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596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陶藝家李永生 彩釉廟會活力
鄭進興
第596期
2007/8/23
李永生表示,廟會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他調合深厚的內涵和俗豔的表象,將神祇的莊嚴、信眾的狂熱、建築的寧靜和陣頭的熱鬧,凝聚在陶藝作品上,來表現對台灣廟會的獨特情感。
 

 

廟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經常可以見到畫家以廟會為題材,將廟會的熱鬧及充滿生命力的內涵,用豐富的色彩、獨到的構圖表現出來,然而要以廟會為主題作為陶藝作品的創作題材,對陶藝家來說絕對是一項嚴峻的挑戰。陶藝家李永生決定面對這項挑戰,他用二年的時間,創作近百件廟會系列的陶藝作品,在各種造型的作品上,以豐富、流動的釉彩、誇張的圖案,來表現民間廟會中那種充滿鄉土氣息與人情味的喧鬧之美。

喜愛捏陶  從小展現天分  

今年三十八歲的李永生,是科班出身又具有陶藝工廠扎實技術訓練的陶藝家。從小在老家草屯鄉下就喜歡玩泥巴捏人偶的他,國中畢業後考上明道中學美工科,開始接受正統的陶藝技法訓練。因為他對陶藝自小即有興趣,在學校也認真地學習各種技法,因此他的拉坏和成型技巧,在班上同學之中顯得特別出色,相當受到師長的讚賞。

高工畢業之後他北上拜彩釉名家林葆家為師,研習各種用釉技法。林葆家認為他雖然對陶藝創作有熱忱與天分,但基本的藝術底子不夠扎實,因此勸他應努力進修自己,並鼓勵他投考台藝大陶藝組。有了老師的鼓勵,他也努力地想進入大學進修,但命運似乎總是和他開玩笑,他雖然一考再考,卻總是和大學的窄門擦身而過。

在生活的壓力之下,李永生到鶯歌的一家陶磁工廠工作,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雖然拉坏、成型以至上釉的種種技巧,在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中變得更加純熟,但對於這種沒有自我特色的商品製作,他總覺得是對自己創作力的壓抑。於是在工作了三年之後決定放棄這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自己出來開工作室從事陶藝創作。

創作陶壺  作品獨具風格

李永生選擇以陶壺創作作為工作室的切入點,由於他在陶磁工廠三年的扎實工作經驗,使得他在作壺的技巧上既熟練又精準,加上他對壺的造型有獨特的掌握和表現,頗能從古今各種既有器物的造型中,思索創作出屬於他自己的獨特造型作品,因而使得他所做的壺相當受歡迎,不僅經常在國內展出,而且還多次受邀前往日本和美國參展,受到當地陶藝界人士的肯定。

雖然以做壺在陶藝界闖出名聲,但李永生看得愈多、走得愈廣,也就愈感到這個「壺中天地」,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他馳騁。他想起了老師林葆家對他的鼓勵,於是決定重新回學校學習,一九九九年他再度報考台藝大,終於如願地考上台藝大陶藝組,而此時距他高工畢業已經有十二年。

在大學四年的時間裡,他和一群年輕的同學跟著老師用心學習,研究造型和配釉,也研究台灣與世界、傳統與現代、藝術與實用之間,如何地交融與互動。這段時間他也曾經嘗試創作大型的後現代裝置藝術作品,但終究難以深入其中,因為他覺得那不是他的風格,也不是他想追求的台灣陶藝的魅力所在。二○○二年畢業後,卻也突然之間看清了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以現代陶藝的技巧和觀念,創作真正具有台灣味的作品。

廟會系列  彩釉民間活力 

李永生表示,廟會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在廟會中可以看到有豐富色彩的神明、神轎和陣頭;可以聽到充滿震撼力的鑼鼓聲、鞭炮聲以及鼎沸的人聲;可以看到鮮血淋漓的乩童和各地湧到的信徒;更能從中感受到人們到為了祈求平安、救贖而膜拜神明的虔誠;這樣豐沛的題材和感情,竟然從來沒有人想到將它運用在陶藝創作上。這個思維讓他彷彿找到寶藏,開始埋首挖掘,恣意地揮灑,於是有了一系列表達台灣鄉土真情之美的廟會作品。

李永生指出,台灣的民間信仰雖然有深厚的內涵,卻是以俗麗的表相來展現,如何調合深厚的內涵和俗豔的表象,是決定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他嘗試將神祇的莊嚴、信眾的狂熱、建築的寧靜和陣頭的熱鬧,凝聚在作品的形體上,營造出層層交疊的感覺;在色澤上,他則使用各種艷麗的釉彩,配合烏金的沉實和鎏金的瀟灑,構成華麗又俗艷的色感;在構圖上,他應用將圖案變形、倒置、誇張等手法,來表現他對台灣廟會的獨特情感。

李永生說,廟會向來給他的感覺便是一種豐收季節的滿足,因為在他的記憶中廟會總是在收成之後舉行,是豐收後對神明的禮敬,更是與親朋好友的歡樂慶祝。因此他的廟會系列作品,除了表現傳統民俗盛典的熱鬧與豐收的滿足之外,更要表達親朋好友間這份濃烈的鄉土熱情,希望這份已逐漸淡薄的鄉土情,能夠永遠保留在民間。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