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諷今 姚嘉文從歷史小說談台灣
張倩瑋
2006/03/09 第520期
雖然身繫囹圄,姚嘉文化身為作家,寫出《台灣七色記》這套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小說著作,不但透過歷史小說伸發心志,更讓人看到台灣人了不起的一面。

故事的起源要從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說起。儘管那個年代律師一職的前程似錦,姚嘉文卻為了推動台灣的民主改革而屏棄個人的小名小利;手中的墨水筆本該寫滿控訴專制政府的罪狀,但礙於身繫威權體制的囹圄,姚嘉文化身為作家,隱身於文字之後,透過歷史小說伸志。


研讀歷史小說鋪陳心意


「被判刑十二年的漫長歲月,身為基督教徒的我,在禱告時以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檢討,期望能得到勇氣與智慧......」姚嘉文緩緩道出他的寫作歷程。所謂勇氣,姚嘉文領悟到要多運動謀取身心平安,因為不健康,意志就容易薄弱、消極;想要求得智慧,就要透過讀書尋找歷史的經驗,用寫小說的方式來思考。好在獄中的生活單純,也沒有其他外務的枷累,才能造就出《台灣七色記》這套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小說著作。


要寫歷史小說必須研讀許多的歷史書籍,並考究當時的時代背景、曆法計算等,於是姚嘉文便央求他的妻子周清玉來探望時,順便送來歷史書,說是要研究台灣建國之路,事實上是為了鋪陳小說的整體架構之用。姚嘉文強調,不以研究歷史論文的方式而改以小說寫作來表達內心的看法,是為了避免把自己的立場以結論式赤裸裸地表達出來;小說可以隱藏、間接描繪心中的感觸,較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在他撰寫的《台灣七色記前記》中,很翔實的紀錄著每一個歷史故事的來龍去脈、地理位置、戰略思考,這些都是他眾多歷史研究內容中的一小部分。


這套以《台灣七色記》為名的歷史小說集,實際上是由七段歷史分別勾勒出七本歷史小說,《白版戶》、《黑水溝》、《洪豆劫》、《黃虎印》、《藍海夢》、《青山路》、《紫帽寺》,全套七集十五本,共三百萬字,是以小說題材撰寫而成,如果要說《台灣七色記》是富有濃厚政治意味及豐富歷史資料的小說集一點也不為過,而姚嘉文本人也認同。


故事主題反映台灣現狀


姚嘉文特別以《白版戶》這本小說為例,描述魏晉南北朝南遷後,關於「土斷」的爭執。所謂「土斷」是指把南遷的移民就地編列,納入新的地方行政體系,可是心裡對新的土地卻不認同,姚嘉文認為,當時國民政府來台時的心態,正如同魏晉南北朝南遷後的政府一般,使得土斷問題同樣地發生在台灣,即便是現今,法律上雖已沒有相關的制度存在,但少數人的心態仍保有類似的移民心理。《台灣七色記》中的每個故事,都和《白版戶》一樣,有一個主題,而這個主題恰好反映著台灣社會的現狀。


在撰寫歷史小說後,姚嘉文幾經思考認為,「小說應以台灣史為中心,一定要涵蓋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層面。」只要講到台灣的歷史,必定與殖民時代、地理發現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往台灣尋找貿易通路、殖民,以及中國歷史演變、日本南進、國民黨政府來台等相關,所以研究台灣的歷史應考量國際情勢,寫出來的台灣歷史才會涵蓋全面性,也是姚嘉文為何為了寫歷史小說讀遍台灣通史、中外通史等史籍的原因。


《台灣七色記》每一個顏色的故事都以兩個主軸進行,一是歷史,一是虛構的小說故事,虛構的故事因為有人物、劇情的發展轉折,比較能吸引人,看似主題,其實是歷史的陳述才是姚嘉文的重點。而姚嘉文也毫不諱言他引領讀者的企圖心,包括了重現民族回憶,理清先人過去的經驗,以古鑑今;找歷史根源及歷史教訓,以便理解台灣今日的處境,解決台灣的問題;提供台灣未來前途的資料,這三個用心,在二十年後的今日,依然是金科玉律。


黃虎印戲說台灣國史


特別的是,姚嘉文選定七部小說中的《黃虎印》改編為歌仔戲劇本,這實質的意義不僅在這部小說所要帶給台灣人的啟示,對於台灣本土戲劇發展上,也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將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小說改寫成歌仔戲新編劇本的嘗試。


這本小說寫的是一八九五年台灣組織「民主國」的故事。日本帝國與大清帝國於一八九四年在朝鮮半島發生戰爭,第二年,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帝國,台灣士紳不滿割台,籌組「台灣民主國」,而後日本軍隊登陸入台,民主國軍隊不敵,不久台灣被日本所佔。


「黃虎印」就是這個短命「台灣民主國」的國印,而這部《黃虎印》小說就是以黃虎金印的鑄製及輾轉流落,來描述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抗日的經過及當時的民情,「黃虎印」雖然失蹤,但「民主國」之觀念卻永存台人心中,即使「黃虎印」被安排埋入深坑礦穴,一方面表示民主思想深藏不失,一方面表示民主國的創設終有一日出現。


二十世紀以後,當台灣人在思考如何在日本與大清帝國之外,另作選擇時,「民主國」的觀念便又重現了,以台灣民主國作為故事主軸,正是「民主國」有獨立建國的思想,也有民主的思想,而「台灣民主國」所代表追求民主的思想,卻別有意義。


《黃虎印》故事的精神,正如姚嘉文在劇本原著中的唱詩所說:「用血汗鑄金印,苦情啟後人;山川藏靈聖,風雨應時辰」,而他更在書序中表示,「寫《黃虎印》時,我自己投入很多心血與感情,這本小說,確是用鮮血與淚珠寫成的。」


《黃虎印》全文試圖以歷史的悲運帶出台灣的一線希望,姚嘉文希望從悲運下找出一條民主的路,這股民主的新思潮更象徵台灣的前途,唯有「民主」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一如「究竟是福抑是禍、是好抑是歹,無的確,唐山放捨、滿清不再,台灣合該自由拚將來。」雖然此情此景屬於兩百年前的台灣,但書中描述的台灣剛好符合現今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姚嘉文不感意外,但他認為,台灣歷史上一路走來所發生的重大事故,二二八事件也好、美麗島事件也罷,都是台灣走向變革的每一步,「民主意識」、「國家意識」在無形中凸顯出來。


認識歷史建立台人信心


一再強調讀歷史才是主要目的,寫小說是附加產品,姚嘉文認為,可以藉由歷史吸取教訓,並用自己的觀念來解讀歷史,就像《黃虎印》的故事中,有人視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為笑話一則,但在姚嘉文眼中,這是在無可奈何下尋找一條出路。所以為什麼台灣人要認識台灣的歷史?「就是要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姚嘉文毫不猶豫地回答著,「看我寫的台灣歷史中,可以看到台灣人了不起的一面。」


但反觀台灣人似乎不重視台灣的歷史,姚嘉文是這麼認為,國民黨執政下,相當重視歷史教育,從高考、普考、學校考試都重歷史下可見端倪;因為要滅一個國家就要先滅其歷史,就像國民黨滅台灣歷史一樣,禁止台灣歷史,要台灣人民閱讀中國史,所以台灣人對歷史記憶永遠都關乎中國。就因為國民黨有計畫的消滅台灣歷史,也就引發了姚嘉文努力發揚台灣歷史的動力。

台客文化 深具藝術品質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向陽在《黃虎印─歌仔戲新編劇本》裡的序言中指出,在媒體炒作所謂「台客」文化,嘲謔台灣大眾文化之際,作為台灣戲劇主流的歌仔戲能推出新編劇本,展現豐富、沉穩的內涵,表現台灣語言、文學和戲劇的深度,就是對所謂「台客」之譏最優雅的反擊,更一語道盡這部劇本出版的文化意義與文學價值。

問到此,姚嘉文還搞不清何謂台客文化,經過一番解釋後,姚嘉文說要顛覆台客負面的形象。他把河洛語的優美用白牡丹的歌詞中「不願旋枝出牆圍」一句為例,象徵著取代紅杏出牆之意,河洛話也能有優美的詮釋台灣人的思維也有很高貴觀點、歌仔戲也能是有品質的文化藝術。

而在姚嘉文的協助與催促下,知名歌仔戲編劇家施如芳改編《黃虎印》原著,完成《黃虎印-歌仔戲新編劇本》,並委由玉山社出版。在過去歌仔戲劇本習於沿用老本的窠臼,這部劇本的問世,可以說是開創了台灣政治史、文學史以及歌仔戲歷史的新猷。(張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