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341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高幸枝 從【蚵女】到【素心蘭】的歲月
林竺筠
第341期
2002/10/7
你或許沒聽過「高幸枝」這個名字,但你一定看過她演的戲。 高幸枝在演藝圈裡沉浮四十餘年,演過各式各樣的人生,最近,六十多歲的她製作了連續劇【素心蘭】,正式走入戲劇生涯中的第二春。然而,半小時的台語連續劇難獲青睞,卻是令她傷心的事實。 從舊政府時,台語連續劇就一直受到打壓,製作成本與時段皆很難爭取到,高幸枝呼籲,為了珍視本土意識,台灣人應該多看台語連續劇,也多給台語劇一些鼓勵與指教。
 

  ◆爸爸拿煙給她抽
 
  十八歲,女人最是青春洋溢的年華,高幸枝以這樣的姿態走入演藝圈。當年,中影招考演員,好幾百位人揮汗灑淚、使勁表演,只求擠入十三名的錄取窄門,卻都被十八歲的高幸枝戳破明星夢。那年,她國立藝專二年級。
 
  藝專的科班底子,加上演員訓練班的實際操演,高幸枝點滴淬礪演技。家裡的支持,則是放心努力的最大助力。
 
  高幸枝的父母皆是日本留學生,思想開通,讓女兒盡情遨遊演藝世界中。有次舞台表演,高幸枝為揣摩交際花的角色,在家裡客廳拿原子筆練習吞雲吐霧,爸爸見狀後非但沒責備還上前指導,「你這樣子拿原子筆練習,到舞台上拿到真煙,不就嗆到不能演嗎?來,抽一根吧。」
 
  戲落幕後,爸爸提醒「該戒煙了」,煙癮卻已養成。重溫著父親的呵護與溺愛,高幸枝孩子氣地呵呵說著,「都就是我爸爸!我現在會抽煙,都是他的關係。」
 
  ◆【蚵女】令她難忘
 
  高幸枝第一部主演的戲碼是台語片【恩重如山】,飾演因病去世、感化學子的老師。第一部戲雖令人懷念,但回首演戲生涯,最讓她念念不忘的作品為【蚵女】。
 
  【蚵女】是台灣第一部彩色電影,鋪述港邊婦女採蚵的故事,高幸枝以反派角色擔任第二女主角。整部戲在鹿港海邊取景,為求連戲,戲組總在四、五點就起床拍攝。回憶過往,一群人任清晨海風不停吹著溼透的身子骨,高幸枝怎麼也忘不了這戲的辛苦。
 
  拍【蚵女】,要吹風,也流血。由於海底滿是碎貝殼,演員光腳拍戲,幾集下來腳底全是傷;一場拍攝打架的戲,演員幾番衝撞、拉扯之下,手臂、手肘全被海砂磨破皮。沁血傷口還老在刺鹹的海水中浸泡,鹽水醃漬傷口,也保存了帶痛楚感的回憶。
 
  幸好,辛苦終有代價。那年【蚵女】與【梁祝】一同參加亞太影展,樸拙的村婦扳倒紅極一時的梁兄、英台,獲得「最佳電影」殊榮。一開始演戲就得到的亮眼成績,鼓勵高幸枝投入更多的電影拍攝,直到大銀幕漸漸落幕,她才轉入黑色電視箱。
 
  ◆偶像劇觀念錯誤
 
  高幸枝在一九六○、七○年代陸續接演諸多連續劇,由辛奇擔任製作人,播出兩百二十二集的【西螺七劍】,還創下當時台語連續劇最高播出集數的紀錄。其他知名的作品包括【鳳山虎】、【當時明月在】、【藍與黑】、【爸爸原諒我】等。
 
  走過從前,高幸枝看待今日雨後春筍般的偶像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她曾聽聞,一位中生代演員得知有部偶像劇將開拍,主動打電話詢問,「如果有媽媽的角色可以找我,我很想演。」然對方卻以「你不是新人,不能拍偶像劇」回絕。
 
  「他們對偶像劇的定義居然就是俊男美女、就是新人,不用演技。這是錯誤的觀念!演戲需要演員。」高幸枝認為,並非硬把新人拍得唯美,充滿王子、公主童話就是偶像劇,她所觀察到的偶像劇是另有一番氣氛營造、鏡頭運用手法的戲劇。「沒有演技的俊男美女只能創造畫面,戲劇終需感人才好看。」
 
  ◆製作【素心蘭】
 
  演了四十多年的戲,高幸枝慢慢從演員角色抽離,頂上製作人的頭銜。
 
  在高幸枝眼中,台灣早年的戲很好看、有深度,現在卻是負面題材多,幾乎胡鬧。譬如,有些戲一享有收視率,就開始「拖棚」、延戲,再有深度的戲,也往往亂了套;還有戲劇演出女兒罵媽媽是「站壁」的段子,高幸枝一提到這樣的台詞就難掩憤怒,「這什麼戲!子女怎麼可以這樣罵長輩?根本在教壞小孩子。」
 
  「為什麼一對男女朋友分手,就一定要大吵大鬧、甩耳光?為什麼就不能心平氣和,好好祝福對方?」問題的答案,演了四十年戲的高幸枝也想不透,只好費猜疑,「或許是一些製作人覺得台灣觀眾長久以來『吃重鹹』,才一直灑狗血吧!」
 
  科班出身的背景,讓高幸枝深知電視是社會教育的工具,但台灣某些戲劇著實已讓她感到「很變態」。因此,高幸枝希望在有生之年,拍幾部好戲,目前台視午間十二點上演的台語連續劇【素心蘭】,就是她第一部掛名當製作人的戲。
 
  高幸枝的戲,有自己的想法,充滿生活觀察。例如【素心蘭】主要在探討婆媳問題,現今女性很自由、獨立,但若嫁到封建家庭,一定會發生很多問題,高幸枝因而推出【素心蘭】,刺激女人思考女兒、媳婦、婆婆不同角色間的轉換,該如何站在另一個女人的角度想事情。
 
  「我不喜歡胡鬧戲,我喜歡人性化的戲劇。」帶觀眾一同思考生活問題,是高幸枝想傳達的戲劇理念。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