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九○公尺的廟 二結王公真神妙
畢 瑩
2008/11/26 第662期
二結庄民為了保存王公舊廟,於是做出了台灣是史無前例的「移廟九十公尺、再轉向一百八十度」的創舉;而這正是二結人對傳統的尊重,也開啟傳統寺廟建築保存的新頁。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來台,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允許王公廟裡原本刻在柱子或是裝飾畫上的『昭和』字樣,所以命令要全部『銷毀』;不過仍有一塊花罩逃過一劫,因為這塊花罩被鑲在玻璃裡面,沒有被檢查到,所以留存了下來,其他的則全部被迫塗掉。一個只是記錄時間的年號,卻成了政權轉移下的犧牲品,這是我們很難想像得到的……」,「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理事長林奠鴻感慨地說。


忠義  抗元三王結拜


王公廟位於蘭陽溪下游南岸的二結,奉祀古公三王,從王公廟肇建的茅屋、土埆時期、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間匯集當時噶瑪蘭第二代匠師,依傳統古制構築、廟宇堂皇堪稱美侖美奐的改建時期、一九六九年的增建時期至一九八六年開始的擴建時期,約經歷兩百多年。


古公三王的主角是三位義結金蘭的兄弟,分別是:精通醫藥的大哥柳信,善於堪輿的二哥葉誠和長於道術的三弟英勇。


故事的典故發生年代據說是在南宋末年,當時元兵南下進逼,宋朝江山岌岌可危,柳信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因不忍國土被外族侵占,於是變賣家產號召義士組成義軍,協助宋軍抗元。抗元期間,柳信與義軍中的另外兩位兄弟葉誠、英勇義結金蘭,三人共同領軍。後來南宋兵敗,柳、葉、英所帶領的義軍則撤退到漳州漳浦的湖西坑,初到漳浦的時候,當地居民對外來的他們頗為排斥,但三人並不因此而與鄉民對立或相應不理,反而常常發揮自己的專長為鄉民治病、分金點穴、消災解厄,因此漸漸得到鄉民的認同和敬重,還建立了深厚感情。最後因元兵追到他們的避居地,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殉國;鄉民感念他們三人的忠義英烈,於是集資建廟奉祀,尊稱「古公三王」。


清乾隆五十一年,漳州漳浦鄉民廖地決定到台灣發展,並求得三王公本尊同意捧奉赴台;當他走到濁水溪(即今蘭陽溪)南畔時,因為疲累於是坐在一棵大榕樹下歇息,但當他休息過後想起身再趕路時,手上捧著的老三王公神像卻靜止不動,經擲筊請示,獲知老三王公想在這裡駐錫。


神威  拓墾民眾感念


老三王公選擇駐錫的地方,剛好是地位居蘭陽平原的中心,因土壤肥沃吸引眾多移民拓墾,拓墾的民眾為了防土番出草和互相照應,漸漸聚成二結庄。蘭陽地區開闢之初,蠻煙瘴癘瀰漫,老三王公憑著精湛的道術,為墾荒民眾降妖伏魔,二結庄民感念祂的神威而奉為守護神,建草廟奉祀,這也是二結王公廟的濫觴。嘉慶年間,廖地返回福建祖廟,恭迎大王公、二王公神尊回二結奉祀,自此以後,古公三王坐鎮二結,神通廣大,威鎮蘭陽。


居民大多來自漳州的宜蘭,王公廟一直是縣民的重要民間信仰之一,而王公廟不僅是二結人的庄廟,由於神威顯赫、聲名遠播,信眾更遍及蘭陽地區,爭相前來祈福解厄,甚至請王公出巡消災鎮煞,由此更彰顯出王公廟在宜蘭信仰的重要。


宜蘭地區也流傳著這幾句與王公有關的俗諺,例如稱讚一個人本事高、能力強,就說他「好像是二結王公」;又如「老三王公請得到,就免吃藥」,意思是只要請得到三王公來治病,病人就會很快復原;再者如「請二結王公︱尾步啊」,則表示情況危急得靠王公出面相助,才能有轉圜餘地;此外還有「驚王公生、無驚過年」的話,這是因為信眾為了答謝王公的庇佑,大多會選在王公生日大拜拜時來還願,因為還願的人多加上都以奢華鋪張的方式進行以及大肆慶祝王公的誕辰,所以熱鬧的程度更甚於農曆過年的緣故。


移廟  二結庄總動員


位於太平洋畔,被雪山與中央山脈隔離成區的蘭陽平原,因地形關係常遭颱風肆虐,在多次的風災襲擊下,使得原本簡陋的王公廟的廟體有多處破損,因而曾在一九六九年展開建築體的全面修護。這次的修護除了重做屋頂的泥水瓦作、更新剪黏人物、正殿內部重新彩繪外,同時也在正殿龍虎邊增建「過水門」與「護室」,並興建金亭。而這個整修過的王公廟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舊廟」樣貌,目前登錄為古蹟建築。


兩百多年來,在王公神威的護佑下,廟一直是二結庄頭的信仰、文化與生活中心,也是村民討論庄頭大事、談天說地以及小朋友們嘻鬧完耍的所在,所以也承載著社區居民成長的共同記憶。但這樣一座與台灣其他大多數傳統信仰寺廟沒什麼兩樣的宮廟,卻有著與別地方很不一樣思考模式的一群人,尤其是他們對舊廟改建與保存的決定,不但超乎常人的另類,甚至還引起震撼和討論。


「一九八六年的時候,我們發現香火鼎盛的王公廟,?逢民眾、香客聚集的假日,就顯得空間侷促擁擠,加上年久失修,屋頂長年漏水,讓廟方有了拆廟、重建的念頭。於是廟裡的重要幹部、委員組織了『廟型觀摩團』,開始到全台的廟宇去參訪『取樣』,而當廟型觀摩團去到台南白河開山宮的時候,這些委員們真是喜出望外,因為大家都覺得開山宮的廟型最適合做為未來新王公廟的模型藍圖。」「但是廟裡管委派卻認為王公廟不應該改建,因為傳統寺廟有她的歷史意義和居民的共同記憶,而且就算要重建,也不應該一味的去仿造,而是要反應出這個世代的文化層面!」林奠鴻說,因為有這樣的衝擊,王公廟的改建一時間成了二結庄的公共議題,而且是意見紛陳。但在一連串的討論和溝通之後,二結人作出了出乎意料的選擇︱決定將舊廟平移保存,並在原廟址上重建一座有特色的新廟。有願就有力,大二結的民眾於是在一九九七年拉開了「千人移廟」的序曲,在眾人同心同願、同力同步的合作下,耗時約四個月,終於將王公廟平移了九十公尺、再轉向一百八十度。」


社造  寫下創舉紀錄


「千人移廟」在台灣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移廟,代表二結人對傳統的尊重,也開啟傳統寺廟建築保存的新頁。而這個移廟創舉的背後,卻是一股社區改造的力量在推動著。原來當二結人正在為王公廟究竟是拆除改建或是保存下來僵持不下的時候,負責廟裡大事的執事們在朋友的引介下,認識了負責規畫冬山河整建和親水公園興建的日本象集團,於是王公廟和二結社區的命運有了不一樣的際遇與轉變。


象集團首次參與了宗教建築的個案,也啟動了大二結社區地景規劃的革命。由於象集團的廣納、尊重村民意見,和將民間信仰宮廟改建融入了公園景觀的規劃,不但突破了傳統的格局限制,還將廟體本身、空間與周圍做了緊密的連結;而村民們也因此掀起了參與社區改造規劃的熱潮,從以往「有耳無嘴」的默然接受到「當家作主」提供意見主張、實踐計畫案的雀躍,還反映了在地村民對廟宇的需求與期盼。而這樣的轉變,也讓整個王公廟、大二結社區的命運緊密連結,更啟動了與眾不同的「大二結社區改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