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597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旗山地景橋 卵石堤防增魅力
莊金國
第597期
2007/8/30
 

 

橫跨高屏溪的橋樑,但見汽、機車和電聯車快速來往行駛,僅設計代步交通工具使用的車道,人行步道則無插足之地。

高屏溪中游的旗山溪,鄰近旗尾橋的北邊新建一座旗山地景橋,是平地唯一的步道觀景橋,利用台糖小火車廢置的橋墩,搭設木棧道及鐵橋連結旗尾山和市區老街。這項地景再造,配置原有的卵石堤防,賦予旗美地區九鄉鎮嶄新的門戶意象,對旗山人來說,更是百年山城甚具吸引力的新地標。

石頭護岸  無固化的冷硬

旗山地景橋至旗尾橋間,開闢河濱公園,地景橋提供觀景遊憩平台,橋上橋下構成農業水文觀景園區,加上旗山溪東岸綿延一千六百多公尺長的卵石堤防,在此走走停停,可以領略豐饒大地、源遠流長的蕉城特有風情。

這一條堤防,戰前分成兩階段興築了一千五百五十公尺,戰後再延伸九十四.五公尺。一九二九年,旗山溪的旗山北方隘口被洪水沖潰,分流成右岸旗山、左岸旗尾兩條河道。一九二九年八月洪水期,河床又發生劇烈改變,主流河道偏移,直沖右岸,使岸上街區面臨岌岌可危的處境。北段堤防五百公尺先行打造,阻止溪水沖往街區,其後又持續向南延伸。

據在地耆老指出,當初為做護岸,官方號召旗山人不分男女老幼,採取岸邊、河床的卵石,依設定的規格共同疊砌完成,可說是就近取材的自然治水工法。

水患威脅帶來旗山人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以花費最少成本的代價,達到解決水患的目的,大家做義務的奉仕工,毫無怨言。這種社群自力救濟精神,與早年台灣農民播種、收割交換工互助的機制相符合。旗山人常說,石頭護岸看起來很有生命力,而用混凝土做的堤防就像水泥的固化,給人的感覺只是冷硬。

多元特色  強化旅遊路線

走在石頭護岸上,須步步小心,否則就有扭到腳踝機率。護岸的大小石頭,排列井然有序,一眼望去,已超過七十年歷史的護岸,歷經多次大水沖刷的考驗,如今依舊在,足見自然工法的穩固與可靠。

旗山位處旗美地區九鄉鎮的門戶,素有「香蕉王國」之稱。國道十號旗美支線的起迄點在旗尾,加以旗山外環道路車流量大,進出高雄縣山區,旗山的市街因而面臨過而不入的窘境。為重振旗山的發展榮景,重建旗山門戶意象,有必要連結旗尾,引起過路遊客注意,在旗山多留駐一些時間,促進消費商機。

旗山地景橋的發想,即結合農產香蕉、旗尾糖廠及老街環境的多元特色,善用旗山地理區位的優勢,強化山區旅遊線的核心地位,來帶動當地的發展。

這座造型優美的步道橋,也開放腳踏車通行,中央橋段為拱型,兩邊護欄均屬直長水平狀。橋道分隔成兩條,一高一低,高道屬木棧道,間設梯階,低道鋪設水泥面,方便腳踏車通過。

旗尾是旗山的東側聚落,毗鄰美濃,與旗山街區隔著旗山溪。旗尾的糖廠早已停產,利用台糖冰品及其它加工食品打造休憩園區,每天都有許多遊客前往光顧。糖廠與地景橋相距不遠,旗尾橋與地景橋邊的河濱公園均有停車場,善用糖廠的誘因,導向地景橋,進而有興趣前往旗山老街一探究竟。

老街商圈  歷史建築超讚

旗山外環的中華路,一過旗尾橋,就可見旗山地景橋和卵石堤防。遊客少有機會在城鎮徒步過橋,地景橋將誘使外地人在此停車留步,嘗試走石頭護岸及步道橋的新鮮體驗。

旗美地區九鄉鎮是發展綠色生態的區域,旗山正可扮演新的區域發展門戶與連結中心,地景橋適時出現,旗山人莫不期望它發揮特有的魅力,使這座百年山城再現風華。旗山地景橋在地景再造的意義,也有賴旗山人樂於參與或投入行銷,如認同此一地景營造當地的產業文化,因為旗山的農業生產,仍是這塊土地文化的生命,也是感情的根源。旗山溪連接居民與這條生命之水的密切關係,右岸的旗尾山與左望近在眼前的鼓山,形成「旗鼓相當」的山城屏障,石頭護岸則兼具防止水患與早期人工地景的雙重功能。

在旗山老街,遊客可以一一觀賞小火車站、石拱圈亭仔腳、仿巴洛克風格牌樓、旗山農會、武德殿、旗山國小、舊鼓山國小、天后宮等歷史建築。老街商圈近年來重新塑造得更加整潔、活潑,不過,據牌樓住家反映,他們的隱私權常被導覽團體侵犯,不時在窗外探頭探腦,一樓外觀的裝飾則被雅賊竊走,以前他們還有雅量歡迎進門參觀,後來因不勝其擾,不得不緊閉門戶。

成列的牌樓,目前成為老街最吸引人之處,多數牌樓自行開業或出租經營各式各樣的商店,對於少數的家居,當地文史工作者建議,理應給予尊重,避免帶給人家無謂的騷擾。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