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爐】民主之父更受懷念
高天生
2006/07/13 第538期
李登輝在舊體制下,以高瞻遠矚擘畫布局,不計個人和黨派私利,苦心孤詣推動威權體制的轉型操作,讓台灣得以政權和平轉移,寧靜邁向民主之路。

一部被統派媒體刻意淡化、壓抑的紀錄片出爐,果真會衍生台灣民主之父、前總統李登輝更受懷念的效應嗎?扁政府深陷虛擬弊案泥淖,民進黨清廉瀕臨破燬的敏感時刻,七月十日,一部探討台灣民主化路線發展的民間紀錄片,在台北公開亮相,這又能帶給當權者和在野人士何種警訊和啟迪?民主化之路漫漫迢遙,本土政權保衛戰迫在眉睫,阿扁站在歷史關鍵性的十字路口,他要如何出招挽狂瀾於將傾倒之際?李登輝會有出乎意料的大動作嗎?


台灣民主之父散發艷麗光彩


艱辛、乖舛、坎坷的民主化之路,是台灣人民一步一腳印,大家共同走過來的。台灣民主化的歷史開端,李登輝和民進黨菁英曾在不同的位置,分進合擊、相互激盪,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當時,李登輝居廟堂之上,在決策核心,但他高瞻遠矚擘畫布局,不計個人和黨派私利,苦心孤詣推動威權體制的轉型操作,讓台灣得以政權和平轉移,寧靜邁向民主之路。


民主不是統治者的恩賜,而是有識之士流血流汗,拚著命爭取來的。許多在野人士和民進黨菁英,當年就是手無寸鐵,卻憑著對民主的願景和強韌的意志力,上街頭流血流汗衝撞威權舊體制。弔詭的是,當時在廟堂的李登輝,也曾是他們抗爭的標靶!


曾幾何時,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李登輝卸任公職,轉蛻成一介平民身分,而原本他所屬的政黨,也因既得利益大量流失,而將李登輝掃地出門。只是李登輝個人的民間聲望,並未因此而每況愈下,反而像蝶蛹蛻變般綻放嶄新艷麗光彩,他個人的政治定位也從外國媒體尊崇的「民主先生」,蛻轉為「台灣民主之父」!


政權和平轉移奉獻不曾停歇


中央政權輪替,是台灣民主化之路階段性的嶄新里程碑,弔詭的是,外來政權的幽靈仍盤據在台灣各角落,尤其居心叵測媒體更是反動復辟勢力的大本營。中資、媒體、政客三合一超限戰衍生的爆料風潮和柔性斬首操作,不僅讓阿扁和第一家庭陷入虛擬弊案泥淖,扁政府和民進黨的清廉形象,也瀕臨破燬邊緣。執政六年多以來,台灣民主之路進程,並未如預期有跨步性突破和嶄新發展,昔日扮演衝鋒陷陣、攻堅主流角色的阿扁和民進黨菁英,究竟遭遇何難題與瓶頸?難道他們一掌權當家,就背棄昔日在街頭衝撞的願景和理想嗎?民主路上擋路的大石頭,為何愈來愈多?究竟誰有能耐將這些石頭移開?


在第一家庭虛擬弊案連環爆,以及阿扁女婿趙建銘涉及台開內線交易案被收押時,已有統派媒體發出「懷念李登輝」聲音,而當更多民眾和政黨人士、社運人士觀賞【台灣民主化之路】,對照當年情勢險惡,大家卻對未來充滿希望、信心,以及如今本土政權風雨飄搖,許多人士對未來感到迷惑、絕望,兩相對照,他們對李登輝更懷念,也是人情之常。


二○○○年五月二十日政權和平轉移的歷史性日子,李登輝瀟灑揮手,沒說什麼話,走出總統府,走入民間,繼續從不同的位置,為台灣民主化奉獻心力。李登輝心中其實有很多憂慮,但他認為既然棒子已交出,就要讓接棒的人有揮灑空間,因而他謹守分際,不必多言。


欠缺執政哲學阿扁有心無力


執政經驗欠缺,權力、資源分配很難得心應手,甚或可能「凸槌」,衍生連鎖性衝擊。短線操作,忙於權力分配,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更換頻繁,真正應該優先解決的執政困境,如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生態結構,反而心有餘力不足,這些都是扁政府的致命傷,也是政壇的公開秘密。


阿扁真正的罩門,在於欠缺執政哲學,因而無法運用手中操控的龐大行政資源,進行必要的新執政價值建構,以及舊執政價值的清算、翻轉,肇致最後不知不覺陷入「父子騎驢」困境,無論怎麼走出下一步,都被指指點點。


知情人士透露,政黨輪替後,扁政府應有細緻策略,致力於民主深化和國家正常化,如正名運動如果順利推動,做出具體成績,民主化的進程就會進一步提升,讓台灣人民有明確感受和感動。在現實政治操作上,扁政府要一步登天將「中華民國」國號正名,確實有窒礙,也會引爆泛藍激烈抗爭,但中鋼、華航等應可視為階段性的正名指標,阿扁也曾指示行政院部門研究處理,只是後來考量中鋼、華航改名,必須付出龐大商業成本,因而不了了之。


據指出,如果考量的不只是商業成本,而視其為一種投資,將中鋼、華航「正名」定位為邁向正常國家和深化台灣主體性的「陣痛過程」,則相關投資即特具正當性、合理性,更不必計較商業成本的耗費。


阿扁政策反覆賠上領導威信


阿扁總統與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漸行漸遠、形同陌路,則具體揭露阿扁和扁政府執政基礎削減、弱化的危機。林義雄強力主張廢核四,政黨輪替後,阿扁和扁政府也曾甘冒大不韙卯勁推動,前行政院長張俊雄也公開宣布停建核四的政策,並引爆軒然大波。孰料,最後為了消弭政治風暴,扁政府宣布復建核四。政策反覆間,阿扁和扁政府都賠上領導威信,林義雄對此相當不諒解,去年三合一選舉大挫敗後,民進黨府院黨高層人事改組不能讓人有耳目一新感受,林義雄更為民進黨主席選舉的參選人問題,憤而退出民進黨。


類似林義雄的淡出,阿扁和扁政府無能為力加以必要處理,避免既有資源、人才的流失,暴露的是阿扁和扁政府在擴大執政基礎上的力有未逮。同樣的,「李扁關係」生變,也宣告阿扁和扁政府吸納國民黨本土派資源的力有未逮,執政基礎無法擴大,扁政府的執政僵局因而無解,只能以拖待變,這也正是統派媒體能夠肆無忌憚透過無限上綱爆料,攻訐阿扁和第一家庭的關鍵性背景。因為,若扁政府順利推動政務和民主化改革,綠軍士氣高昂,則相關惡質爆料歪風,必然被「沛然莫之能禦」的民氣所吞噬、淹沒!


「清廉貪腐」是民進黨推動民主化改革和感動人心的利器,如今統派媒體和泛藍政客逆勢操作,居心叵測將第一家庭和扁政府打成「貪腐集團」,再高舉「清廉」高道德標準,用放大鏡檢視第一家庭和扁政府,運用許多莫須有、誇大的爆料,來質疑、摧毀阿扁和民進黨人的「清廉」,這樣的操作手法,只見惡質的政治鬥爭和窮凶極惡的人格謀殺,可悲的是一般閱聽大眾原本對這些「爆料」半信半疑,但最後因有民進黨自己人跳出來加入攻訐、質疑行列,才讓相關「爆料」的效應持續發酵、愈演愈烈。


歷史同感心態觀看此紀錄片


【台灣民主化之路】敘述的是一段重要而活生生的歷史,也是本土政權的靈魂所在,綠營相關人士應懷抱「歷史同感」來看待此紀錄片,而不宜有「為李登輝造神」的吃味感,因為畢竟歷史是共同創造出來的,且本土派在爭取歷史解釋權的過程,始終處於劣勢,這只是微弱聲音的一部分,卻是感人至極的故事。但看看李登輝的故事,看看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的巧妙布局和操作手法,或許對民進黨菁英會有一些正面的啟示。因為,當年李登輝雖手握黨政軍大權,但內部反撲的力量還是無所不在,為了完成寧靜革命,李登輝不時善用在野人士和民氣,見招拆招,後發先至將內部阻力化解於無形之中。李登輝當年依恃的,除了他的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之外,背後其實有龐大的幕僚群及更多無名人士在獻策,阿扁時代則被短視近利的派系包圍,少有長線布局。阿扁和扁政府面對當前泛藍強硬的政治抗爭,以及媒體的推波助瀾、搧風點火,除了坐困愁城外,也應有更宏觀的「突圍」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