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雜誌
  首頁上頁批評指教訂閱新台灣設為首頁
台灣固網
           

林柏樑獨特影像 見證台灣先人腳印  文/莊金國

受畫家席德進啟蒙 一頭栽入攝影世界

 「台灣的文化前輩,逐年在凋零,已走了不少人,還健在的,要趕快留影紀錄,好為歷史保存見證。」笑眼咪咪,蓄留一把小鬍子的林柏樑,姓名中有五個木,遂把個人工作室取名「五木」,他最想拍攝的人物,是作家和工藝師。古蹟、民間藝術有很多人在拍,林柏樑拍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民俗信仰活動如搶孤和送王船,他捕捉那漫天飛舞的金銀紙。攝影最能看出各取所需的鏡頭特色,搶孤的焦點,一般人都注意那烏溜溜的一柱擎天,林柏樑獨鍾祭典時天空奇幻的景象。

叛逆少年 苦學有成

 三十多年前,五位性格叛逆的少年,無法見容於公立學校,不約而同轉學到高雄市私立復華中學棲身,其中,林柏樑讀了四年,跟父親鬧彆扭,錯過畢業考。陳坤崙、簡安良、謝武彰、孫太山倒不敢忤逆家人重視的高中畢業文憑,孫太山後來甚至考上大學夜間部,半工半讀修完學分,是五人中學歷最高的學士,曾當過報社副總編輯。謝武彰已是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簡安良年輕時出過詩集,現在在高市文獻委員會縱橫歷史時空,陳坤崙雖未再升學,因經營印刷所、出版社及與人合辦文學雜誌,每天坐擁書城,成為飽學之士。  退伍後,林柏樑跑去台北,跟隨高中時即藉通信認識的畫家席德進,一心想學畫賺錢。席找出一卷尚未沖洗的底片,告訴他不如玩相機吧,就這樣一頭栽入攝影的世界。席身故後,他為啟蒙師舉辦了生前從未公開的台灣小人物攝影展,外界才知道,原來席德進兼具攝影藝術才華。展出的作品,即是席德進當初送給他那一卷底片的影像,那些幻燈片曾陪他渡過好幾次生命的起伏期。在攝影上第一次獲得肯定,是四十二歲時,拗不過友人的催促,在截止收件前一個小時,作品才寄到,意外拿到吳三連文藝獎藝術類獎項。  席德進雖師承中國畫家林風眠,流亡台灣後,並未耽溺中國山水文人畫的復古迷思,水彩和油彩筆觸,自然流露所見所聞台灣特殊的風土民情。林柏樑說,席師很少所謂的諄諄教誨,僅告訴他「藝術,從生活中學習」,這句話,便夠他一輩子歷練不盡。玩相機的人,到處可見,要讓照片表情達意的恰到好處,抓住轉瞬即逝的神韻,那可要看個人的造化。他不敢自詡攝影家,成「家」該是身後事吧。  從事攝影工作近三十年,林柏樑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開始追蹤紀綠文化前輩的腳印。陳達彈月琴唱恆春民謠時,那一種陳達特有的思想起嗓音,已成絕響。製作美濃油紙傘最道地的老師傅林祥麟,全神貫注,手藝精巧,令人肅然起敬。學者作家楊雲萍孤傲中不失風趣,小說家陳火泉平靜看待作品引起皇民文學的爭論,寫「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詩人王昶雄,豪爽、好客、古椎,都曾留下系列的生活寫真,人雖一個個凋零,影像則栩栩如生地活在後人的記憶中。趁他們還在的時候,留影或留下聲音,都是留給台灣寶貴的文化資產。這需要結合更多的人一起努力來做。

進入中年 謙和有理

 近期,他要好好「設計」拍「北鍾南葉」,以前曾零星拍過,不成體系。葉石濤的平頭,一臉素淨,那略顯憂鬱、矜持而又熱情奔放的眼神,走起路來信步隨性,很有台灣文學自主性的特有韻味。鍾肇政的表情豐富,滿頭銀髮梳齊或散亂,都別具藝術家氣質。比兩老年輕的李喬、鄭清文、李魁賢、白萩,也是想找機會認識接近的對象。林柏樑對偶戲大師許王,格外感心。他說,許王全家大小待人處事流露的謙和氣息,顯然來自傳統美德的教養、薰陶,台灣一般家庭已流失了這種謙和之氣。曾經叛逆的少年,進入中年備感珍惜台灣人謙和的美德,難怪林柏樑現在一直笑眼瞇瞇對人,答話簡單扼要,語調平和,少了慷慨激昂之氣。  復華中學五人行,雖早已各奔前程,但每一位都走上文化之路。跟林柏樑比較親近的是陳坤崙。兩人一南一北,見面機會不多,仍常連絡,林柏樑的攝影作品,也放心交給陳坤崙代為保管,推荐給本土雜誌當封面。  受席德進的影響,林柏樑也拍了許多地方小人物。從常民生活的影像,可以看出二十多年來台灣變與不變的痕跡。除了應付商業設計案件的需求,他較少在大都會涉足,寧可到鄉下走走看看,遇有廟會活動,他想攝取的,雖是宗教祭典活動的場景,那種引導台灣常民虔誠膜拜信仰的民俗宗教凝聚併發力及存在的意義,隱藏在影像的背後,值得深入探索究竟。資深新聞工作者杜文靖指出,林柏樑總期望和捕捉的對象彼此交融,排斥流於浮光掠影式的拍法。對於文化攝影,他的專注之情,不亞於影中人,唯有融入其間,才不會予人旁觀的印象;攝影工作者千萬不要存有在旁看熱鬧的心態。

□NTW

參與討論


 

最佳瀏覽效果:IE4.0以上, 800*600

廣告刊登關於我們著作權聲明與我們聯絡訂閱辦法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