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北頭洋原味 阿立祖文化祭登場
莊金國
2005/05/12 第477期
西拉雅族很注重「三向」的「禮數」,祭祀用的檳榔、米酒、粽子稱為三向,三向同時是族人拜阿立祖特有的儀式,走標︱長途賽跑,則講求循線互相追逐的走向。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北頭洋西拉雅族蕭壟社的後裔,循例祭拜其祖靈「阿立祖」。一九九九年起,政府贊助經費在此擴大舉辦平埔文化祭活動,今年委由北頭洋社區發展協會主辦,連續三天推出十七項系列活動。


巫女之山 台灣畜牧起源


平埔族即平地原住民族,分有十支,台灣由北而南分別是:噶瑪蘭、猴猴、凱達格蘭(又分成馬賽、雷朗、多囉美遠)、道卡斯、巴布拉、貓霧悚、巴宰海、洪雅、西拉雅(又分西拉雅、馬卡道、大武壟)。


西拉雅族主要的活動區域在台南縣境,本系包括新港、目加溜灣、麻豆、蕭壟等四大社。蕭壟社古時人口最多,為四社之首,聚落分布在今佳里鎮週邊的鹽分地帶,以佳里為中心,北頭洋則是蕭壟社的信仰中心。


根據鹽分地帶已故作家吳新榮生前的考證,北頭洋為平埔族語,意為巫女。這裡尚有一座沙崙小山,以前是平原隆起的砂質高地,為蕭壟社的發源地。西拉雅族有崇拜巫女的習俗,北頭洋意指巫女所住的神山,意即巫山。地方文史學者許獻平進一步考證指出,北頭為巫女,洋指山,漢譯平埔語音「北頭洋」意指巫女之山。


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先後征服了西拉雅族四大社,深入蕭壟社,在北頭洋山麓下開鑿三口井,目前仍留有一口荷蘭古井。


鹽分地帶文風鼎盛,佳里更是詩人、作家輩出,佳里詩人黃勁連形容當地是「風吹的小鎮」。出身將軍鄉,搬到佳里行醫的吳新榮研究地方文獻指出,荷蘭人為改變蕭壟社的經濟生態,由印度引進一百二十一頭耕牛,放牧於北頭洋高地,首創台灣畜牧場。荷蘭當局在此「弄井」,派人駐地與西拉雅族混居,意在荷化馴服土生土長的族人。


飛番傳說 程氏快過駿馬


荷治初期,台南府城爆發漢人郭懷一率眾抗暴事件,荷蘭人為分化平埔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動員西拉雅族四大社勇士參戰,其中以蕭壟社部隊人數居多,且驍勇善戰。


北頭洋的「飛番」傳說,或可想見蕭壟人之猛勇快衝的特性。其東麓田野樟樹下留有兩座飛番墓,墓碑上題刻「父子面君三次」,係程天與父子之墓。程氏父子均善跑,據傳清乾隆帝耳聞他倆跑得比駿馬還快,特傳旨召至京城與駿馬競賽一觀究竟。程天與在辮子上串繫著一百枚通寶錢幣,讓駿馬先加三鞭衝馳,由後追趕,結果他比馬領先抵達終點,乾隆驚嘆為異人身具異能,賞賜他可帶子孫面君三次的殊榮。


程天與將一百枚有孔的銅錢綁在髮髻上,相傳是為了製造飛奔時髮直齊飛成水平線的特殊效果。程家後代隨蕭壟社群頻遭漢人排擠,遷徙至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祭拜阿立祖的日子隨俗改在農曆九月五日。


程天與的後裔程田內,曾三代同堂參加一九九九年的平埔文化祭。佳里詩人羊子喬,本名楊順明,楊家在北頭洋山麓下世居迄今。當地又稱北頭洋為飛沙崙、望高寮與番仔寮山,最高處海拔雖僅十八公尺,因附近皆為平原地,視野開闊,日治時期,地政測量單位就在山崙制高點標記列為一等三角點,並搭建一座瞭望台,頂上鋪蓋茅草,因此被叫做望高寮。


不再隱形 認同化暗為明


羊子喬曾發表多篇攸關北頭洋的詩作品,如〈西拉雅的悲歌〉、〈飛番墓〉、〈向阿立祖禱告〉、〈一個原住民的心事〉、〈莿桐花若開︱給走失多年的西拉雅族人〉等,〈莿〉篇對自己的族人,終於可以公開身分的心情及描述祭典特徵生動而感人:


  如今台灣人當家做主

  西拉雅族不再是隱形人

  莿桐花依然開遍福爾摩沙

  飲一口米酒,嚼一顆檳榔

  吐出口中的紅汁

  在白長衫擴散不規則的漬紋


  不分男女,把愛與認同

  化暗為明


北頭洋為私有地,分屬楊、鹿姓人家及善行寺所有,羊子喬的楊家也持有一部分。佳里女作家陳艷秋回憶童年時,喜歡在雨後由母親牽著小手去爬飛沙崙。她形容近看這座小沙崙如「被雨水洗的更蒼翠的山林,蜿蜒如一條天上飛龍」。在神話故事洗禮下,龍是漢人崇拜的圖騰,雲霧變化成龍形,喻為飛龍在天,北頭洋雨後山勢清朗,如飛龍氣勢壯觀,在陳艷秋早年的小心靈中,龍飛山崙,有若飛龍山。


設廨祭祖 石塊視為神體


漢人隨鄭成功領台後,人口比例超過平埔族,迫使平埔族或被漢化,或被迫遷移至叢林野地墾荒。平埔族的語言、生活習俗,如今得以保存的,已所剩無幾。


北頭洋整座砂丘,由純沙質土層堆積而成。據當地耆老說,這裡原本是平地,突然颳起一陣陣狂風,從將軍鄉苓雅寮吹來的兩座飛沙,吹落在北頭洋,變成飛沙崙的模樣。三口荷蘭井,兩口被沙土埋沒,不知去向,尚存的荷蘭井附近,有一顆古樹,俗稱粿仔樹,葉片大而光滑,居民於過年過節,採來包炊米粿。粿仔樹像榕樹,生長多支氣根,造型奇特,較大的呈半圓拱門型,恰巧橫架在山路上。


北頭洋族人歷代奉祀阿立祖,視為最高的神靈及祖靈,無神像,選覓長型石頭,當做阿立祖神體。有的經過漢化,改立石碑,刻上阿立祖三個字,也有以木雕牌位祭拜。


以前,北頭洋山麓下設有七處「私廨」分祭阿立祖。私廨搭蓋簡單的竹柱茅頂,長、寬、深各約兩公尺,竹柱不插入土中,僅用平面石塊或磚頭承墊於柱下,四周無牆壁,神壇設置於背面,再以竹篾編織圍住。所謂神壇,僅置磚頭、瓦片於地上,當作祭壇,祭祀物有壺罐和幾粒長條型卵石,壺罐盛水,名叫「向神水」。荷蘭時期,每十五戶人家集設一間公廨。


戰後,北頭洋的公廨,改置於立長宮的後殿,尚存的一間私廨,為楊慶宗一房所有,當地人合祀稱番仔寮公廨,祠貌像小型的有應公廟。


天性樂觀 重視三向禮數


北頭洋的傳統人家,盛行將小孩子給阿立祖做「契子」,以保平安好「育飼」。他們準備一支壺、一瓶米酒和幾粒檳榔,向阿立祖拜拜、祈禱,斟取阿立祖矸(壺)內的「向水」,倒一些在自備的壺裡,手沾向水,輕撫小孩胸前三下,背撫四下,祝禱:「前三後四,乎你跋倒無代誌」,再取向水輕潤孩子的嘴唇。


立長宮的門聯,左楹「一口檳榔祭阿立祖」,橫楣「北頭建業傳蕭壟社」,右楹「千壺淳酒念先住民」,這是廟方請當地文士所題,扼要反映當地的人文習俗。西拉雅族以矸、瓶、壺為阿立祖的神體,這些盛酒器不分海內外兼容並蓄。北頭洋人常說:「溪底番薯厚根,平埔番仔厚親」,意味著西拉雅族人不忌跨種族通婚,性喜牽親引戚。


這次北頭洋紀念阿立祖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包括佳里鎮影比賽、平埔文化展、民俗藝展、原民舞曲、民俗技藝表演、夜祭牽曲、三向、寫生比賽、平埔戲毬、盪竹鞦韆、砌土窯比賽、童玩教習、歌唱天地、平埔鐵人三項(走標、射鏢、猱採)及平埔風味餐,總計十七項,文武場兼備,吃喝玩樂樣樣來,顯示族人樂觀浪漫的天性,追求多采多姿的生活。


西拉雅族很注重「三向」的「禮數」,祭祀用的檳榔、米酒、粽子稱為三向,三向同時是族人拜阿立祖特有的儀式,走標︱長途賽跑,則講求循線互相追逐的走向。


北頭洋雖僅是佳里鎮內的一個角落,這座巫女之山,扮成巫女的紅姨(尪姨),每年仍是夜祭牽曲的焦點,這許是族人念茲在茲的一種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