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數學 專家與家長衝突日深
張倩瑋
2004/05/31 第425期
建構式教學當然有它的優點,有的學者認為「建構的精神是參與」,老師要讓學生能理解過程,了解概念,如何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外界可能誤解了。
「數學,好難喔......」,這 是一般學生對數學的看法。從接受國民教育起,數學幾乎是所有學生學習的惡夢。我國數學教育改革近十年來產生很大的變化,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快樂的學習並接受數學,只是不管怎麼改,總是引起家長與基層教師的反彈,尤其以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反彈聲浪最大。

建構式數學有革命性的理念,它認為數學的概念與技能,必須由學童自行建構,無法由教師灌輸而獲得,數學教學應該配合學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建構教學的觀念源自於美國,但參與策劃的學者未考慮國內的社會文化背景,教育當局並沒有對第一線教師做正確的宣導,以致教師對建構教學的執行產生偏差,嚴格要求教科書禁用九九乘法表等,造成今日學童計算能力低落,導致有很多家長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紛紛自力救濟,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加強計算,反倒肥了補習班業者的荷包。

計算能力低落 家長心焦如焚

針對這種現象,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表示,「沒有必要」,沒有必要的是,家長不應該只重視學生數學的計算能力。他認為,計算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只要家長願意陪孩子多花時間演練,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一再的要求計算能力要精準,對現階段的學子而言,無疑是佔用到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

曾參與民國八十二年版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大龍國小校長楊美伶強調,應該「把數學當成一種工具,讓數學能拿來運用。」她則認為,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概念的理解重於計算的能力。

而為了因應大多數家長的顧慮,從民國九十四學年度起,強調計算能力的數學課程時代即將來臨。近來,一些關心數學教育的學者呼籲政府重視國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低落的問題,教育部就針對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行綱要進行修訂的工作,在修訂綱要文本中尤其明顯看出強調熟練演算能力的部份。

靈活運用教學 讓學生知其然

建構式教學當然有它的優點,「建構的精神是參與」楊美伶如是說。老師要讓學生能理解過程,了解概念,如何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台大數學系、教育學程副教授史英說:「數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思考能力」,不能把東西硬塞給孩子,要讓孩子自己結構起來,建構式教學帶領學生思考,這才是正確的觀點。然而目前在實際操作面上出現了問題,使老師、家長,甚至是教科書編輯者,容易把建構式教學當成僵化的教條,造成教學上的盲點。

大龍國小郭昭琴老師,從事教學已有二十七年經驗,她靈活的運用教具、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將生活情境帶入教學中,活化了數學教育。她也教過民國六十四年版的課程,深刻的感覺到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不同,過去只重數學計算能力,所以學生只知道要怎麼做,學數學是用死背的方式、機械式的吸收;現在的學生,不但知道該怎麼做,還知道為什麼,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上,這是最明顯的不同。她絕對支持建構式數學有存在的必要,反對回到過去填鴨式的教學。

目前實施的國小建構式數學充滿了許多枯燥、冗長無味的機械式運算,這剛好也是建構式教學批評傳統教學的缺點,長期下來造成學童對數學的反感,認為數學是無趣,無聊的,以及計算能力的空前低落。洪萬生認為,「教師在自我建構的過程中,何時介入是一種藝術」,透過教具的使用,與多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數學,引起學習的興趣。其實可以感受得到,大部分班級在上數學課的氣氛改變了,建構式教學就是在彌補過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失,可惜的是,家長只注重到孩子的成績表現。

混亂中找通則 才是數學教育

家長們對學校有非常多的期望,然而這些期望有些牽涉到教學的整體結構,例如,課程安排、管教方式與測驗方式。

家長們對學校的期望是整個社會對學校的價值觀的延伸,也就是說,在觀念上,家長們承續一個文化傳統對學校的看法,但是在做法上,家長們會比其他的社會機構更積極的介入學校行政或教學。當學校的行事違反了家長們對學校的期望時,家長們會積極的介入,並企圖影響學校的行事。

史英則認為,家長應該要了解學習背後的意義。洪萬生表示,數學能力不等同於計算能力,「學數學只是為了從混亂中能找到通則」,在脈絡情境下,數學固然重要,但語文更加重要。楊美伶建議家長,試著了解孩子的課程內容,進而給予協助。她認為,「是我們給孩子製造挫折的機會。」所以家長應該以鼓勵取代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