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橫躺 顛覆法統舊勢力
陳宗逸
2004/06/03 第428期
李慶華、李慶安兄妹的父親李煥,屬於國民黨舊勢力文化詮釋集團的核心,以中華民國法統觀點,挑戰杜正勝以台灣為歷史文化論述中心的「同心圓」理論,掀起近年來統獨文化論述最激烈的一戰。
一張「躺著」的台灣地圖,引起了台灣朝野攻防最激烈的一役。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日前以「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維」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台灣過去的歷史架構,都以中國為軸心,以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為內涵,而不是以台灣為起點,導致許多爭議出現,接著他出示一張由文建會推出的「換個角度看台灣」地圖,這張地圖顛覆傳統縱向南北、橫向東西的內容,轉動九十度,將台灣島的位置置於中國大陸上方,整個台灣彷彿「躺」在中國上方,杜正勝藉著這張地圖強調,「台灣必須找回自己的中心點」。

地圖橫躺 挑動統派神經

杜正勝這個理論,挑起泛藍陣營舊勢力最敏感的一條神經。一度被外界看好,是連宋當選之後最可能當教育部長的立委李慶安,以及其胞兄立委李慶華,針對杜正勝的這個理論大作文章,並且將這個議題與杯葛新任內閣的行動掛鉤,不只質疑杜正勝的史觀是「自大後的自卑」,甚至還以「躺著質詢」加以揶揄。李慶華、李慶安兄妹的父親李煥,也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屬於國民黨舊勢力文化詮釋集團的核心,以中華民國法統觀點,挑戰杜正勝以台灣為歷史文化論述中心的「同心圓」理論,掀起近年來統獨文化論述最激烈的一戰。

杜正勝所提倡的「同心圓」史觀,其實是一個跳脫出國民黨黨化教育思想之下的學術突破。這個以台灣為中心,關照整個東亞甚至世界政經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論點,其實並不是很新鮮的事情,長年來學術界多有人孜孜不倦的研究、甚至提出理論。只是,在黨化教育的影響和箝制之下,絕大多數台灣人沒有管道獲得理解的機會。

前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曾經在論文中分析,這種顛覆式地圖的出現,是近年來跳脫「國家」這種極為晚近才出現的嚴格地域概念,而回歸到歷史上較為鬆垮的地理範圍當中,考察「歷史事像」的研究風氣有關。也就是如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先生早先所提出的,要跨越近代國家的國境線,重新設定台灣歷史的場域,而且將海洋(水域)也一併視為歷史的舞台。

跳脫國界 以台灣當中心

杜正勝認為,版圖是統治的象徵,直到十六世紀,中國對台灣都沒有統治關係,對於台灣的地理理解也很模糊,台灣根本沒有被納入中國的政治版圖之中。但是在過去黨化教育的史觀中,國民黨刻意教育人民以中國「大陸」為主體,以國民黨訂定的中國首都為中心。所以,從這張「躺著」的地圖中可以看出,台灣其實也可以是中心點,以台灣為中心並不是切斷中國文化,只是研究的中心點不同。這個「同心圓」的史觀是要從台灣出發,一樣要了解中國、了解世界,並且思考如何看待世界文明,跳脫過去的框框。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分析,習慣於大陸型的文化思考模式,宛如置身大城市中,放眼看去只看到天際線,那是人類自己努力的成就,不免傾向於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世界,同樣也容易陷入以自我為中心,從而忽視其他世界的困境。也有人會怕陷入所謂「島嶼心態的狹隘性」,甚至因此而放棄以台灣本身為觀察研究的基礎或中心。但是,從台灣的地理位置來看,它雖然處在亞洲大陸的邊緣,可是從海洋(水域)的觀點來看,台灣卻位於東亞世界的十字路口。從美洲經過太平洋通往亞洲海域,台灣是必經之途;從鄂霍次克海南下,經過黃海、東海前往菲律賓、澳洲大陸,也必須路過台灣。換一個角度看,台灣在這裡是自我世界的中心,不由這個中心出發去看世界,轉而尋找其他的中心,不但不能理解台灣歷史的來龍去脈,而且也找不到台灣在世界政經發展上的有利地位。

海洋國家 是歷史的必然

這種採用「海洋型文化思考」的史觀,也是從一九九○年代開始檯面化「海洋國家」論述出現的基礎,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在一九九六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第一屆民選總統的時候,就曾經提出「海洋國家」主張,正式將這種理論落實為國家未來的遠景,企圖跳脫大中國框架。杜正勝所提倡的「同心圓」史觀,其實也是源自於這樣的主張。陳國棟進一步解析,這種思考就像是搭船在海上破浪前進,海上沒有人類的建築物,因此看到的是地平線,而不是天際線。由於地球是圓的,船隻航行的時候,原本看不見、隱藏在地平線背後的新地平線會不斷的浮現出來,海洋型的思考,不但可以拓展視野,還經常可以帶來新的議題和看法,從而提升我們的見識。

吳密察認為,當台灣人談到地理環境的時候,常常馬上會在腦海中浮現一幅地圖,這幅地圖的形象常常來自於在市面上販售最普遍的版本,也就是「中國大陸在左上方綿延展開,台灣侷促右下角」的地圖,是國民黨黨國體制數十年來移植入台灣人內心的版本。當思考到台灣的時候,自然浮現的這幅地圖,總會讓人無時無刻感受到中國的壓力。而這一份壓力,表面上是黨化教育下一種對於學術的政治性壓迫,實際上卻隱含著國民黨舊法統勢力所有既得利益的合成體。

軍教媒體 高壓統治基礎

長久以來,軍隊、教育與媒體,是舊法統陰影之所以纏繞台灣數十年而不衰退的三大支柱。從孔宋蔣陳家族一脈相傳的法統勢力,就是藉著這個「三位一體」的支柱高壓統治,並且有效的保有政權,進一步拴住人民思想的展延。從教育著手,讓台灣人完全無法抵抗舊法統的歷史與地理詮釋,心中只有中國,沒有台灣,將台灣的一切邊緣化,以中國的種種為榮,並且透過八股教育、層層的考試,讓台灣人空洞化、缺乏思考能力,從而鞏固法統集團的既得利益。透過軍隊,進行恐怖統治,台灣的面積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地面部隊卻在一九六○年代高達二百萬人,規模龐大的地面武力沒有辦法反攻大陸、甚至無法保障國家安全,唯一的功能就是對內鎮壓,進而維持國民黨統治,所有的獨裁集權國家都傾全力發展陸軍,排斥海、空軍,原因在此。在這些基礎之下,法統勢力進一步掌控媒體,透過篩選,大量延攬官僚權貴子弟進入媒體,透過北京官話的語言與文字運用優勢,壓抑台灣人在媒體上有效表達意見的空間,從三方面著手,延續特權統治的香火。

一九八八年蔣經國暴斃,政治上的法統勢力,隨著經濟發展逐漸瓦解在民主潮流中,但是文化、思想上的鉗制,並沒有隨著政治民主而走上相應開放的道路。直到今天,政黨輪替已經有四年的時間,民進黨政府依舊在軍隊改革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規模龐大的大陸軍體制一直被守舊勢力所把持,陳水扁總統四年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到今天還是受到強烈的消極抵抗,軍事政變甚至成為連宋陣營今年三二○之後一路抗爭的一個選項;教育改革的狀況不遑多讓,二○○三年經過媒體力捧的反教育改革陣營,一度聲勢浩大,甚至有恢復八股教育與聯考的議論,反動勢力的力道既強且久,讓民進黨政府的教育改革理念窒礙難行,至今無解;媒體生態的偏頗,到今天無法顯現台灣民主多元價值的可貴,在早年黨國化、近年商業化、空洞化的氛圍中,台灣媒體外觀看似多元、活潑,實際上觀點單一、抄襲成風,再者受到舊法統權貴政媒兩棲勢力的包圍,加上黨化教育的陰影猶在,媒體生態一直是台灣新民主價值觀中最讓人扼腕的環節。李慶華、李慶安兄妹檔對於杜正勝的強烈質疑,其實就是這個法統政媒兩棲勢力,仗勢打壓台灣主體性的血淋淋展現。

去中國化 革命尚未成功

李登輝前總統日前相當強烈的斥責,認為現行教科書中充斥大中國思想,希望民進黨政府能夠針對這個舊框架進行改革。而陳總統跌破外界眼鏡,選擇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顛覆黨化教育與舊法統史觀的意義相當明顯,同時也是外界對他的期待。杜正勝才剛剛上路,民進黨內就已經出現認為他這樣是「徒增麻煩」的議論,可見舊法統三位一體勢力的陰影,依舊籠罩執政黨內外的主流論述與價值觀。杜正勝的直率、衝撞,相對於民進黨政府前四年小心翼翼「溫良恭儉讓」執政,卻不被舊勢力諒解的尷尬,隨著台灣主體史觀的列車,或許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