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未婚媽媽 黃越綏勤奔走
張倩瑋
2006/05/25 第531期
為了給單親、未婚媽媽一個可以棲身、依靠的家,黃越綏在察探世界各國庇護中心後,租地成立「中輟未婚媽媽兒童婦女庇護中心」,幫助她們能重新站起來。

根據兒福聯盟二○○二年底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未婚生子的問題相當嚴重,目前的比率比十五年前高出近兩倍,而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發現,台灣一千名青少年中,有七到八名女性為單親媽媽,但實際上約有三%的落差,保守估計單親媽媽的比例應有千分之十;從各國比較上來看,美國未婚生子的青少女生育率占同齡的十%,日本為千分之四,而台灣為亞洲之冠,高達千分之七。


單親孩子  沒有選擇的選擇


當年獨立扶養三個分別八歲、十歲、十二歲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是單親媽媽身分的總統府國策顧問黃越綏為單親婦女感到不捨,因為她知道單親家庭一路走來的艱辛與無助,只是她夠堅強、夠勇敢,自己撐了過來,在那個年代,黃越綏說道,幫助離婚的婦女有晚晴基金會,也有協助寡婦的社教機構,唯獨未婚的單親媽媽被遺漏在輔導之外。


依照民法的規定,所謂單親是指離婚、喪偶、未婚媽媽的家庭,黃越綏想廣義地告訴社會大眾,今天的雙親家庭不能保證明天不會變成單親家庭,或者單親家庭未必永遠是單親家庭,她只是希望能幫助弱勢。


一九九九年,黃越綏赴美國紐約與當地的政府單位及家庭婚姻心理諮商界做專業交流時,紐約社會局的一名輔導員送她一張未婚媽媽的海報,海報上寫著「Don’t panic we will help you」的標語,對方更希望她能拿回台灣張貼,黃越綏說著心中千頭萬緒的複雜心情,心裡難過的是台灣社會的不夠包容。


「我當初站出來做單親家庭的關懷工作時,很多人都以為我是鼓勵女性離婚。」其實,只有經歷過單親撫養的成人才懂,家庭結構一旦改變,單親女性的經濟、情緒、家人互動,甚至是社會眼光都會產生變化。黃越綏表示,台灣社會上普遍地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對於單親家庭或多或少都會投以負面的眼光,加以同情或歧視。諸如此類的社會歧視,黃越綏很無奈地說,單親沒有錯,尤其是單親的孩子,但他們只能在大人的是非題裡,做著沒有選擇的選擇。


庇護之家  助未婚媽媽成長


黃越綏更深刻的體認是,自九二一大地震後,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投入賑災、心理輔導的工作,看盡天災人禍造成家庭的創傷,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被迫成為單親的事實,而黃越綏一心只認為,單親是家庭結構的改變,但每個家庭裡的每一分子,對於追求幸福與快樂的本質都不應該打折扣的,所以她下定決心,為單親家庭、單親媽媽、求助無門的未婚媽媽成立庇護之家,讓她們能夠很快地從孤單的冷漠中再站起來。


目前,國內僅有的幾間庇護中心,多以未婚媽媽生產完後、做完月子就被迫離開,再另外安排嬰兒出養的方式,實際上違反兒童福利法中不得遺棄兒童的規定,而且也剝奪了出生兒與原生家庭相聚;不僅造成未婚媽媽學業中輟,在自暴自棄的情形下,容易走入吸毒、酗酒、加入幫派或進入風化場所的歧途,形成社會問題,且經常造成再懷孕的不負責行為。


有鑑於此,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向國有財產局承租台南麻豆附近,大小約兩甲的土地,黃越綏要在這裡讓未婚媽媽有個遮風避雨的處所,成立「中輟未婚媽媽兒童婦女庇護中心」。在目前社教機構所接觸的輔導過程中,政府單位約有庇護幾十位的未婚媽媽,但黃越綏大膽地推測,台灣社會各角落裡都有無助的未婚女性極待求援,其中包括來台賣淫意外懷孕、來台幫傭被強暴懷孕者,她們生育之地都不該在監獄裡。


療傷的家  建構社區型園區


黃越綏更不忍心聽到,當有一天,孩子問母親出生地在哪裡時,母親的答案是:「監獄裡」;她也看過不少未婚媽媽,不得已將孩子丟棄在廁所、醫院,甚至在車站,如果有一天,命運改變,未婚媽媽找到生命的另一春,結了婚、生了孩子,這個記憶將是永恆的傷痛。


「既然未婚媽媽是種趨勢,也是一種現象,那何不讓這些未婚媽媽有好的地方可以被照顧?」正因為台灣缺少深耕公民教育,青少年一味地追隨西方浮面的價值觀,而未省思深層的社會意義,無怪乎單親媽媽越來越多。既然這已是無法逃避的現實,黃越綏採以積極面對的態度看待逐年增加的社會現況,她認為,腹中的胎兒不該背負著是非對錯的原罪,因此,她更鼓勵未婚媽媽把孩子給生下來。


既然要鼓勵未婚媽媽生育,也就要給她們一個可以棲身、可以依靠的家,所以在察探世界各國庇護中心後,黃越綏歸納出一種健全又符合台灣普世價值觀的庇護中心型態。在社會資源較缺乏的南部地區,設置社區型園區,來解決未婚媽媽的生活障礙。


走出陰霾  重回校園與社會


總歸未婚媽媽生活上遭遇的阻礙包括經濟壓力、孩子的管教、母親個人的情緒等,黃越綏表示,社會壓力更讓單親媽媽喘不過氣來,工作上容易被壓榨、年輕的媽媽會被主管吃豆腐、或被人誤解以博取同情為手段,這就是她一直要把不要歧視單親的公益觀念推廣出去的原因,讓單親媽媽在社會上立足點與人平等。


為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當庇護中心成立後,以收容十八歲以下的未婚媽媽為主,白天可以在園區半工半讀,園區內會聘請退休教師輔導課業,讓她們得以同等學力參加考試,鼓勵重回校園,園區內也會有專業的保母和心理諮詢師協助單親媽媽教養孩子,收容沒有時間限制,依個案的輔導時間做決定;如果未來媽媽不願意撫養小孩,庇護中心也會協助安排領養或出養的工作。


黃越綏深知單親媽媽是被動地尋求協助,甚至不知該向誰求援,所以她希望有個案輔導成功後,讓她們投入志工的行列,走入校園內現身說法,鼓勵大家不要加入單親族群的一分子,從根本、人本的教育宣導開始做起。


 捐款方式:郵政劃撥

 戶名:財團法人 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

 帳號:1872-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