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集-雞籠.淡水.台北縣
陳乃菁
2003/06/10 第376期
根據歷史考古研究,淡水河流域與台北盆地原為一片湖泊沼澤,早在明末清初鄭成功入台之前,當地為凱達格蘭族的主要狩獵耕作區域。
台北之命名,古稱為雞籠,或稱作淡水。直到中國清光緒元年添設台北府,才有「台北」之稱,主要因為此地位居台灣本島的北部,因此得名。日治時代初期,仿照清朝台北府之制,設台北縣。其後廢縣置廳,地方區域幾經變更,一九二○年廢廳置州,稱台北州。國民政府來台後,改台北州為台北縣。州治原設在台北市,改州為縣後,縣治於是遷移到板橋市。

台北縣幅員廣大,環繞著台北市及基隆市港區,同屬於大台北都會區生活圈,南部並與桃園縣、宜蘭縣接壤。縣境東起貢寮鄉田寮洋子萊萊﹔西到林口鄉小南灣字下福﹔南為烏來鄉棲蘭山﹔北達石門鄉富貴角。北縣南部屬雪山山脈,山勢起伏多變高山綿延。除東南部蘭陽溪支流外,其他溪流均屬淡水河流域,主要支流有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北勢溪、南勢溪、三峽溪、大漢溪等,溪流遍佈全境並沖積形成面積廣闊的河岸平原,成為人口聚集區域。台北縣東南部山多平地少,西部雖然多山,然而卻有一塊淡水河左岸的平原,構成複雜地形。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各社其來台時最初的登陸地點,目前則有二種說法,一是認為在台灣東北部的三貂角附近;一是認為可能就在現今台北縣淡水河口一帶。

台北縣最早有漢移民蹤跡之處,幾乎都是沿海鄉鎮,在淡水鎮、三芝鄉、石門鄉、及金山鄉一帶。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而「滬尾」是村落名稱,後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治時代淡水取代滬尾,沿用至今,早期的淡水,無論是在西班牙人、荷蘭人、鄭成功或滿清政府時代,都當作軍事要地之用。一八五三年,清廷根據天津條約大開通商口岸,沒多久此地便洋行林立,淡水商務也一天一天繁榮起來,茶、樟腦以及北投、陽明山區的硫磺,都是出口大宗。

一八七二年,英國長老教會派遣喬治‧馬偕到淡水傳道,此後蓋教堂、設學校與建醫院,對於淡水的影響相當深遠。

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由於位處台灣北部海岸線上,開發時間都相當早﹔其中三芝鄉,舊名為芝蘭三堡,日治時代才改名為三芝。金山鄉原稱金包里,是平埔族的譯名,從清代以來金山鄉就是著名的漁港,到日治時期才漸漸沒落,當年金山鄉漁民運貨所經的金山、大嶺、山仔後之間的路徑,被稱為「魚路」,現「魚路古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文景觀。

繼淡水與金山沿海之後,三峽、鶯歌成為漢移民的新天地﹔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據台,由於南崁是台灣北部僅次於基隆的重要港口,因此鄭成功軍隊進駐南崁後,便向三峽等地推進。因此三峽與鶯歌常有關於鄭成功的傳說,如鶯歌是因為附近有一塊形狀似鶯哥鳥的巨石得名,傳說中此石是鶯哥變的妖精,後鄭成功用大砲將之打死,才化為石塊。而三峽鎮肉鷲山的典故也有同公異曲之妙。

淡水河在未淤積前,漢人船隻可從八里,直通達新莊,成為集散地,因此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是相當繁榮的城鎮,但乾隆年間淡水河淤積後,新莊港口逐漸移到艋舺。

當年新莊的繁榮也影響至板橋等地,所謂的板橋十三莊,指的是台北縣板橋、中和市、永和市以及土城一部份地區。這個地區的開發,大概是從中和開始,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一年間,便有漳州人結伴到此砍樟樹製樟腦,運回中國供藥用。現在在永和鎮的公車站還有一處叫「樟樹灣」的地方。說到板橋,許多人都知道「林本源」這個名號,過去台灣民間子女花錢浪費,父母常會罵上一句:「你又不是林本源!」可見林本源之富裕,然而事實上林本源指的是漳州移民林家的店號。

台北縣有「茶與煤炭之鄉」的稱謂,這幾年積極推動社區與文化觀光建設,是台北市人喘口氣休閒的最佳去處。一六二六年西班牙入侵台灣北部。

台北大事紀

一八五三年天津條約訂立後淡水洋行林立。 一八七二年馬偕至淡水傳教。 一九二○年改革地方制度,廢廳置州,本縣現有區域隸台北州。 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來台,台北州除原轄之台北、基隆二市改為省轄市外,其餘劃設台北縣,轄宜蘭市及淡水、文山、新莊、羅東、基隆等九區。 一九六八年為擴大台北市區計劃,將所屬之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暨陽明山管理局所屬之士林鎮、北投鎮等六鄉鎮劃入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