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土木古蹟巡禮(四)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最大成就
陳乃菁
2002/02/20 第307期
「還記得唸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學校突然宣佈說,要將圖書館裡所有用日文寫的書全部丟掉燒毀......,我的母親是小學裡的老師,她叫我偷偷的在下午的時候,到圖書館裡,拿走自己想要看的......。」

老台電林炳炎

林炳炎在台灣電力公司營建處工作,已經將近三十年了,近十年來,林炳炎不斷利用工作之餘,四處尋找台灣電力公司的歷史資料﹔他不但翻遍了台灣與日本各大圖書館的藏書、拜訪台電的老社友,更翻山越嶺進入台灣大大小小的發電所,蒐集各個發電所的史料,集結成書。

然而,要探訪關於日治時期台電的資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大量銷毀了日治時期的建設與文字資料,另一方面,由於電力系統被視為是高度的國家機密,大部分的資料不允許外流,林炳炎曾試圖向日本國會調閱台電日治時期的會議資料,到現在仍遭到拒絕。林炳炎說,自己對於台電史料有興趣,是因為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發現位於霧社的霧社大壩底部的建築材料中,竟存有火山灰的成分,是日治時期所用的建築材料,才開始了他蒐集台電史料的第一步。「找著找著,就入迷了,平常我就在台北的台電總公司上班,一到假日,我就到處找台灣電力的史料,當作是休閒。」

「要了解台灣的工業化,就要了解台灣電力的歷史,要了解台灣電力公司的歷史,就必須上溯到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最大的成就,就是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的竣工。」最近,由台灣電力公司所管理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與霧社大壩,雙雙獲選為「十大土木史蹟」,而這兩項工程,便是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主持下完成。為了更深入了解水力工程的歷史,隨著林炳炎的腳步,我們憑著一張一九三○年所繪製的舊地圖,沿著過去工程人員的建設痕跡,開始了一趟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的巡禮。同行的,還有兩位遠從日本東京大學到台灣做論文研究的博士班學生︱西英昭、湊照宏﹔湊照宏是為了研究台灣公營事業而來。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月潭

「日月潭不只是個風景區而已,這裡有很多更值得看的東西,很多台灣的經驗見證與文化可以在這裡看見,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像是被丟棄在一邊一樣......。」九二一地震早已屆滿兩年,日月潭附近的交通與建設都復甦得差不多了,週日早上,日月潭卻依然安靜,遊客稀稀落落地漫步或遊戲於潭邊,並沒有想像中一般熱門風景區的熱鬧景象。

「就像這個日治時期的農業實驗改良場,大多數的遊客根本不會注意這個地方。」走入日月潭邊一處偏僻的小徑,兩邊竟是種滿茶樹的山坡地,人工培養出的松木環繞其間,雖然缺乏細心的整理,仍可依稀看出日式庭園般的精緻佈置,爬到山坡的上方,茶園的美麗景象與日月潭風光更是一覽無遺。然而,要不是林炳炎的提醒,根本很難從路旁雜草叢生處,發現數棟廢置多年的日式木製矮房。

「現在政府忙於開放中國觀光,但我覺得日月潭這個地方,只要多做了解與整理,更可以吸引的,是日本人觀光客和老一輩的台灣人。」林炳炎信心滿滿地表示。

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的完成,等於完成了台灣電力事業的心臟,由這個心臟供給血液(電力)到全台各地,更進一步影響台灣工業的發展。這裡,蘊藏著台灣日治時期的豐富歷史,卻被逐漸遺忘淹沒於現代化的風景設施與旅館邊。

要了解日月潭,首先,必須先了解日月潭水力發電的開拓歷史:

日治末期的電源開發,表現以使用本土自有能源為主,未有興建火力的建議,一方面水利便宜,一方面必須考慮封鎖政策時外來能源無法運進台灣的困難。一九一一年,由於民間的用電需求遠遠超過蓋發電所的速度,原本堅持電氣官營主義的總督府態度終於軟化,允許部分地區擁有私營電氣會社,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各地便冒出十多家民營發電所。然而,對於求電若渴的台灣人民來說,這樣的開放依然供不應求。為了有效地開拓出大量電源,利用濁水溪水導入日月潭來發十萬KW電力的想法於是被提出。

民間用電的需求不容再拖緩,總督府只好下定決心拋棄電氣官營主義,改採半官半民營,而創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會社創立的目的以興建日月潭水力電氣開始,逐漸發展業務,經營台灣水力電氣供給事業,提供台灣低廉豐富的電力,促進產業發展,進而朝南洋行銷路線開發。

會社創立後,日月潭水力發電的工事也開始著手進行,而工事所用的動力,主要是利用北山坑發電所的電力。為了方便運送物資與材料,讓工程的進行更有效率,鐵路的舖設工作相當必要,一九二○年,台電在水社與司馬按、魚池與加冬坑、加冬坑與東埔間舖設材料輸送用電器鐵道,鐵道軌距二尺,五十哩,也開始了外車埕水社間及東埔武界間索道的建設(索道又稱流籠),通過重重山巒貫穿日月潭。使用價格較高的電車搬運物資、人員,據住在埔里地區的台電員工的說法,是因為當地地形崎嶇多山,大部分的鐵道必須穿過山洞隧道,在這樣密閉的空間裡,若使用會造成大量廢氣的火車,容易造成工作人員呼吸困難甚至嗆傷,因此才會決定使用不會產生廢氣的電車,也讓台灣有了最早的電車系統。

「包括台灣與日本人的建設工程人員在這一塊原始地帶上工作,獻身亞洲最大的水力電氣工程,受瘴癘之氣的危害。」索道只能用來運送材料,不能載人,工程人員必須靠著雙腿在山區行走,開闢道路。日月潭畔的農業改良場附近,有數座未遭破壞的石碑,其中一座紀念的是當年在工程中遇難的台灣人,刻上姓名與出生地,另外一定座,紀念的是一位日本的工程師,據說,當年許多喪生的日本工程師,在生前都會選擇死時一定要葬在日月潭畔,選擇留守於台灣,而不願回葬土生土長的日本。

在高度的工作效率下,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進行順利,直到一九二一年底,受到大戰後經濟恐慌的影響,發生了工程資金籌措困難的狀況,總督府只好下令延緩工事。數年後,水力電器工事的權威者美國Stone and Webster會社同意派技術員對日月潭工事進行總體調查,一九二八年派遣建設部副部長Patten等人來到台灣對發電計劃作全盤技術檢討,提出提高取水口水位、原設計用混凝土建造的日月潭堰堤改用土堰堤等建議,決定水力工程在技術上可行。而到現在,土堰依然完整地存在日月潭畔,持續其阻水的功用,「這些土堰,在歷經九二一大地震時,絲毫沒有損壞,而鋪在上面的水泥柏油路面都裂開了......,地震過後,很多人看到那個大裂縫,以為是土堰不夠堅固,但是你們看,路面水泥補起後,土堰根本一點事都沒有,因為當時的工程已計算到其耐震度了。」林炳炎指出。

一九二九年日本議會通過日月潭工程再興案,松木幹一郎隨後就任會社社長。

林炳炎指出,松木幹一郎是台電歷史上不可不提的一號人物,除了完成日月潭第一、二發電所外,並著手北部火力發電所、霧社水力發電計劃與台灣水力調查,提出十年開發水力三十萬瓩計劃,推動日本鋁業會社與台灣電化會社的成立。

松木去世時,台灣電力公司在水社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進水口處豎立銅像,老台電人劉坤士就曾經參與銅像的工事,然而,銅像已在戰爭期間被取下送到軍方去熔成槍彈,現在只剩下銅像下的石碑,在幾株櫻花的陪伴下,靜靜地守候在日月潭的進水口處,如果不是熟知台電歷史的老台電人,幾乎不會有人知道這裡有這麼一座紀念碑,紀念的是對推動戰前台灣工業深具影響的一位日本人。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十五年,完成了武界壩、門牌潭發電所等電力工程,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於是竣工,七月,會社舉行通水奉告式與工事殉職者四十九人的慰靈祭,通水奉告式就在日月潭中玉島上的玉島神社舉行。

在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工程中的門牌潭發電所完成時,曾經有人批評其發電容量過大,擔心會造成電力上的浪費。然而,在一九三四年門牌潭完工後,因為民間用電需求的激增,一九三五年年底立刻又進行了水裡坑發電所、萬大水力發電所等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工事。「電氣就像鴉片一樣,很容易上癮。」林炳炎形容。

武界

前往武界的路途,相當顛簸,坑坑疤疤的陡峭道路多數裸露出泥土地面,雨水過後,泥濘不堪,普通車輛容易打滑難以行走,即使駕駛四輪傳動的車輛,駕駛者也必須相當熟悉當地地形,否則雨後山嵐衝湧,路面霧氣瀰漫,根本看不清前方幾公尺外的事物。但,當陽光射入山區,煙霧逐漸散去後,原始的山林呈現出無可言喻的美,遠遠地,透過層層山巒,日月潭水若隱若現。

「一九九三年秋天,老台電人劉坤士帶我去看武界壩,我才真正了解桃花源的境界。」劉坤士是過去在武界壩工作的台電人,是林炳炎初識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的導師,幾年前已逝。

「要到武界,離妻又離子......,以前就有這樣的話流傳著,可見當時工程人員做工程時的辛苦路程,許多台電員工也必須長期在如此原始的深山裡工作。」林炳炎說,當初住在埔里地區的劉坤士要到武界壩工作,必須扛著扁擔,一邊放置小兒子,一邊放置工具,早上六點從埔里出發,穿過原始的山川河谷後,晚上六點才會到達武界,然後就是好幾個月,才能下山回家一趟。現在,到武界已是方便許多。

武界壩是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的工程,武界水庫主要是用來貯存濁水溪上游栗粞溪的水。武界壩位於地震帶上,據當地台電員工表示,九二一地震時,自己睡覺用的床上下跳動了約二十多公分,村內的學校建築物幾乎全毀,但老舊的武界壩卻絲毫未損,可見當年日治時期工程之精細堅實。

萬大水力發電所

「這裡的櫻花林,應該是全台灣最美的了......。」清晨,進入位於濁水溪上游的萬大發電所,在入口的兩邊,種滿了一排排櫻花樹。才剛剛二月初,紫紅色的櫻花卻已盛開,密密麻麻地包裹著櫻花樹叢,襯著周圍鬱綠的山色,顯得相當鮮豔美麗。「以前的電廠廠長林寬培,他很喜歡櫻花樹,因此自己栽植培養各種櫻花,有台灣本土的,也有來自日本的櫻花......,在台灣的櫻花壽命大約十五年,林廠長退休後,還是會每隔一段時間再來栽種一些。」

萬大發電所是萬大發電所與霧社發電所的總稱,其電力水源有兩處,分別來自霧社壩與奧萬大攔水壩,匯集於發電所後再流入濁水溪中,在發電所出水處,便寫有「創獻光力、涇渭同功」四字。因為位處偏僻山區,未受文明破壞,因此發電所內日治時代的建築物都還保存得相當完整,只是電廠不開放外人參觀。「在這個發電所內,還可以看見一些日治時期的制度,像打掃的工人都必須像傭人一樣,進入電廠清理都還必須脫鞋,可見階級還很明顯。」林炳炎說。

晚上,我們一行人住在水力發電所的日式木建員工宿舍中,宿舍裡是用檜木建成,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卻不見白蟻侵蝕或毀損,房間內全部鋪上榻榻米,隔間佈置相當簡單,主臥室壁中設有神龕用的空間,窗戶玻璃為手工所製,宿舍週遭種滿櫻花與松木。「在這裡住上一晚,就像在日本鄉下的老房子裡住一樣,有懷念的感覺。」西英昭說。

在宿舍附近,還可以看見一座廢棄的水泥游泳池,是日本戰敗後美軍進駐時所建,與日式建築並存於發電所中。

霧社大壩

萬大水力發電所源頭之一的霧社大壩,就是這次獲選為「十大土木史蹟」的工程,為日月潭發電系統的一環,位於濁水溪上游支流霧社溪,呈圓弧形。

「霧社裡有兩次霧社事件,一次是指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的流血爭戰,另外一次,指的就是這個霧社的建築過程。」對於林炳炎來說,霧社大壩是他踏入探訪台電歷史的開端。「我就是發現這個壩底部約百分之七的體積,竟然是用火山灰所築成,以上才是用混凝土所建,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林炳炎口中的第二次霧社事件,指的是霧社大壩建築期間,美國工程師與日本工程師之間的思想爭戰。「日本工程師堅持使用直線壩,美國工程師卻認為圓弧形造型較美,日本戰敗後,霧社壩才決定使用美國建法。因此同一個壩,可以在底部看見當年建築成直線壩的痕跡,但整體上卻是弧形壩。」林炳炎說,最後採取美國的建築法築成的霧社壩,卻發現弧形壩邊緣阻水的力量不夠強,必須再使用大量建材補足弱點,造成了浪費。「要是採用直線壩,雖然沒這麼漂亮,但一定不會浪費那麼多經費,也會比較堅固。」林炳炎感嘆地表示。

台電不像現在的台鐵或台糖一樣,有大群的研究者或鐵道愛好者,但卻深深影響著台灣工業化的腳步,涉及的產業也相當廣,包括鐵道、鋁業、木材工業都與其相關......,現為重建區觀光重點的集集火車線,過去初建時,也都是台電的產業,用來運送建造水力發電工程的材料之用。許多關於台電的歷史有待開發,從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中,我們可以看見台灣經驗裡,被日漸埋沒卻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