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590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本土論述踩紅線 勇腳馬洩底
徐子樵
第590期
2007/7/12
從馬英九依然用他那一套連結中國的本土觀點,來談蔣渭水的「歷史啟示」,就能理解何以他對謝長廷的反駁無言以對,因為論述本質不符台灣歷史主流,一碰到如假包換的本土論述,便全都洩了底。
 

 

馬英九費盡心思營造連結台灣、中國的本土論述,終於在與謝長廷對談蔣渭水、台灣民眾黨座談會上踢到大鐵板,印證了俗話說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就像馬英九在座談會結束後說,謝長廷的口才比他好,馬事前已充分體認到談本土,先天上說不過謝,他還是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赴會。對他來說,爭取淺綠選民的認同既是贏得總統大選的關鍵,就非得另行提出一套本土論述,正面迎戰民進黨。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略,用來化解民進黨攻擊國民黨外來政權,以及馬英九大中國情結的罩門。

為了淺綠選票 不惜以假亂真

這套戰略操作模式,從國民黨修改黨章,亦即去統加台灣的文字魔術戲法、到出版「原鄉精神」、到所謂「實踐本土三部曲」,乃至於找蕭萬長做副手、挖前衛生署長詹啟賢加入馬競選團隊,並且對外表示邀請奇美集團負責人許文龍、高鐵董事長殷琪等被視為本土派成立類似兩千年陳水扁的「國政顧問團」、以及營造李登輝支持「馬蕭配」、認同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的經濟主張,馬英九有計畫透過出書、演講、人事等不同面向,一步一步打出新本土論述訴求,試圖掌握總統選戰的節奏,從而將選票支持範圍由深藍、淺藍擴大到淺綠。

這是馬英九之所以會參加七月九日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台灣研究會基金會主辦的「歷史與政治對話」座談會的戰略考量,雖然在本土論述方面,他打不過謝長廷,可是一方面只要敢與謝長廷對話,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以假亂真」的效果,基本上就有助於吸引中間選票的認同;另一方面也藉此試探外界反應,做為下一階段的修訂依據。

毫無疑問的,馬英九現在與謝長廷對話本土,可以預料招架不住,但這種吃虧,卻具有預防針的效果,好比是每打一次針,就能增強一分免疫力,減少兩人在總統選戰正式開打後的衝擊。馬英九的戰略佈局,不能不說具有靈活性,光是他敢於正面迎戰,並且有系統的出招,放眼當今泛藍陣營,沒有一個人比他勇敢,可是卻疏忽了他的對手是謝長廷。常理來看,做為總統參選人競爭對手,謝長廷絕無可能放過此一戳破馬英九假本土論述的大好機會下,這場座談會,雖然兩人並沒有面對面的辯論,卻具有實質的本土論述交鋒意味,可以說是這是一場假座談會為名的本土「正名」之戰。

原鄉連結中國 凸顯外來政權

在此之前,民進黨與學界人士早就重砲回擊對馬英九從台灣連結中國的角度談本土論述的許多謬誤之處。

例如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批評馬用「移民化」的角度解釋本土化,卻沒有真誠面對國民黨外來政權壓制本土化所犯下的許多重大罪行與過錯,這種所謂連結台灣的原鄉精神,本質上仍脫離不了蔣氏王朝以台灣為大中國殖民地的心態。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阮銘質疑,馬英九一直說要連結中國、台灣,與本土對話,但是既然已經是台灣人,又何來連結與對話?馬的論述只凸顯他的原鄉還是中國,並且立場比當年「新台灣人」論述還要倒退。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更是一針見血指出,馬的本土論述,顯示國民黨至今仍未走完本土化道路,是國民黨長期將台灣本土污名化的心虛表現。當認同台灣已經成為主流民意的基本共識,國民黨內部卻還在爭辯,這是國民黨與台灣社會最大的距離,「難道認同台灣有這麼困難嗎?」但是這些批評都沒有謝長廷的反駁來得更為直接,更具有撥亂反正的效果,原因無它,謝、馬兩人是競爭對手,其他人的批評,馬可以四兩撥千斤,但對謝,就要卯足全勁,絲毫大意不得。

從謝、馬兩人座談會的表現,顯然的馬英九過於輕敵,依然的用他那一套連結中國的本土觀點來談蔣渭水的「歷史啟示」;依然沒有坦承面對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本質;依然沒有正視本土的意義,與省籍沒有關聯,只在於認不認同台灣而已。於是當謝長廷丟出一連串的質疑,諸如既然蔣渭水對台灣民主與國民黨有這麼重要的貢獻,何以國民黨主政時期,教科書看不到蔣渭水與台灣民眾黨的事跡?台灣不需要與其他國家連結,只有外來政權才會用血緣做連結,即使馬以各種似是而非的解釋,都顯得站不住腳,澄清既無效,反而自曝其短。

缺乏台灣觀點 論述純為選舉 

這不是馬說謝口才比他好,或是座談會不談政治,只說蔣渭水與台灣民眾黨對台灣的啟示,就能解釋何以馬會無言以對謝的一連串的反駁,而是馬的本土論述,本質上就不符合台灣歷史主流,與當今主流民意,這種為選舉而操作的本土論述,基本上的心態,就像半夜走路吹口哨般的帶有一絲心虛;內容則像是斷章取義的只從單面,對自己有利的政治角度詮釋本土意涵,帶有以林為樹的虛幻色彩。馬的本土論述,以假亂真,可以得逞一時,但一碰到如假包換的本土論述,便全都洩了底。

馬英九的本土論述,最大虛幻之處在於沒有用台灣的觀點來詮釋本土,台灣史學者李筱峰最近就批評他,台灣只是他包裝中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李筱峰以馬英九讚譽有加的李光耀為例指出,李光耀曾說,「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新加坡姓李、姓高、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因此,馬英九愈是談本土,就會像謝長廷說的,愈是凸顯他的本土問題。

至於他本土論述最大心虛之處是仍然不願面對國民黨外來政權曾對本土的壓制,反而還硬要將國民黨與本土關係勾連一起。過去以來,馬所寫過的「劉銘傳-台灣向前走的歷史反思」;「紀念台灣光復一甲子-重洗先賢典範、再造台灣精神」;「懷經國先生、思台灣未來」,以及十餘年主辦或參與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雖然承認國民黨曾犯過錯,但重點卻在於國民黨對台灣有貢獻。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非但移轉外來政權曾迫害台灣的焦點之外,更是刻意模糊本土論述的真諦,也就是假新本土論述之名,行去台灣化,就中國化之實。

加速變賣黨產 何來愛台之有

黨產是檢驗馬英九本土論述的最好指標之一。無論當年國民黨取得黨產合乎程序,黨產取得乃是不義之財,這是常識,就像謝長廷說,不需要唸到博士學位都會知道。如果用馬英九的話來說,國民黨既然要坦然面對歷史過錯,重新勾連與台灣的關係,在黨產處理上,如果以實際行動將黨產還諸於民,只保留取得過程合乎公平正義與合法的黨產,其實不用再來建構新本土論述,無形中便具有將國民黨從外來政黨轉型為本土政黨的功效,但他卻是在就任黨主席後,加速變賣黨產,並且阻撓黨產立法程序,反過來指責民進黨政府政治迫害,如此以黑為白,再多的掛在嘴巴上的誠懇面對歷史認錯,只是愈加凸顯他不敢真正面對歷史事實的心態。

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初成立黨產監督小組,擔任召集人的前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就曾主張只有黨產歸零,國民黨才能徹底揮別黨產包袱,順利完成轉型。然而馬英九聽不進去陳長文的建議,依然故我,陳長文因而辭去召集人一職,光從這一點來看,馬英九無時無刻的說要拿出真正愛台灣的具體方法,說穿了都是選舉語言,看不到他真誠的一面。

不願面對歷史 論述愈述愈糊  

同樣的,面對國民黨迫害台灣的無數例子,除了二二八事件之外,馬英九都沒有具體講明國民黨做了那些傷害本土的事,而只以一句坦然面對過錯帶過,即使對二二八事件的道歉,馬的說法也有其可議之處,他的邏輯是當時他還小,雖然不必為此負責,但也要面對。相對於李登輝一九九二年開始平反二二八事件時,當時他還不是民選總統,而且自己也曾是受害者之一,可是基於概括承受,李用總統的身分代表政府道歉,並沒有提到他還小不用負責。當然李、馬兩人無需為二二八事件負責,但卻微妙反映了兩者心態的不同,拿年紀小為由,意味著未能正視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本質,以及其所犯過的錯,當一個人不能坦然面對歷史,就會以不同的說詞來轉移問題的本質,馬英九的本土論述之所以矛盾四起,根本原因即在於此。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