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587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兩岸互不否認說 去台灣化陰謀
徐子樵
第587期
2007/6/21
馬英九主張兩岸互不否認,它所隱含的警訊不只是自我繳械,要讓台灣逐步傾向中國化,而是以「本土」為名,反制真正的本土論述主流,從而進行一場去台灣化的反撲鬥爭。
 

 

成語「弄巧成拙」用來譏諷取巧不成反而敗事的人,把它套在馬英九的本土論述,更是貼切。為了選總統,馬英九終於體認「本土」的重要,還出書暢談他的本土理念,但不談還好,一說他的大中國情結全都露了餡,到頭來不但枉費心機,還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論述有勇無謀 凸顯族群優越

馬英九出書談本土論述,號稱是他最完整呈現的本土論述面貌,據說他還親自下筆,同時特別選在國民黨全代會舉行前夕正式對外發行,可見馬英九非常重視,希望這本書能對他的總統選情具有加分效果。就一位懷有濃厚大中國情結的馬英九而言,敢於正面迎戰民進黨,並且提出新的本土關懷看法,代表著他決心要扭轉長期以來遭民進黨一路追打的劣勢,並企圖以提出新的本土論述方向,掌握主導權。

對照以往國民黨每逢選舉總是招架不住民進黨的「本土」攻擊,黨的體質與路線也老是無法甩開外來政黨的夢魘,馬英九的企圖,確實勇氣可嘉,但有沒有用,不是光靠氣慨山河的勇氣,而是論點是否能禁得起驗證,否則仍是白忙一場,甚而適得其反。

馬英九提出的本土論述,諸如本土是不斷創新與包容,是台灣數百年移民經驗與價值的總和,以及透過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即是「本土政權」等論點,在台灣早已成為普遍的共識,台灣之所以會有本土問題出現,並不在於「本土」內涵的爭論,而是「認同」的歧異。「認同」的歧異,也從早期的自我認同台灣人與否,進而變成為當面對中國欺壓時,是否勇於捍衛台灣。也就是說,內在意識與外在行為是評量「本土」的主要憑藉,與過去省籍可能是「本土」與「非本土」的顯著指標之一,截然不同,本土與否,與省藉、族群再也無必然關係,馬英九同時高談闊論台灣的移民史,還以此為據將民進黨的本土主張窄化為「大閩南沙文主義」,藉以凸顯他的全球化思維,不僅混淆了本土問題的本質,也將其族群優越意識暴露無遺。

內外表現矛盾 純為大選考量 

以前台北市新聞處長、現任立委吳育昇前不久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將明年總統大選說成台灣領導人選舉為例。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各界撻伐,並非如吳育昇喊冤解釋他的談話遭中央電視台斷章取義,而是他並沒有當場提出異議,或是事後表達抗議,才暴露出他的認同矛盾。當時馬英九雖立即表達非常不以為然的態度,強調他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然而卻沒有具體行動指責吳育昇,同樣的情形如果是發生在民進黨的話,尤其是具有指標性的人物身上,不但會遭到嚴厲譴責,甚而可能移送黨紀處分。

吳育昇的例子,與連戰到中國絕口不提台灣及其民主成就,雖是小巫見大巫,但反映出來的本土認同問題卻不分軒輊,這是國民黨無法轉型為本土政黨的癥結所在,就像黨章文字上強化了台灣,但黨章宗旨依舊以統一為目標,這種認同矛盾才是國民黨最大危機所在。馬英九如果有心強化其本土認同,帶領國民黨走出陰霾,贏得總統大選,他應該先檢討國民黨何以被貼上非本土標籤的原因,也該自我反省何以他常被批評不夠本土的原因之後,再來談他的本土論述與主張,但他卻是捨本逐末,從窄化並批評民進黨的本土主張切入,來達到建立他的本土論述正確無誤,或是比民進黨的本土論述優越,這樣的論述,政治抗衡的色彩遠多於實質辯論,明顯的是為大選考量,而非真正面對並解決國民黨的本土迷思。

窄化民黨論述 只想藍綠通吃

馬英九窄化民進黨本土論述,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將本土等同於去中國化;另一是視為民進黨的政治鬥爭工具。

雖然本土與去中國化有一定的關聯,但去中國化絕非是本土的目標,而是在於凸顯的台灣主體意識,拿兩岸狀況來比較就很清楚看出其中的差異。兩岸問題癥結,與其說卡在一個中國原則,或是所謂的九二共識,不如說是中國不願承認台灣的存在,以及否認中華民國之餘,還變本加厲的以三光政策,力求對台灣、中華民國斬草除根,面對這種無所不在的打壓,台灣是被動應戰,而非主動挑釁,去中國化,強調台灣意識遂成為台灣對抗中國的策略運用。馬英九與其他泛藍人士只看到去中國化的一面,卻沒有體認到去中國化的意涵,放到政黨對抗裡,可以說得過去,做為政治動員的手段,一如民進黨在選舉期間以本土做為吸引選票的號召,但如果放到論述層面上,就會露出邏輯不周延,論點相互矛盾的破綻。

其次,馬英九刻意曲解民進黨是以閩南語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做為本土論述的政治符號,而進一步暗批民進黨的本土主張是福佬沙文主義。一九九九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裡,即已揭櫫不分族群、不問先來後到,台灣主權屬於全體住在或認同台灣的所有住民,任何現狀的改變都需經全體住民同意的意含,這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國民主權原理(只是外界通常較著重於決議文所宣示的制憲獨立建國政治目標),既然是國民主權,就無關族群背景、無關學識高低,也無關財富地位,就好像一九九八年,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時最後在李登輝的帶領下振臂高呼「新台灣人」,終而讓陳水扁連任失敗,當時投給馬英九的民眾,主要是相信他也認同台灣。

馬英九如果能善用這股力量,表裡如一為新台灣人建構出更豐富的內涵,國民黨早就揮別外來政黨包袱,不會有今天的本土問題,然而可惜的是馬英九浮出?狎惚寣A說的與做的,往往是兩套,既說台獨也是國民黨的選項,又說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他想兩面討好藍綠選民,結果卻落得相互矛盾,不但沒有為國民黨的本土形象帶來正面效益,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現在他卻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福佬沙文主義,表面上看來是反擊民進黨,實則讓自己陷入泥淖。

互不否認說法 形同去台灣化

以蔣家第四代蔣友柏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蔣家曾迫害台灣人民為例,就可看出馬英九本土論述的矛盾所在。相對於蔣友柏敢於面對歷史,認為不能再緬懷過去光榮,無法接受批評,馬英九一方面輕描淡寫批評兩蔣威權高壓統治,另一方面卻又認為,一九五○年代,國民黨政府雖撤退到台灣帶來戒嚴體制,卻也帶來新一波移民潮,為台灣本土注入新的活力,並且也帶來雷震、胡適、殷海光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及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思潮之外,還有意無意貶抑日據時期,許多台灣有志之士爭取民主人權行動,與國民黨政府所帶來的自由主義思潮,難以相比,最多只是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上而已。這樣的觀點背後,反映了馬英九的大中國情結不說,更重要的是他對台灣的認同誤差,原來他的台灣本土論述是建立在中國思維之上,只強調國民黨正面影響,刻意迴避國民黨對本土的傷害,更是嚴重曲解歷史事實,倒果為因。

即使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本土化只是福佬沙文主義,利用移民間的矛盾,進行少數人的私利與權力鬥爭,有其論點依據,但他假借全球化、在地行動的本土論述卻更隱含危機,除了再次挑動族群對立之外,最大的危機是模糊台灣主體性及其意識價值,就像他認為去中國化等於是忘本,這種假全球化之名,實則建立在中國思維之上、切斷台灣歷史的本土論述,不予以戳破的話,台灣便無對抗中國的籌碼,追求主體意識。這就像馬英九主張兩岸互不否認,認為兩岸在現實狀況下既無法相互承認,可務實先談互不否認,重啟協商的一線生機,它所隱含的警訊不只是自我繳械,要讓台灣逐步傾向中國化,而是以「本土」為名,反制真正的本土論述主流,從而進行一場去台灣化的反撲鬥爭。

喚醒主體意識 才是本土真諦   

台灣主體意識之所以可貴,台灣認同之所以成為主流民意,並不只是體現在追求當家做主的強烈意願,更是四百年來,台灣歷經不同政權統治,不管情勢如何艱難,無論命運如何坎坷,總是有一群人前仆後繼,以言論或以行動,不斷喚醒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才是主人,他們有權力,更有責任捍衛當家做主背後所代表的台灣主體意識,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台灣思維之上,一旦把台灣與本土的臍帶剝離開來,全球化不過只是一句動人的口號,本土也只是虛有其表,更何況是借本土為名,行中國化之實,如果這是馬英九的本土論述所要表達的內容,套句他書中說的一句話:這樣的台灣,還剩下什麼?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