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協議太馬虎 台灣活路變胡同
徐子樵
2007/06/07 第585期
馬英九把台灣的活路設定在全面開放兩岸交流的思維上,最大盲點是如何解決兩岸之間的最大衝突,也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例如,中國已表明不撤飛彈,凸顯馬的和平協議禁不起現實考驗。

馬王配破局,雖讓馬英九灰頭土臉,支持度首次跌破四成,但也意味者選戰步調邁入新的階段,也就是以強化本土論述與形象,擴大南台灣選民認同,從而奠定勝選基礎。


馬王配破局 深耕南台灣


馬英九從鵝鑾鼻出發騎單車縱走台灣西半部之後,國民黨與馬陣營規畫讓馬英九下鄉,每一地方住上幾天,深入接觸民眾,第一站也是從南台灣的屏東開始,可以說具體反映出國民黨與他的選戰思維,亦即以深耕南台灣選票為重點,就像馬英九之所以鎖定以王金平為最優先副手,與其說是營造黨內團結、化解馬王心結,不如說是藉由王金平的南部、本省籍背景,彌補他在南台灣的弱勢。


此一選戰思維雖然與政黨輪替以來台灣政治版圖呈現北藍南綠有密切關係,但更具關鍵的因素是二○○四年連宋配。


當初連宋合時,泛藍深信一加一等於二的效應,結果卻仍敗在陳水扁手下,主要即在於無法突破南台灣防線。從二○○四年得票統計來看,連宋泛藍最主要票倉的台北縣市與桃園市總共贏了近三十四萬票,但光是在台南縣就大輸近二十萬張票,連同高雄市輸了十萬張,即可看出連宋敗選的端倪。四年後馬英九捲土重來,他比任何人還了解,連被認為是最具有勝選組合的連宋配:連的祖父是台南人、宋在省長內全台走透透,都無法突破泛綠南台灣防線,何況他被說成英語講得比台語好、愛中國比愛台灣多的負面刻板形象,本來就不利於開拓南台灣選票,現在王金平拒絕做副手之後,猶如雪上加霜,他必須要更加把勁塑造本土形象,以爭取南台灣選民的 認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等於提前宣布二○○八不用玩了。


東施難效顰 缺本土論述


就此來看,馬王配雖已破局,馬英九的副手人選還是會以南部、本省籍為主,外傳馬已與統一集團林蒼生密談過兩、三次、或傳言成大校長簡明詔、台中市長胡志強推薦的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等已曝光的副手,他們共同的特徵都是本省籍,其功能主要是強化馬英九的本土形象的號召,而非其本身具有的輔選能力強弱。


光靠打出副手本土號召還不夠,馬英九還要強化他的本土論述。然而本土論述,一來本來即非國民黨的政黨本質與馬英九個人政治立場傾向;二來更不是國民黨與馬英九的專長。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也開始喊本土,但每次選舉,總是敵不過民進黨的本土下,經驗法則顯示,馬英九如無法記取教訓,仍舊東施效顰的打著「新台灣人」口號,恐怕也會重蹈覆轍,因此,他必須要轉個彎,另闢途徑,重新包裝才有實際的吸收選票效益,而就目前跡象顯示,訴求拚經濟,無疑是他最好的選擇。


丟出老戰術 改打經濟牌


打拚經濟牌,一向是國民黨較為強項之處,就像過去戒嚴時代,國民黨選舉訴求是打出安定牌,政黨輪替後,因為民進黨執政不彰,國民黨轉而以拚經濟做為主要訴求,所謂讓國民黨重新執政的背後思維,就是以過去國民黨執政,政治雖不夠民主,但經濟卻是成長,人民過好日子,與民進黨執政現狀相對照,從而喚起人們記起那段過去美好歲月。馬英九的拚經濟,基本上仍循此一模式,但不同的是比連戰時代更把拚經濟與兩岸關係結合為一起,主張只有擴大兩岸交流才是台灣的「活路」。


以六月四日他在由前法務部長廖正豪籌組的台商服務總會上所宣示的兩岸政策為例。馬英九宣示,如果國民黨明年執政,將立即著手處理四大兩岸議題,分別為一、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署和平協議、及協商軍事互信機制,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二、一年內開放直航,兩岸經貿正常化。三、推動成立兩岸共同市場。四、與中共協商兩岸「國際空間」問題。在這四大兩岸議題中,顯然兩岸直航是重點中的重點,也是馬英九宣示要他上任後讓經濟成長率達到六%以上,並在二○一一年使平均國民所得達到二萬美元以上的基礎所在。與兩岸直航相呼應的是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從現行的每天一千人增加到三千人,並逐漸增加到四年後的每天一萬人。


以經包統法 本質沒改變


無論是從經濟效益與現實狀況來看,擴大兩岸交流是既定趨勢,但馬英九的目的並不只在於經濟,而是透過兩岸經貿正常化達到解除兩岸緊張對峙,最後走向兩岸統一(或是換另一個較中性的說詞:為兩岸協商統一建立有利基礎),就像他主張擴大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如果四年內開放每天來台大陸觀光客一萬人,平均一個大陸人每天花費七千元,一年即有七百億的經濟效益規模,再加上乘數效果估計可以超過一千億元,而當兩岸都有幾百萬人互相投資、觀光,要打起來不容易,因此「可以藉觀光化解對立」,並在此一基礎上兩岸進行簽署和平協議協商,但前提是要求北京撤除八百枚對準台灣的飛彈,「否則就不必簽協議」。


馬英九打出透過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並附帶許多維持台灣主體性的條件,做為拚台灣經濟手段,一方面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民眾希望經濟好轉;另一方面可以模糊其最遭質疑的統一立場,以經包統的本土論述手法,構成他「新台灣人」本土論述中心所在,就像國民黨修改黨章,去統強化台灣本土政黨,但實際黨章宗旨主張統一的立場,並沒有改變。


這點在日前馬英九與吳伯雄分別接受新加坡亞洲電視台、香港鳳凰電視台訪問時可以充分反映出來。馬英九特別澄清指出,黨章修正並沒有動到前言與第一條中的「中國國民黨追求民主均富的中國」,只在第七條「精神黨員」做了一些文字修正,只是媒體抓到一點,就說是「去統」,其實國民黨基本精神沒有改變。


不畏走下坡 吃定藍營人


馬英九與大多數國民黨的思維是在民眾不滿民進黨執政,社會彌漫一股換黨換人做的氣氛下,馬英九既是泛藍中興的唯一人選,也是台灣未來出路的不二人選,只要能吸收到中間及淺藍選民,勝選在握,即使馬因特別費案遭起訴,形象大為受損,以及黨內仍有挺王反馬的勢力,選情日漸走下坡,大抵上,馬英九還是對選情甚有信心,一方面是他相信泛藍的票一張也不會跑掉,即便愈來愈多的泛藍支持者也不滿他沒有魄力、缺乏領導能力,大選一到藍綠對決形勢一成,套用王金平的話,泛藍支持者還是會含淚把票投給他;另一方面他判斷大多數民眾不滿政黨惡鬥,期望政治回歸常態,致力於追求經濟成長,統獨放兩邊,生活擺第一的比例是現在台灣主流,而他從政一路走來,不沾鍋的溫和形象,很容易轉化為終結藍綠對抗,只要能提出好的拚經濟政策主張,便能化解外界對他的本土性不足的疑慮。


在此一情形研判下,一九九四年李登輝拉著他的手喊出的「我是新台灣人」口號遂成為他包裝本土論述的基礎,以經包統、以經為本土是馬英九認為贏得大選的關鍵。


中國已崛起 和平協議難 


表面上看來,馬英九新台灣人論述可以避開民進黨的「中國牌」攻擊威脅,具有截長補短的意味,但是它的最大失判與盲點是忽略了二○○八大選的定位及其背後客觀環境。二○○八年中國舉辦奧運代表著中國正式邁向強國,這個新興強國對世界有貢獻,相對的她的威脅也呈正比,放到兩岸的客觀環境裡,中國愈是強盛,對台灣愈具有威脅,相對的,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就會更加會抬頭,這正是何以二○○八大選被視為「本土 非本土」大對決的原因所在。換言之,拚經濟就像是降低兩岸衝突,都是朝野政黨與台灣民眾的共同希望,但它前提是建立在台灣主體意識之上,既不是獨,也非統的簡單二分法。


馬英九把台灣的活路設定在全面開放兩岸交流上的思維,最大盲點是如何解決兩岸之間的最大衝突,也就是一個中國原則,或者是如何確保台灣主體意識。以和平協議為例,馬英九說,中國不撤飛彈就不簽,問題是中國己表明不可能答應下,和平協議根本是緣木求魚,即使有和平協議,也無法確保不受軍事威脅。同樣的,馬英九說要以台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也不排除「中華民國」、「中華台北」也都如沙丘上城堡,禁不起現實的考驗,反而會突顯出馬英九不本土的最大罩門,就算民進黨不打「中國牌」,一般民眾也會有疑問馬英九要如何做,以及再追問他的最終立場。因此,馬英九的拚經濟、找台灣活路式的新台灣人論述主張,像是兩面刃般,有可能砍人不成反傷己的致命點。


應拉高格局 不硬推直航


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前不久曾感嘆,如果二○○四年底,國民黨就通過他擔任召集人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論述,或許現在就不用為了本土論述傷神,他建議,馬英九應拉高格局,將兩岸關係放在全球脈絡下思考,將中國大陸視為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重要腹地,認清台灣真正競爭對手是亞洲三小龍,不必刻意強調兩岸直航,自然可以擺脫民進黨「中國牌」攻勢。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蕭萬長的諄諄之言,一語能點破馬英九的迷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