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群策會發言:台灣應考慮再修憲
李心怡
2002/10/25 第344期
透過冠蓋雲集、備受矚目的群策會「邁向正常國家」研討會,身兼群策會董事長的前總統李登輝再度拋出火線話題,他強調「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據了解,李登輝的新「制憲說」實際上就是宣示台灣在政黨輪替後,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新國家。

事實上,李登輝在群策會開幕之前,於板橋扶輪社演講時,便曾明白表示,「一個中國」在民進黨執政之後已經破裂了,實際上並不存在,台灣不再是「中華民國」了,在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以及九六年總統民選之後,中華民國法統早就結束了。現在台灣已進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可以換一套更好的憲法。

◆台灣已無外來政權

李登輝認為,從民進黨執政、台灣人民建立自己政權的那一刻開始,台灣已經沒有外來政權,也不能再把責任歸咎給外來政權,台灣人民必須真正開始認識到台灣的主體意識,並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

近來,李登輝努力研究了許多古今中外各國興亡的歷史,其中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的盛衰都引起他的極大興趣,李登輝也希望由這些前車之鑑,歸納、思考出台灣未來的走向。他發現一個國家是否興盛,與國家領導人優秀與否、國家目標是否明確、人民是否團結有關。

從歷史與時勢的對照,李登輝意識到,國家主體意識的缺乏,便是台灣興敗的關鍵。而台灣人民缺乏國家主體意識,一方面是因為接受國民黨五十年的大中國教育,另一方面,台灣目前所遵循的憲法體制,也是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這些因素,讓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容易產生過客的心態,從未把自己當成主體,因此長期以來不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李登輝認為,即使在民主政權輪替後兩年的今天,人民也未能真正擔負起作自己主人的決心。因此他體認到,一方面必須由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加強人民對台灣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應該從根本上著手,制定新的憲法,讓台灣在體制上成為一個新的國家,台灣人民才能自我定位認清「我是誰,台灣的目標在哪裡」。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李登輝強調,目前台灣所使用的「中華民國憲法」,除了對於國家領土範圍的定義容易讓人民模糊國家認同之外,選舉制度與國會議員的數目,也是造成國會政治亂象的主要根源。以當年中國大陸為藍本所規劃的政府組織架構,也阻礙台灣邁向效率政府。因此,台灣應該制定一套更能夠落實民主、更符合台灣土地與人口比例的新憲法。

群策會「邁向正常國家」研討會的舉行,便是希望藉由專家學者凝聚共識,做為改革的根基,而李登輝「制憲」的主張,便是台灣「邁向正常國家」的第一步。李登輝強調,台灣之所以不能成為「正常國家」,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歷史,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思考。過去的去台灣化政策,讓台灣人交出了主體性,這種服從中國的思想,是台灣錯亂的原因。

重新認識台灣的價值定位,並透過台灣主體性的追尋,確定未來發展及改革目標,才能讓台灣真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李登輝的想法是,制定一部以台灣為主體的新憲法之後,台灣便真正進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與過去從中國移植過來的「中華民國」有所區隔,也才能凝聚出真正的「新台灣人」。

李登輝透過群策會召開大型研討會,也正是希望凝聚民間改革的力量,讓民間改革力量發揮出來,支持政府推動各項改革。因此,群策會也將提出的多項具體建議,送交政府決策單位參考。


11a.jpg 李登輝在群策會國政研討會開幕式中再次強調,台灣應思考建立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廖仁傑攝)

憲改工程第一步

■對於李登輝拋出「應思考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憲法」的制憲說,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聯,其實早已準備好形同制憲的修憲條文版本,台聯版修憲條文特色是,把五權憲法改為三權憲法,廢除考試院及監察院,並朝小而美政府邁進,也就是縮減中央政府權力,讓地方自治大幅擴增。 目前,台聯黨團希望立法院儘快協商成立修憲委員會,並希望民進黨團協助台聯將公投法完成立法或排入委員會審議,以跨出憲改工程第一步。根據台聯的規劃,憲改工程的第二階段則是成立修憲委員會,第三階段是將修憲委員由一百十三人改為四十五人,由四黨精英組成。 而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林進興等人也旋即呼應將聯合提案、要求立法院成立「國會制憲籌備會議」。民進黨原則上也主張,應先通過公民投票法,於下屆總統大選時,同步舉行是否由立法院制定新憲法。(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