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霸道族類 劉烘昌最愛
郭麗娟
2007/06/28 第588期
為了研究螃蟹可說是「台灣頭、台灣尾走透透」的螃蟹博士劉烘昌,瞭解到生物的生存是順應自然,配合環境來生活,呼籲人類應該保留更多的尊重與生存空間給其他生物,讓大自然有更寬廣的未來。

可別以為螃蟹都住在海裡,有些螃蟹住在陸地上,不僅會爬樹,而且還會在樹上表演特技,從一片葉子跳到另一個地方,即使三、四公尺高,也敢直接跳下來,因為牠們身體很輕,掉到地上也能毫髮無傷。


研究蟹  螃蟹博士很獨到


這是螃蟹博士劉烘昌一九九九年,在墾丁香蕉灣發現的世界新種螃蟹「林投蟹」;牠們白天躲在林投樹的葉子基部,晚上跑到葉片附近活動,有趣的是牠們一遇到危險,就會迅速鑽到葉子基部的縫隙,倚靠林投葉尖銳的利刺保護牠,有些索性就從樹上直接往下跳,輕巧的消失在樹叢中。其實會爬樹的陸蟹不只於此,同樣是世界新種的「樹蟹」,喜歡以樹洞為家,特別是有積水的樹洞,不論多高,牠們都能輕易到達。


至於「紅指陸相手蟹」的發現就頗浪漫,一九九九年,德國友人來台研究螃蟹,適巧正準備訂婚的劉烘昌邀請友人觀禮,為了研究所需,他在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溪捉了些林投蟹泡成標本,友人仔細端詳標本時發現,其中一隻是台灣首見的「陸相手蟹」,這種他尋覓多時的蟹種,竟在自己訂婚喜日被友人「看」出來,遂取俗名為「紅指陸相手蟹」。


相手蟹  攀岩、斷臂耍狠


不僅爬樹,螃蟹還是攀岩高手,退伍後劉烘昌出國到關島、新加坡、菲律賓、大溪地研究各國螃蟹生態,停留在大溪地期間,始終無法尋獲當地一種會攀岩的相手蟹。


二○○一年,在台東長濱經營民宿的賴金田,捉到一隻會攀岩的螃蟹,就送給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以魚類和溪流研究為主的曾教授,就把螃蟹轉贈給劉烘昌,他隨即送往新加坡鑑定,這隻台灣新紀錄種竟然就是他在大溪地苦尋不著的相手蟹「梯型腫鬚蟹」,又稱「爬崖蟹」或「瀑布蟹」。這種會以體色擬態的「梯型腫鬚蟹」,攀附在岩壁時,只要不動就很難發現,萬一被發現了,除快速鑽入岩壁外,還會直接表演「跳水」遁逃,劉烘昌後來在台東長濱找到大量族群。


生物界裡的蜥蜴,遇到危險時會斷尾求生;五年級生童年時最愛的卡通影片【 無敵鐵金剛】,每當遇到危險或發動攻擊時,「鐵雄」就會使出「金剛飛拳」,打得敵手落荒而逃,其實這些招數「印痕仿相手蟹」都會。「印痕仿相手蟹」如果被捉,會用螯先狠狠地夾住對手,趁對手痛得哇哇叫時,斷臂逃命,仗勢的就是脫殼時會再長出新螯。


保魚蟹  捕撈、戲水止步


螃蟹的祖先大約在侏羅紀末期才出現,根據一九七七年的統計,全世界約有四千五百種螃蟹,但最新統計約有七千種左右,劉烘昌表示,應該是分類標準不同所致。


現任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的劉烘昌強調,可能因為演化的時間並不長,就目前的觀察,並沒有發現螃蟹有明顯的社會行為,牠們分布全島,只要是乾淨沒有受到嚴重破壞的溪流、潮間帶跟陸地都有螃蟹的蹤影。


跟野生動物一樣,螃蟹之間會因為搶食物、搶地盤跟搶繁殖權而有競爭行為,天敵有食蟹饛、鳥類、魚類還有一些吃螃蟹的哺乳類,牠和牠的天敵們都有個共同的天敵,那就是人類。


台灣河岸兩旁經常被用來種果樹或其他農產品,農藥雖多少造成淡水蟹數量減少,但戕害最深的還是枯水期的河道開挖。


每年九月底到隔年三、四月,是台灣溪流的枯水期,果農為了方便運輸農產品,找來怪手在乾枯的河床上開路,許多登山客見有路可走,就直接將車開到溪流上游。隨周休二日假期實施,許多渴求親近自然、回憶童年的遊客,拿著小魚網捕魚捉螃蟹,讓淡水蟹面臨另一場浩劫。


「由於淡水蟹不會做長距離遷徙,所以當地數量驟減,可能代表地區性族群已面臨滅絕危機。」劉烘昌強調,由於母蟹每次繁殖數量頗多,假如上游人為干擾較少的地區仍保有少量族群,只要不再受干擾,族群數量就會增加,因此,民眾應盡量少到溪流上游嬉戲,更不要撈捕魚蟹,才能為後代子孫保存一條魚蟹同游的清澈河流。


和尚蟹  開挖、破壞生存


相對於淡水蟹被過度捕撈,另一種活動於海埔地的「和尚蟹」處境也堪虞。和尚蟹是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海岸潮間帶所特有的蟹類,因為身體的形狀及顏色,像佛門比丘剛剃過的頭,因此被稱為「和尚蟹」或「海和尚」。


世界上的和尚蟹只有四種,分布也極為特別,地跨南北兩半球,澳洲有三種,其中「李氏和尚蟹」及「闊螯和尚蟹」為澳洲特有種,「長腕和尚蟹」則從澳洲往北分布到尼古巴群島、新加坡、爪哇等地,另外一種「短指和尚蟹」則分布於菲律賓、香港、台灣、琉球群島等地,是分布最北的種類。


台灣的「短指和尚蟹」,分布在西海岸河口及潮間帶地區,是台灣族群數量最大的螃蟹,一九九四年,台灣省政府強力推動「香山海埔地開發計畫」,使得和尚蟹的處境岌岌可危,後經生態及環保團體抗爭,二○○一年環保署公告本計畫不宜開發,但幾個已大規模開發的海埔地,已將和尚蟹逼入絕境。


劉烘昌強調:「如果像和尚蟹這種族群最龐大、最優勢的生物也消失了,代表整個生態體系已產生完全質變,這樣的環境會適合人類居住嗎?」


去年底,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一起私有地因不符申請開發方式,放火焚燒清理雜木殘枝和垃圾,造成棲息在該地的「陸蟹」大量死亡,引發保育團體批評與社會大眾的關注;原本生長在稻田水溝邊的「台灣束腰蟹」、「台灣南海溪蟹」,隨化學農藥的大量噴灑、灌溉溝渠水泥化之後,生存環境也岌岌可危。


為了研究螃蟹可說是台灣頭、台灣尾走透透的他,從學習找螃蟹到熟練的幫牠們編號測量,近二十年來,他捉螃蟹的技巧磨練得愈來愈好,可是能捉到的螃蟹卻愈來愈少。從螃蟹的研究中,劉烘昌瞭解到生物的生存是順應自然,配合環境來生活,人類應該保留更多的尊重與生存空間給其他生物,讓大自然有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