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叫China Airlines 阿扁令限期改正
陳宗逸
2005/11/17 第504期
為了不再造成國際航空界笑話、以及回應民意的期待,阿扁於日前低調飭令華航半年內改正,並視其為國營事業正名運動的指標。

權威消息來源透露,「China Airlines」不僅外國人極易與中國的「中國民航」搞混,社會各界許多人士也備感困擾,陳水扁總統為回應民意的期待,已於日前低調飭令華航半年內改正。只是,當時接受任務的江耀宗已任中鋼董事長,新任華航董事長魏幸雄、總經理趙國帥,會否繼續執行該項任務,外界頗為注意、關切,並視其為國營事業正名運動的指標。


情勢惡劣  府院迂迴推動


國營企業正名運動,是由去年十二月五日,民進黨與台聯在立委選前合辦「台灣正名大遊行」啟動前,由陳總統率先對外界宣示。當時,陳總統承諾,「不但台灣駐外的使館要正名,國營事業更要在兩年之內落實以台灣命名。不只在國內要凝聚共識,對國外,台灣、中國也不能混淆,二○○八年的新憲法將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在立委選後,即使政治情勢並不明朗,當時的游內閣依舊以「鴨子划水」的姿態,針對國營事業正名的推動暗地使勁,當時行政院列管有正名迫切需要的國營事業,包括經濟部轄下七家,財政部轄下十家,交通部轄下八家以及教育部二家、內政部一家,當時確實已經展開推動,即使當時媒體針對國營企業正名窮追猛打,但是在行政院技巧性操作下,中船工會甚至還跳出來大力支持中船正名。


其實,從去年底立委選後至今,台灣朝野嚴重對立,政治情勢混亂不堪,社會輿論早已忘卻陳總統曾經承諾過的正名運動。事實上,輿論不提,並不代表阿扁已經放棄,只是在政治情勢險惡的不得已中,府院轉換策略,採用另一種迂迴的戰術持續推動。相關官員分析,當時游揆卸職前夕,媒體揣測推動務實正名已經停擺,是為了「扁宋會」的布局而提早打烊。事實上,這是外界不了解府院的戰略部署。官員說,當時台灣朝野意識型態因為立委選後而嚴重對峙,如果採取「敲鑼打鼓」的叫賣法,高調的要求各部會積極辦理,反而可能引起更多衝突,得不償失。事實上,讓阿扁承諾的「正名」可以繼續推廣下去,不只是前任的游揆,現任的謝長廷內閣也有積極進行「改造工程」的做法,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


正名成功  邊際效應多多


事實上,游錫堃去年八月初以行政院長身分出訪中南美洲友邦的時候,就曾經提出「Taiwan, ROC」國號簡稱,引起矚目。當時國號簡稱出現之後,陳總統第一時間出來「滅火」,將游錫堃「降溫」,還曾經一度被外界視為「府院不同調」。事實上,當時因為接近立委選舉,政治情勢混亂,國號簡稱雖然經過國安會的沙盤推演,陳總統也早就知情,但也是為了「不要聲張」的寧靜戰略,所以才很快的將說法「轉向」。當時游錫堃出訪行程中,實際上遇到了台灣國號的困擾,經過密集與陳總統的聯繫,才會提出「國號正名」,只是國內政治情勢有點失控,府院意識到了操作手法必須更加細膩,所以才有之後「國營事業正名」的相關戰術操作。


此次陳總統再度針對華航正名的契機使力,幕後也有一段淵源。現任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TC)代表馬德睿(Derek Marsh)在即將卸任前夕,向外界透露一段秘辛。他說,他到台灣幾年的時間,最近才終於搞清楚,「中華航空公司原來是在台灣的航空公司,不在中國」。對於這個小插曲,阿扁總統印象相當深刻,也加重了他持續進行華航正名運動的意志。據了解,藉著這次華航高層改組,阿扁更加用心挑選適當的經營團隊,除了要有良好的經營管理能力之外,最重要的要有堅強的「推動正名」理想性和價值觀,阿扁希望藉著華航正名的白熱化,可以成為延宕一年的國營事業、甚至駐外單位全面性的正名。華航代表台灣國家航空公司的形象,一旦正名成功,台灣正名運動所獲得的邊際效應,將不可計數。


中央銀行  已經加註台灣


陳總統曾經公開表示,華航正名為什麼很重要?從他每次出訪都搭乘華航包機可以看出。阿扁說,每次出訪,外國朋友都很納悶,「為什麼China Airlines(其實應該翻譯成「中國航空公司」)」是從台灣來的?真正中國國營航空公司,原來是叫「Air China」,這其中包含了歷史上兩岸「互爭中國正統」的荒謬性,在國際航空界已經成為笑話,連華航自己在日本當地,也不敢使用「中華航空」這四個漢字當作招牌,而是用片假名拼音成為「China Airlines」,掩耳盜鈴混水摸魚的做法,早就鬧出世界級笑話。


而一九七二年「悄悄正名」成為「陽明海運」的國營招商局,其實也是因為「漢賊不兩立」的互爭正統鬧劇,造成損失才引動國民黨法統派的驚嚇,因為一九七二年有三艘隸屬國民黨政府「招商局」的貨輪被香港扣押,香港法院裁定這三艘屬於「中國招商局」的貨輪屬於中國政府,符合中國取代蔣介石代表在聯合國席位的世界最新情勢。因為「虧大了」,招商局才悄悄被國民黨政府改為「官股陽明海運」,這個歷史過程,當時的台灣人根本毫不知情。


如果華航正名果然可以順利達陣,接續下來的國營事業正名將可水到渠成。被府院列入有迫切需要的國營事業,尤其是中央銀行,原本英文名稱「Central Bank Of China」,在府院積極推動下,目前已經如新版護照一樣,「加註台灣」。但是府院高層最後則希望,能夠盡快的成為「Central Bank Of Taiwan」,全面的「去中國」。此外,類似中央信託局、中國國際商銀等官股銀行,或者中國石油、中國鋼鐵、中華電信、中國造船等事業,有些甚至已經開始進行國際募資,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或者美國存托憑證(ADR),如果還不盡快與「中國」劃清界線,未來類似陽明海運正名的鬧劇,可能會隨著中國併吞台灣的腳步更加快速,而層出不窮。


中船工會  力挺去中國化


經濟部指出,中國鋼鐵就是因為沒有正名,在國際鋼鐵協會上,與中國國營事業鬧雙胞,吃盡悶虧,雖然中鋼目前已經民營化,正名需要股東會與董事會決定,但是在國際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的情勢上,與中國劃清界線在實質利益上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類似的改革將因為有益處而不會受到太多干擾。例如中船工會,原本被媒體指為強烈反對正名,甚至還列出因為正名而可能付出的成本,但是工會毅然站出來力挺正名,其實也是因為中國造船需要進行國際競爭,如果還帶著「中國」名份,在商業競爭的市場上也無法得到太多的公平競爭機會。


正名運動推行了一年,從地上轉到地下,事實上阿扁的意向從未有改變,雖然近期因為民進黨內的醜聞與衝突不斷,綠營士氣降到歷史新低點,在支持者懷疑民進黨政府持續改革意志的當下,阿扁個人改革還是深具信心,從來沒有動搖。只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府院高層推動敏感改革,通常多有戰術考量,支持者或可不用因為媒體報導,而被親中輿論牽著鼻子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