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夢幻陸橋 何日竟可成真?
路遙
2002/09/04 第336期
歐亞鐵路說難不難,此構想已有百年,各國陸續興建產業鐵路、城際鐵路、地鐵、高鐵、捷運、輕鐵,早已形成綿密的客貨運鐵路網,所差的只是如何把洲際鐵路網連接起來而已。一旦發展到這種地步,地球村理想或可提前達成,然而,這只是最理想的結果,事實上並不順遂。
俄朝(北韓)二十二日海參崴高峰會,普廷和金正日會談主軸是朝鮮縱貫線和西伯利亞橫貫線接軌;二十七日韓朝「經濟協力推進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九月下旬或十月初京義線鐵路接軌工程再動工。這只是歐亞鐵路的「橋段」連接的最新發展,事實上,縱然資金問題解決,領土爭議擱置,透過歐亞洲際鐵路聯網、南亞走廊、以及已有和擬建的海底隧道,是否能形成歐亞美陸橋經濟圈仍有待觀察。

◆英法首先提出構想  冷戰結束情況丕變

其實,早在一九○○年帝俄完成西伯利亞鐵路時,英法殖民帝國便提出歐亞鐵路構想,企圖經由中國大陸鐵路網,銜接東南亞。一九一七年俄國發生布爾什維克革命,切斷歐洲與亞洲陸塊連接,隨後兩次世界大戰和許多區域衝突,以及冷戰期間的地緣政治,歐亞鐵路網終究無法連成一氣。

冷戰結束後情況丕變,先是中國在一九九二年四月與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哈薩克簽署經貿協定,九四年四月李鵬出訪前述四國時,除與土庫曼簽訂由土庫曼經中國到日本的天然氣管線合作議定書外,並進一步提出東起連雲港,經中亞至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新絲路」國際鐵路合作運輸計畫。

接著,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重提歐亞鐵路構想,去年十一月東協和中國商討共設自由貿易區時,便進一步提出路線圖:由新加坡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至中國昆明後利用大陸鐵路網通往歐洲,南亞鐵路網有支線接寮國和緬甸,並擬興建海底隧道連接東南亞國家,其中,爪哇╱蘇門答臘海峽隧道已展開可行性研究。南亞鐵路網全程約五千五百公里,預計二○○六年完成銜接工作。

◆俄朝韓的鋼鐵絲路  海底隧道工程浩大

在朝鮮半島方面,前年六月十五日南北韓高峰會決定修復京義線(漢城至中朝邊界的新義州),八月四日俄朝高峰會又決定西伯利亞鐵路與朝鮮縱貫鐵路接軌。俄朝韓稱這段鐵路為「鋼鐵絲路」。

該年十月二十日,日韓共同宣布日韓海底隧道與鐵路計畫,預計在對馬海峽興建一條二百五十公里長的隧道,將歐亞鐵路延伸至日本。俄羅斯則計畫在分隔亞洲和北美洲的白令海峽,興建一條九十七公里的隧道,連接美國的阿拉斯加,最終目標是建成一條貫穿俄國和美洲的鐵路;這項工程估計需費時二十年,總工程費約為五百億美元,是歷來最艱鉅的海底隧道工程。

歐亞鐵路說難不難,因為,歐亞鐵路構想已有百年,各國陸續興建產業鐵路、城際鐵路、地鐵、高鐵、捷運、輕鐵,早已形成綿密的客貨運鐵路網,所差的只是如何把洲際鐵路網連接起來而已。但是,歷時百年,跨國聯網仍未成型,顯然有非經濟因素的先天制。

◆修復京義線的計劃  十二公里一拖兩年

以朝鮮縱貫鐵路的京義線而言,原本就是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基於運送兵力和軍需物資,以及侵奪亞歐大陸的戰略考量,強行從高麗委託興建的法國手中取得鐵路舖設權,並於一九○四年三月增設「臨時軍用鐵道部」,投入鐵道大隊和工兵部隊,以七百三十三天完成漢城至新義州路段。一九一一年,鴨綠江大橋完工,京義鐵路北與滿鐵正式接軌,南與京釜線(漢城至釜山)連接,再經釜山與日本下關之間的關釜連絡船航線,與本國的鐵路網連接,形成一條貫穿中韓日三地的戰略動脈。

而所謂修復京義線,其實只是韓戰後被停戰線切斷的部分,全程只有十二公里,但從前年九月動工後就因工程費用分攤、南方經援與糧援未如平壤預期,以及布希政府上台對平壤採行強硬措施,導致朝美關係惡化而中斷,一拖就是將近二年。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在歐亞鐵路聯網的作業上,中國居於樞紐地位,起步既早,著力也深,只是還不太受外界注意而已。

◆中國建國方略藍圖  被援引開發大西部

事實上,一九一八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與實業計畫》中,就已為中國規畫七大鐵路系統一百零六條線路的詳細計畫,其中,西北、西南和中央三大系統,正是今天歐亞鐵路網的雛型。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此種鐵路實居支配世界重要地位,蓋將為歐亞鐵路之主幹,而中、歐兩陸人口之中心因以團結,由太平洋岸至歐洲者以此路線最近。」

孫中山所謂的這條路線,是指從伊犁支線將來與印度鐵路連接,通過巴格達、大馬士革,再與未來的非洲鐵路接軌。因此,中國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的建議》(七五計畫,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即是援引這段文章,決定開發大西部的基調,表示「北疆鐵路與外國接軌後,這一區域就將是溝通歐、亞、非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陸橋」,進而形成陸橋經濟。

事實上,連接歐亞大陸主要人口中心的交通走廊有三條,以中國的布局來說,這就形成以北京為輻輳中心的歐亞鐵路網:

洲際走廊:

從北京出發,經東北工業區至海參崴和伯力,連接西伯利亞鐵路,經烏拉山區,至莫斯科、明斯克、華沙、柏林,再到北歐的工業中心地帶。在伯力可利用西伯利亞鐵至沙哈林(庫頁島),跨海通向日本北海道。北海道已有世界上最長的青涵海底隧道(青森縣至涵館)連接本州,可通往東京,再由東京至工業和科學中心大阪。

新絲路走廊:

沿現有鐵路線從北京經蘭州、烏魯木齊,經過阿拉木圖、塔什干、撒馬爾罕到德黑蘭,再經黑海南北兩岸至歐洲,聯運至巴格達再由中東通往非洲。

南亞走廊:

北京起,經廣州,過南寧至河內和胡志明市,再經曼谷,聯運到新加坡和印尼,或曼谷經仰光、加爾各答至德里,再經拉合爾、喀拉蚩、德黑蘭,進而再至歐洲。

◆日朝韓中俄與中亞 利益考量大不相同

京義線目前已可由新義州至中國安東市,連接東北鐵路網進入中國內陸,經圖門江則可連接沙哈林,若再與西伯利亞鐵路接軌,加上京義線與京釜線復合,朝鮮半島再以海底隧道直通日本,東北亞和歐洲聯網功成。中國內陸鐵路網南連南亞與東南亞,西入中東和歐洲,歐亞鐵路網大功告成。一旦發展到這種地步,歐亞間的經濟合作、資源開發、物流成本大幅縮小,人員流動更便捷,地球村理想或可提前達成。

然而,這只是最理想的結果,事實上不太可能這麼順遂。就拿京義線復元來說,韓朝這兩個當事人還有心結,短短十二公里花了二年多還沒完工。

日本雖然也軋上一腳,但東京對平壤飛彈威脅深具戒心,日朝建交談判也礙於戰時賠償和朝鮮綁架日本人事件等懸案,談了十幾年依舊沒有結論;不僅如此,日韓之間也有歷史認知、參拜靖國神社、獨島領土爭議等問題糾結,海底隧道之議討論多時,仍然停留在地質調查階段,最近又發生海名之爭,雙方為了兩國間的「日本海」應否改名為「東海」鬧得不可開交,短期之內恐怕難望有突破性的進展。

中國和俄羅斯與中亞國家,雖然在「上海合作組織」架構下簽了不少合作協定,但戰略考量與能源利益各不相同,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移民大量湧入西伯利亞邊境,儼然有把西伯利亞漢化的企圖,更引起俄方關切。

◆孫中山早有大擘劃 國際擔心中國野心

孫中山八十餘年前就提出「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的主張,所擘劃的鐵路系統也以歐亞既有的鐵路架構為基礎,今天歐亞鐵路聯網計畫嚴絲合縫,可謂高瞻遠矚。

中共建政後也大致依循既有藍圖進行,有些已完成(如築港),有些仍在進行(如三峽工程、高原鐵路),有的已有相當進展(如洲際「橋段」連接),有的因為時勢變遷不能或不需進行。

問題是,孫中山規畫的鐵路網以北京為中心,向四面擴散與歐美非接軌的格局,固然符合中國全方位開放型布局的經濟化與國家安全需要,卻也很容易引人猜疑。國際社會始終揮不去「中國威脅」,除了面積與人口、軍擴與經濟磁吸等現實之外,商機和市場競爭也占了相當比重。

當然,若是中國經濟耐不住入世衝擊,或是接班釀成政治鬥爭動亂,歐亞鐵路少了中國這一大塊,縱使區域段聯網作業順利,充其量只是洲際鐵路,歐亞美陸橋經濟圈的美夢依舊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