即使是勝利者,李登輝在嚐這顆果實的時候,心裡仍是很忐忑的。李登輝還說,他的自白書不只在輸的時候才拿出來,而是只要評估會輸,在投票前他就要辭去黨主席一職及總統候選人。

1992年12月,第二屆立委選舉,民進黨席次大幅成長,而在選舉過程中,不僅在野黨,連國民黨主流派候選人,都批評郝柏村而且要求他辭職。最後李登輝形同在民進黨的支持下,把郝柏村逼下台,再起用心腹連戰為行政院長,達到「政」的掌握。到了1993年3月,「黨」由許水德(宋楚瑜轉任省主席)、「政」由連戰、「軍」由劉和謙、「特」由宋心濂成為首要,李登輝則成為掌握國民黨政權「四頭馬車」的駕馭者,而真正的「李登輝體制」終於齊備。(徐子樵)

◎馬正藍血統 反台獨前鋒

馬英九一貫以清流、正派自我標榜,統派媒體為了幫馬造神,也蓄意淡化馬英九個人深藍意識形態和極端政治主張,企圖透過強勢包裝行銷,在2008年總統大選,為馬攻奪本土和中間選票,只是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馬英九真的能瞞天過海嗎?

由於具家學淵源和純正血統,馬英九年輕時就有許多機會為「黨國服務」,且因績效卓著而受到國民黨海工會頒獎和前總統蔣經國的不次拔擢重用,歷任蔣經國英文秘書、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行政院研考會主委、陸委會主委、法務部長等黨政要職。

馬英九的「馬腳」,可從一些具體的事跡加以檢驗、觀察,如馬英九是「愛盟」主要成員,其他知名的「愛盟」人士,包括關中、郁慕明、焦仁和、吳敦義等,「愛盟」的全名是「反共愛國聯盟」,但他們真正扮演的是「反台獨前鋒和尖兵」。

馬英九長期來有何「反共」成績,鮮少人說得出來,反而是每逢選舉,都有一些受害者公開站出來指控馬在留學期間,扮演「職業學生」角色,讓部分從事台獨運動的台灣留學生,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身心都受到創傷、煎熬。

其次,馬英九不只主張總統「委任直選」,反對公民直接民選,在1990年2月國民黨13屆臨時中全會,馬英九也是不折不扣的「票選派」,高舉黨內民主大旗,實質上卻與林洋港、郝伯村等非主流人士站在一起,公開與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開幹,甚或1997年馬英九發表「辭職退選聲明」,表面上是針對白曉燕案和治安敗壞,但其背後真正的針對性,矛頭也是對準李登輝。

馬英九個人非主流色彩鮮明,2008年總統大選,目前還留在國民黨內「等待時機」的主流派選票,究竟會如何移動,備受社會各界注意和關切。據指出,除了立法院長王金平時常受到非主流人士專橫攻擊、圍剿外,許多國民黨基層的本土人士也感到沒有發展空間,他們目前已有人試探性接觸謝長廷陣營,未來是否會蔚為風潮,形成更大政治風暴,值得進一步觀察。(高天生)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