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是誰?
老包
2010/05/19 第期
親愛的讀者,上星期談到台灣人在建立自己國家的蛻變過程,由於缺乏傳播媒體的有效奧援,常掉入希臘神話「薛西弗斯」的悲情宿命──奉神祇之命,推著巨石上山,千辛萬苦到了山頂,一不留神,巨石又滾下山;隔天薛西弗斯只好重新來過,如此週而復始,備受煎熬。

台灣有著全世界最畸型詭異的媒體生態,這和我們有一個全世界最有錢的超大型執政黨一樣,外人很難看清我們所承受的軍事戒嚴遺毒,我們必須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加以改變。半世紀以來,台灣人在高壓統治下,被教育成一個相當注重做生意的群體,而在追求企業利益的考量中,經營任何型態的傳播媒體,都被視為不符這一套利益法則。這一套思維使得台派在言論大開放之後,媒體園地未見興盛,反而更形衰落。過去我曾提到一個例子,九○年代政府宣布開放新銀行設置,台灣人趨之若鶩,有錢人紛紛搶設銀行,高達一百億資本額的門檻,也難不倒他們。相對的,報禁解除與電子媒體開放的政策宣布後,台灣的有錢人並不認為這和他們的生活價值觀有所關連,冷漠以對,和追逐銀行潮相較,實在差太多。


從結果論來看,在銀行潮中設立的那些新銀行,多數已燒光資金或結束經營,也沒能留下任何無形資產。倘若當年有十分之一的能量,願意投入文化事業的經營,台派的精神與氣勢,一定會有所改觀,不致由統派集團任意操控,演變成今天快速傾中之局。當然,在台派的攻頂經驗中,媒體奧援不足的環境下,的確也有過長達二十年的本土政權黃金時光。除了運氣成分之外,加上政治智慧的運用,是可以彌補資訊不平衡的缺憾,不過風險畢竟太大,也未能建構堅固的價值觀捍衛城堡。簡單的說,台灣的主流傳播媒體,很少在二十年本土政權黃金時代扮演正面角色,縱使是台派媒體,其貢獻也相當微小。


李登輝時代,是全靠李的個人意志在建構本土路線;至於陳水扁時代,則是民進黨的黨綱在引導,政黨元素使本土路線得以延續。因此,善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政治智慧,以及穩固的政黨元素,這三項條件,就成為我們在對抗統派集團的不對稱之戰中,可以一搏的本錢。我最近常對僅存的台派媒體嚴辭批評,就是因為它正在侵蝕這三項條件,長此以往,我們又將一事無成,也可能在「打著紅旗反紅旗」的毒素效應下,導致我們嚐到亡國的苦果。


我寧可相信台派媒體是因傲慢與無知,在影響民進黨的人事佈局,而不是一種惡意。因為在日常的版面編排與報導取材,它就常顯露空洞與粗糙的品質,並不像一個擁有龐大財力的超級媒體。在俯拾可得的實例中,試以上週六的言論版為例,每一篇文章的標題都很粗劣空虛,整個版面就如同某個社區刊物或中學校刊那種水準,某篇專論斗大的標題「從普拉托一中市場」,更是不知所云,文法不通,沒頭沒尾,實令人不忍卒睹。倘若這種粗劣的品質,是出自一個慘澹經營的小媒體,尚情有可原,但這是號稱全國第一大報、又是台派所唯一依頼的主流媒體,會有這種表現,就很令人洩氣。我並沒有唱衰的意思,相反的,我希望它振作起來,拿出大家風範,要以專業及敬業態度贏得尊敬,而不是靠著獨占優勢讓人心生畏懼。


我知道就連民進黨也不敢拂逆它。譬如民進黨在五都選舉的佈局,按規定北北中三都是由九人小組決定,而九人小組中,據說有八個人是主張「蔡英文選台北市,蘇貞昌選新北市」,這明顯與台派媒體在護航的版本相背,就難產了。一群看不過去的學者因此展開連署,強烈建議由蔡英文在台北市參選,可見這樣的安排,是較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而這兩天也發生一個明顯看得出不搭調的人事新聞,蘇的第一親信子弟兵兼代言人,要在新北市(台北縣)競選連任黨部主委,但他要全力投入輔選的老闆,卻是宣稱要在台北市參選,這不是非常的怪異與衝突嗎?不管如何,為了某人一個很突兀的決定,全黨都要跟著暈頭轉向,實在很罕見。倘若台派媒體能發揮一些理性良知,而不全然被極小化的人際關係所蒙蔽,這些狀況都可能改善。


除了消極面干擾民進黨人事佈局,可以避免之外,台派媒體其實可以往積極面去看待自己,追求自我的成長。長久以來,有財力的本土報很少在培育人才、善待人才方面有所用心,這和統媒名將如雲的生態相較,可以立即看出兩者粗暴與細膩的文化差異。我常碰到綠營政治人物問我本土報的總編輯是誰?我都不知如何回答。這些跑來問我的政治人物,通常是因為遭到該報不公平報導修理時,感到納悶(怎麼這個報不是比較支持綠營嗎?這樣修理我不是正好讓老K對手拿去大肆宣傳嗎?),而有意找報紙高層溝通平衡報導的。他們知道我和該報有點淵源,因而詢問我是否可和報紙總編輯接觸一下。在民主國家中,一個大報的總編輯,身分和地位都很特別,也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政治菁英相互熟悉,但綠營內的政治菁英,卻普遍不識本土報的老總,就連名字也叫不出來。原因很簡單:它的內部文化是相當機械性的,只能按照主人的意志與指令去進行制式生產工作,並不需要特別有能力或職場聲望的菁英,來加入行列。職是之故,找上老總也沒用(我當然知道是誰,也認識),只有找上大老闆才有用──但這個大老闆也不與綠營打交道,就只與一個人交好。這意思是說它的媒體文化和專業人才是疏離的,在全世界各民主國家中備受敬重,也是社會所關注的一項重要的人事安排──最大報的總編輯,在本土報看來,卻似乎只是聊備一格;從專業倫理來看,這似乎很難讓人肅然起敬。


我們的全國最大報,也是我們唯一的本土報,當它無法自我建構一個堅實的專業團隊時,其運用媒體影響力在介入民進黨的人事佈局,當然會顯得粗魯而欠缺理性說服力。而如果一家全國最大報,常推出上週六那種校刊水準版面,那也可能成為國際笑話呢。在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中,光是一家著名時裝雜誌的總編輯(梅莉史翠普),就擁有超級影響力,其故事就要被傳頌拍成電影了,遑論更有影響力的大眾傳媒;然而我們的第一大報總編輯在哪裡?


但願這個大哉問能夠促使台派媒體從此更精進,也更重視專業倫理。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