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294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蜂大咖啡 坐擁西門町的古早記憶
陳乃菁
第294期
2001/11/15
從一個養場開始 有這麼塊招牌,在繁華擁擠的成都路上,監立了近半個世紀。
 

  西門町的假日,電影院才剛剛散場,人們擠竄得像是一窩受驚的蜂群,尋找著各種可能的狹小出路......,數名打扮成漫畫美少女、全身晶光閃閃的男孩從日系飾品店走出,卻引不起太大的側目騷動,經過的人大多只是抬頭瞥看幾眼,隨即又專注於搜索下一個消費的目的。對於西門町來說,新奇流行的玩意,過個幾天,就逐漸變得稀疏平常。
 
  時間在這裡,似乎被消耗得特別迅速。過去被視為極具特色、作風前衛的店家,很容易因為趕不上潮流、因為失去經濟價值,而遭到更新淘汰,最後只能勉強留存在某些人的記憶中。
 
  然而,還是有這麼塊招牌,在繁華擁擠的成都路上,豎立了近半個世紀。
 
  濃濃咖啡香
 
  「蜂大咖啡」,一家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的店﹔毫不起眼的門口擺設著裝有糕餅的瓶瓶罐罐,印有異國文字的布袋散落各處,數不清的金屬器皿堆疊在老舊的玻璃櫥櫃中......,進出的客人,許多是上了年紀的男男女女,只要有三、四個人稍稍在入口處駐足,店門口馬上就被擠得壅塞不堪,毫無容身之處。要不是它醒目的廣告看板,要不是有陣陣濃厚的咖啡香味從店裡飄散出來,很容易,就會把它當作為一家老式雜貨店,不經意忽略於匆忙的行進間。
 
  然而,很多懂得咖啡、甚至自己也開咖啡店的人,都會知道這一家「蜂大咖啡」的存在,不只是因為它的悠久歷史,更因為在這裡,可以喝到以虹吸式酒精燈煮的傳統咖啡,可以買到市面上買不到的新鮮咖啡原料,更可以找到一位,大半輩子都在咖啡世界裡打轉的老闆︱曹志光。
 
  「為什麼店名要叫做「蜂大」,其實就是從以前「蜜蜂大王」這個店名來的。一九五六年之前,曹志光從事的是養蜂事業,賣售蜂蜜、蜂王漿等產品,初時店家開設在昆明街,後才搬進成都路一棟四層公寓裡,一窩窩的蜂巢就養在住家的陽臺上。
 
  「養蜂實在太辛苦了,有時待在家裡,到三更半夜還要整理蜂巢。屋裡到處都是蜜蜂,不小心一天就要被叮上七、八次......。」曹志光家中的養蜂事業經營得相當龐大,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分設公司工廠,曹志光經常得幫忙將蜂巢搬運到船隻上,送往各地,許多次在路途中蜂巢遭到驚動,千萬隻蜜蜂就會飛湧而出,把曹志光叮得死去活來,又得住院好幾個月。「我跟同學說,我爸爸的蜜蜂都養在陽臺上,他們不相信跑來看,覺得很不可思議,然後也被叮得跑回家大哭,從此不敢再來了。」「我養條小狗,一不注意跑去逗玩蜂巢,也被叮得全身浮腫,兩個手掌大的狗腫得像張桌子一樣,過幾天就死掉了,可憐得要命......,我心裡就想,長大後絕對不要養蜂。」曹志光的小兒子曹世華笑著回憶道,過去那段看著父親養蜂的歲月,對他而言,是永遠無法泯滅的童年記憶。現在,曹世華是曹志光唯一留在台灣幫忙經營咖啡店生意的兒子。
 
  從「蜂大咖啡店」旁邊的一條窄巷裡鑽入,面對著店家的外牆仔細蒐看,還可以看見一排「蜜蜂大王」的字樣,字跡斑駁不堪,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
 
  養蜂的挫折與辛苦,就是曹志光下定決心經營咖啡事業的主要原因。因為養蜂事業擴及國際,曹志光年輕時就常有出國的機會,當時咖啡對於台灣人來說,還相當貴重,因此只要曹志光要到國外去,許多親戚朋友就會託他買當地的咖啡回來,而原本就喜愛喝咖啡的曹志光,也都相當樂意到處搜尋各式品種的咖啡原豆,買進煮泡咖啡的器材,「後來需求量越來越多,我就想,既然我有進口管道,乾脆不養蜜蜂了,來經營咖啡店好啦......,咖啡又香,又不會叮人,幹嘛不做。」
 
  從養蜂場開始
 
  決定將養蜂場轉型成咖啡店後,曹志光便親自挑選店中的桌椅食具,將公寓的第四層設為倉庫,另外三層裝潢為咖啡座。一切器具都買齊後,曹志光從日本請來師傅,教授他煮泡咖啡的技巧,「開始時,我一邊煮咖啡,一邊就問師傅我做得是否正確,那個師傅馬上就罵:『你看我煮咖啡時,還會跟別人講話嗎?』......,後來到日本的咖啡店中觀摩,當時外面正下著雪,我卻看見咖啡師傅的額頭,不斷冒出熱汗。」曹志光說,從那時開始,他就明白要煮上一杯好喝的咖啡,除了原料新鮮,最重要的,就是專心和堅持。
 
  「這家店五十年了,沒有一天不開門的,只要是我在經營,一定是早上七點五十分準時開,絕對不會遲到。」咖啡店的兩邊牆上,有著一排金屬浮雕,上面刻的是咖啡的種植及烘焙過程,是曹志光為了想讓客人更了解咖啡而決定製作的。「我爸不知道從哪邊拿到一本介紹咖啡種植的書,然後憑著對衣索比亞的印象,和雕刻師傅討論做成的,前後修改十多次......。」曹世華說,當時那個雕刻師傅沒喝過咖啡,更沒看過咖啡樹,所以刻出來的東西,是藉由曹志光的解釋想像而來。現在,早就找不到當年那位雕刻師傅了﹔有人建議曹志光把浮雕磨掉重新再刻,曹志光以找不到原師傅為由,並沒答應。
 
  「蜂大咖啡」逐漸在曹志光的經營下打出名聲。沒有花錢做任何廣告,僅僅靠著客人口耳相傳,咖啡店開幕後沒多久,生意就相當興隆,特別是電影院一散場,剛看完電影的年輕男女不斷湧入,曹志光在廁所旁勉強塞了一張桌椅,客人還是願意搶著要坐。「那時候大部分的咖啡店並不重視咖啡品質,咖啡都是用咖啡精泡的,有的客人第一次喝到我這邊的咖啡,還直問說是不是假的,因為跟別家都不一樣......,喝了幾次後,他們天天都來。」而遇到想要開設咖啡店、學煮咖啡的人,曹志光也就免費講解教授,因此交到不少感情深厚的朋友。
 
  過去到蜂大咖啡店消費的年輕人,外地的僑生佔了大多數,曹志光的咖啡店對他們而言,就像另一個家一樣,甚至還將家裡寄來的錢寄放在曹志光的店中,需要時再來拿,見到有的僑生錢用光了,沒辦法吃飯,曹志光就拿錢借他。「我的客人,我都當是我的朋友一樣。我現在出國,常常還會遇到從前的那些客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了,但對於咖啡店,印象都還很深刻。」
 
  而店裡用來裝盛傳統咖啡的杯盤、桌椅、糖罐,都一定和咖啡店有著相同的年紀。「我爸爸每次買東西,都一定要問它耐不耐用﹔咖啡杯,是商人一個個摔在地上試給他看,摔不破的他才買下來,連糖罐他也堅持要用不鏽鋼的,不肯改用糖包。」幾個月前,有一對在美國居住多年的夫婦,帶著自己的小孩到咖啡店中,興奮地指著其中一副桌椅,說是高中偷偷談戀愛時坐的﹔上個禮拜,一個要拍結婚照的新娘一看到咖啡店裡的椅子,相當興奮,覺得就是自己要找的老舊樣式,當場丟了兩千塊租金,幾天後才歸還原地......。
 
  老店裡的東西,越老的,故事就越多,就算只是一個看來十分簡單不起眼的咖啡杯子。 
 
  老客人每天光顧
 
  蜂大咖啡店裡的服務生,大多技術已純熟得足以自己開一家不錯的店,仍然選擇留在蜂大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蜂大有個做核桃餅的女師傅,是曹志光從香港請來的,她做的核桃餅,已難在其他地方找到,別人用相同的配料與烤製方式,所做出來核桃餅,也沒她親手做的好吃﹔麵糰在那師傅的手掌上一捏,就知道會有多少公克,而快要六十歲的她,據說是為了工作,一直沒有婚嫁。曹志光曾試著派學徒跟她學做餅,學徒半途就因過於辛苦而宣告放棄,從此再也沒見過她收過學生傳授做餅的秘訣。
 
  「從前一些在國防部當官的,中午休息時間就跑到店裡來。一進來就往二、三樓走,鞋子一脫就翹起腳睡覺......,現在有的都八、九十歲了,每天還是像來上班上課一樣,從很遠的地方坐公車來,在固定的時間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別的位子他也不習慣。」現在的「蜂大咖啡店」裡,只剩下一樓有咖啡座了,總是聚集著一群年老的客人,每天同一時間坐在相同的位子上,成為店裡的一項特色。
 
  有一陣子,學音樂出身、目前也在市立交響樂團演奏法國號的曹世華,想要嘗試著請人在店中演奏音樂,「後來就放棄了......,這裡很多人都是數十年的朋友,一見到面,就大聲聊起天來,收音機開得越大聲,他們就講得更大聲,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沒有任何顧忌。」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