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火力發電廠 廢墟成為展示區
陳乃菁
2002/03/25 第313期
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預定地 海洋科技博物館已經完成了「潮境公園」的建造,將一大片位於海岸邊的垃圾掩埋場,轉化為綠色的海景公園,公園裡,有許多造景用的材料,取自電廠中廢棄的檜木電線杆。「垃圾場都能變成觀海公園,火力發電廠能做的利用應該會更豐富。
這一天,天色陰鬱,基隆港灣的風吹得狂烈寒冷,夾帶著微微的魚腥和油污味,一陣一陣地直刺人呼吸。附近,是八斗子漁港、是國立海洋大學、是若隱若現的基隆嶼、是過去的垃圾掩埋場......,也是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預定地。就在群山與海水的包圍下,一棟暗灰色的建築以顯著的姿態,從海灣與綠叢間伸展而出,像一座古老的碉堡,遠眺著變化多端的太平洋海。

建築物約有六層樓高,外牆有少許剝落,露出一束束的鋼條,一扇扇方形玻璃窗被光陰擊碎成不規則的殘骸。才剛踏入建築物,數十隻毛色漂亮、健壯的流浪狗頓時一哄而散,竄入樹林裡小心窺伺著.....,藉由天窗灑落的微弱光線,可以看見建築物內高聳壯觀的鋼鐵結構、斑駁的爬梯、蒙上蜘蛛網的磨石子牆面,以及繡蝕成深褐色的運煤機器,一切都看來老舊,安靜。「像是走進另一個時空裡,天氣好的時候,陽光一束一束的射進來,更美。」這是孫寶年的形容。

它,就是日治時期所建造的北部火力發電廠,民國七十年停廠後,就完全荒廢在基隆市郊的漁港旁,任由它成為流浪狗和雜草的棲息地與遊樂場。

孫寶年重估它的歷史價值

原本,電廠是要被拆毀的,但是看到它歷經時光和氣候的摧殘,卻依然堅固完整,又覺得很驚訝,決定讓它再活起來。」站在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建築前,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會前任主任孫寶年回憶著。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正式成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負責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催生工作,由海洋大學教授孫寶年擔任主任工作。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廠址由於正好坐落於海博館預定地上,因此將其土地租用權撥交給教育部作為興建博物館之用。原本,火力發電廠的廠房建築是要全數拆掉,重新蓋上新式博物館建築的......,然而在兩年多前,孫寶年第一次踏入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建築後,便決心不讓電廠遭到拆遷的命運,而希望重新利用原本荒廢的廠房建築,將它轉化成海洋科技博物館的主題展示區。於是,籌備處在孫寶年的堅持下,展開一連串的評估動作,並將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再生計劃提交予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然而,教育部方面一直存有安全上的疑慮,認為這個建築物已經太過老舊,應該打掉重蓋......,我就請施彤煒教授去蒐集它的工程資料,為的就是證明它的歷史價值,證明它只要稍加修復,絕對可以重新整建利用。」孫寶年說。

水主火從 曾紓解台灣渴電需求

「保留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大部分建築,整建成主題展示館,讓北火電廠的今昔與未來集結於一身,從建築物的轉變,帶出能源的轉型,再進一步發現經濟歷史與科技蛻變的極致,就是人與自然共生。」施彤煒指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發展主要以「水主火從」,為了紓解台灣人民與工業「渴電」的需求,大大小小的水力發電廠紛紛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主持下建設完成﹔在水力充沛時,電廠供電自然無虞,然而,一旦遇到枯水期時,依賴水力所產生的電力卻無法供應全台的需要,為了補足此時供電上短缺,簡稱「北火電廠」的北部火力發電所因此誕生。

位於基隆市東北郊八斗子的北火電廠,舊稱為北部發電所,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昭和十二年開始建造,是台灣第一座填海造陸所構築的發電廠,也是第一座取海水為冷卻水的火力發電廠。

為了興建此廠,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北部火力發電所,並任命高原量四郎為所長,負責監督發電廠的建造工程,委任清水建設株式會社的前身︱清水組負責設計施工,由於選定發電廠建造的基地沉浸在海水中,因此必須填海造陸、開闢流通海水用的水道,無論在施工及設計上均相當複雜。而火力發電廠需要大量的冷卻水,電廠於是被建在水道上,取水口設在東方長潭里漁港出口處,排水口則位於八斗子漁港出口處。

台灣人 全程參與電廠建設

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火力發電廠完工,當時總發電量為三萬五千千瓦,廠房東西寬四十五公尺、南北長六十九公尺,電廠中採用的德國AEG衝擊式氣輪發電設備,可以說是當時除了日本以外,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火力發電廠。

「我查到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說北火廠裡的發電機設備,連日本自己都沒有那麼新、那麼先進的。電廠停廠後,德國想要用高價買回去收藏,台電不答應......,最後,那座發電機的命運,是被熔毀,秤斤秤兩的賣出去......。」提到此,施彤煒苦笑著。

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電力公司從事第一個五年電源開發計劃,並在民國四十二年開始擴建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廠房。施彤煒指出,當時國內因為資金不足,加上又爆發台海戰爭的危機,籌建工作相當困難,因而在美國J.G. White顧問公司的籌劃協助下,資金多採用自籌外匯、美援外匯、美國西屋公司貸款等方式進行,並由美國西屋公司提供電廠設計的技術。廠房施工則由台灣人自己擔任,這也是第一次,台灣人可以全程參與電廠的建設。

風情再現 放不下的責任理想

「能夠到火力發電廠工作,對於台電員工來說,是一件相當驕傲的事,很多高級幹部也是從裡面培養出來的。我們有一張照片,拍的是當年宣告關廠時,員工們落寞的神情......,大家以為,北火電廠能夠有的風光歲月應該就從此結束了。」指著展示在電廠倉庫牆面的一張老照片,孫寶年解說著。

「這一天,是宣告停廠的聚餐會,如同許多紀念照一樣,照片裡照例整齊地站了一排人,卻沒有人露出任何笑容,甚至有人表情呆滯地垂下肩膀。後來,當一位九十多歲的電廠老員工,知道我們想再利用北火電廠的建築時,興奮的不斷道謝。」

「許多國家的古蹟資產都維持了好幾千年、幾萬年,他們的人民也會因為擁有這樣的文化資產,而感到驕傲......,我們呢?」採訪時,孫寶年剛剛才從埃及回來,她籌備會主任的頭銜已屆期滿,目前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會則由代理主任負責主持。然而,在教育部還未通過北火電廠再生計劃之前,電廠的未來對於孫寶年來說,仍然是心裡最放不下的責任和理想。

目前,海洋科技博物館已經完成了「潮境公園」的建造,將一大片位於海岸邊的垃圾掩埋場,轉化為綠色的海景公園,公園裡,有許多造景用的材料,取自電廠中廢棄的檜木電線杆。「垃圾場都能變成觀海公園,火力發電廠能做的利用應該會更豐富。北部火力發電廠是台灣建設過程的重要歷史痕跡,它的主要建築結構也相當完整,如果被拆掉了

,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