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梵蒂岡之行 親藍媒體臭酸報導
陳宗逸
2005/04/14 第473期
大多數持特定立場的國內媒體,報導角度可說是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更企圖將這個台灣總統的外交突破,轉換成為意義不大、如同雞肋一般的小新聞。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去世,陳水扁總統應教廷駐台大使館的邀請赴該國,參加教宗逝世的彌撒儀式,陳水扁總統此次赴梵蒂岡參加儀式,得到了義大利政府二十四小時的簽證,並且獲得與世界各國元首一樣的外交禮遇,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過境義大利參加彌撒,與世界各國領袖齊聚一堂,共同為教宗的逝世哀悼。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四小時的行程,但是此次的出訪,不只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以官式身分抵達歐洲,也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以官方身分進入梵蒂岡,即使行程袖珍,但是在國際政治與外交的意義上面,突破意義相當大。


用字遣辭  尖酸刻薄


雖然,陳總統決定親自出訪的消息,直到四月六日才正式對外曝光,但是四月七日陳總統就急著啟程,國內媒體普遍的反應可以用「錯愕」來形容,不但緊急聯絡駐歐、駐美特派記者進入梵蒂岡待命,在梵蒂岡的人數限制之下,國內媒體抽到籤可以和陳總統一起搭乘專機前往梵蒂岡的人數更是屈指可數,所以國內新聞大幅度的報導,大多數都是以歐美各國媒體新聞的冷飯熱炒,沒有太多突破性的新聞處理。但是即使如此,面對這個陳總統所說,「上帝疼惜台灣」的外交突破意義,大多數持特定立場的國內媒體,報導的角度可以說是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企圖將這個台灣總統的外交突破,轉換成為意義不大、如同雞肋一般的小新聞。


首先,聯合報記者就在四月七日,以特稿的方式指出,「這次能夠成功突破中國封鎖,成為首位踏上歐洲的首位現任中華民國元首,主要原因在於教宗享有特殊國際地位,我方從『邦交國元首親赴教廷追悼教宗』這個點切入,讓相關國家很難以政治理由拒絕。只是,這次達陣成功,並不保證台梵兩國邦交就此平穩無憂。」用詞可謂極盡刻薄之能事。同樣也是這位記者,更在四月十日的報導中,找出前朝外交遺老戴瑞明,長篇大論的指出,這次行程並非外交突破,只有宗教意義。台梵之間的外交情勢依舊危急。並且,該報特別強調,戴瑞明可是一個在任何場合「言必稱中華民國」的老兵!


T硬說C  扭曲事實


陳總統在彌撒現場,與來自五十多個國家的元首一起排排坐,台灣領袖國際地位被凸顯自不在話下。國內各媒體所關注的,就是陳總統在會場的一舉一動,例如坐在哪個位置?梵蒂岡用什麼國家的名稱來稱呼陳水扁總統?而陳總統在現場是否會跟任何歐美國家領袖、特別是美國總統布希會面、交談?祈福彌撒過後,答案揭曉。陳總統被安排坐在第一排第四個位置,與敘利亞總統與坦尚尼亞某位政要坐在一起,這個安排也得到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的證實。呂慶龍表示,現場位置是以國家名稱順序排列,梵蒂岡以「台灣」(Taiwan)稱呼我國,所以在坦尚尼亞(T字開頭)、敘利亞(S字開頭)之間,而梵蒂岡也稱呼陳總統為「台灣總統」。而在彌撒儀式現場,呂慶龍也證實,陳總統利用空檔的時間,與美國總統布希以及才剛剛訪問過台灣的前總統柯林頓,都有短暫的交談,雙方交談甚歡。


對於這個自然、卻又意義重大的場合,國民黨黨營中國廣播公司,竟然刻意扭曲事實,說「因為陳總統是以『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總統身分到梵蒂岡,國號開頭是『C』而非台灣的『T』,所以才可以坐在第一排」。並且,中廣還認為陳總統是坐在巴西(B開頭)與喀麥隆(C)領袖之間,所以是「C」(中國)開頭的國號。中廣還指明,就是用「中華民國」才有資格坐在第一排,如果用「台灣」可能就被擠到後面去了。而用「中華民國」國號,還是教廷台灣教區樞機主教單國璽的建議。


貶低元首  引用失據


至於陳總統與布希總統的短暫會面,TBVS電視台記者在現場轉播的旁白中,不斷強調是「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而不是現任總統布希,四月九日中國時報的報導,也以「扁與柯林頓握手、老布希招呼」為標題,誤導閱聽眾。而中時的該篇側寫報導內容,也指出「如義大利媒體所言,陳總統『此行的政治目的性太強了』」,並且還寫道「陳總統在肅穆葬禮中,被台灣的攝影記者認為是面無表情,不像在台灣的他,不過,當他表示要在典禮完畢以後步行到駐梵大使館,卻又非常像在台灣的他,只是他忘了身在何處。梵蒂岡雖然目前無主,但也不是他的王國,不能讓其隨心所欲。而且,在歐洲,諸如此類大型的國際性活動,確保各國元首安危的組織極為嚴密,不是每位總統可以隨時脫隊而行。」字裡行間的酸味躍然紙上。


至於義大利當地媒體怎麼稱呼陳總統,根據中國時報的寫法,是「台灣總統」(Taiwanese President),但是中時的英文附註是寫「台灣人的總統」,中時也說這是義大利媒體和英國BBC電台的用法。但是翻開BBC的官方網站報導,BBC光明正大的用「Taiwan President」,找不到什麼「Taiwanese」(台灣人的)字眼,中時報導的來源也不知道來自BBC的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