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嚓 紀錄瞬間鳥故事
郭麗娟
2008/11/13 第660期
鳥類攝影難度高,因為必須把握瞬間的變化,才能生動地捕捉各種鳥類的繁殖、覓食、育雛、防禦、護幼、避敵、洗澡、打鬥等生態行為,以瞬間停格的畫面訴說精彩故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即日起邀請國內二十多位鳥類攝影家共同展出七十餘幅精彩攝影作品,生動地捕捉各種鳥類的繁殖、覓食、育雛、防禦、護幼、避敵、洗澡、打鬥等生態行為,以瞬間停格的畫面訴說精彩故事。


人為干擾  雛鳥延後離巢


策展人鳥類生態研究學者顏重威表示:「參展作品不以畫面的唯美為選件標準,而是希望藉著照片讀到背後豐富的自然生態內涵,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每張照片都附有深入的鳥類生態介紹及攝影者的拍攝經驗分享,讓民眾瞭解台灣自然生態的美麗和多樣性。」


鳥類攝影難度高於一般題材,除事先要有充分的設備和對鳥類生活習性的瞭解外,還要能把握瞬間的變化,這次展出中所紀錄的鳥類,包括在空中展開掠奪食物大戰的台灣藍鵲、金門地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在陡峭的土壁上鑿洞為巢等難得一見的畫面。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野外拍攝鳥類在國內逐漸形成一種時尚風氣,據估愛好者約有五、六百人,但過多的人為干擾卻也對鳥類的生活造成影響,例如在台中都會公園築巢的小啄木鳥,十幾天育雛的日子,每天都有二、三十位攝影者前來拍攝,甚至清晨六點就有人在現場守候,導致該離巢的雛鳥,延後了好幾天才敢離巢。


「鳥類育雛期若有太多人為干擾,通常會導致雛鳥提早或延遲離巢,由於目前沒有法律規範,只能道德勸說。」對此,顏重威希望攝影者能使用偽裝帳,不要干擾鳥類的正常生活。


築巢育雛  既奇特又溫馨


道德勸說有時也會出現美滿結局,今年夏天顏重威和一些鳥友經常到台中大度山上一塊廢耕農地上觀察小雲雀和棕扇尾鶯,有一天,農民開來耕耘機要整地,由於適逢棕扇尾鶯的繁殖期,有一對親鳥在草叢裡哺育三隻雛鳥,在鳥友們的商請下,農民特地留下那一撮草叢,直到雛鳥安全離巢後才剷草。


根據顏重威的觀察,雖然棲息環境被改變,卻無損於其養育子女的責任,由於廢耕農地被剷除,食物來源減少,覓食距離拉長,體能的消耗自然增多,為了餵飽三隻雛鳥,親鳥從黎明到黃昏,大約每隔六、七分鐘就要帶回食物,十分辛苦,「機下留鳥」和「棕扇尾鶯餵雛」的畫面,記錄下這段人鳥之間的溫馨情誼。


談到鳥兒築巢育雛,有些野鳥的築巢和育雛方式相當特殊,在台灣是不普遍過境鳥,在離島金門則是普通留鳥的戴勝,選擇在岩石間的隙縫、樹洞、墓穴裡繁育下一代,由於早年金門物資貧乏,墓穴以水泥混合碎石瓦片等簡單做成,經年累月便產生裂隙,戴勝便用來作為繁殖的洞穴,金門人稱之為「蒙崆雞」或「蒙崆鳥」,由於經常進出墓穴,因而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鳥。


每年夏天,羽色鮮艷、造形特殊的栗喉蜂虎都會回到金門繁殖,台灣沒有記錄,牠們成群用嘴在土壁上挖洞,在洞穴裡育雛形成相當特殊的生態景觀,牠們最特殊的行為是會出現「幫手」;繁殖季中若有親鳥死亡,左鄰右舍或親戚就會來幫忙育雛。冠羽畫眉則採家族式生活,實行「合作生殖」,也就是兩隻至三隻母鳥將卵產在同一巢穴裡,然後幾隻親鳥共同餵養。


獵補食物  鳥類祖傳智慧


台灣特有亞種林夜鷹,是台灣低海拔地區的留鳥,白天棲息於溪床卵石及泥沙地面,身上有極佳的保護色,不易觀察,牠們產卵時不築巢,而是將卵產在地面上,通常也不孵卵,僅在附近守著而已,因此幼鳥的死亡率極高。


可別以為野鳥都是母鳥育雛,彩鷸和台灣水雉的母鳥只負責交配下蛋,孵蛋與養育工作全由公鳥負責,進入繁殖季時,公彩鷸一旦被母鳥擄獲,交配及選擇巢位地點全由母鳥主宰,公鳥只能跟隨母鳥行動,公鳥一旦有「脫隊」行為,母鳥甚至不惜追擊趕回。


民以食為天,野鳥的覓食方式也是各異其趣,只見黃斑葦鷺蹲下來身體幾乎與地平行,眼睛注視著水裡的動態,這種姿勢可以不動地佇立五分鐘以上,目的就是等待水中生物游近,然後迅速地將頭刺入水裡捕獲。


站立在溪流中岩石上的小白鷺,眼睛注視著流水下魚蝦的動態,只要水質清澈牠們的視力可透視到水底,對準目標後頭部快速地往水裡衝刺,但並不是每次都能捕獲食物,到口的魚兒一定要將其調整為頭朝喉嚨,才能順利吞嚥。


「這是鳥兒祖先傳下來的智慧,如果讓魚兒的尾部先入喉嚨,魚鰭的刺必會割傷喉嚨。」顏重威表示,小白鷺是一種很好拍攝的鳥類,分布很普遍,各水域都能見得到,體型大,不必趨近就可拍攝,是初學者練習的好對象。


另外,栗喉蜂虎善於在飛行中捕食空中的昆蟲,蝶類和蜻蜓都是它捕食的對象,但要捕捉到「飯來張口」的瞬間畫面相當困難。有著張宛如十字鎬般尖嘴的戴勝,相當適合在土壤裡挖掘食物,當牠用嘴尖啄到昆蟲時,由於嘴尖和喉嚨的距離較遠,不好直接將食物送入喉嚨,便演化出特殊的覓食行為;把獵物丟到空中,然後張開嘴接住後吞食。


大打出手  爭交配護地盤


半路攔截搶奪的行為,在鳥類中屢見不鮮,只見畫面中的台灣藍鵲好不容易才捕獲到一隻蟾蜍,鄰居就要過來搶奪,一場爭奪戰於焉展開,最有趣的是,參觀民眾經常會問解說員:「最後哪一隻吃到蟾蜍?」解說員也巧妙地將球丟回去:「你說呢?」


除了搶奪食物外,爭取交配權和維護領域時,野鳥也會「大打出手」,在野外只要看到兩隻大白鷺都伸直脖子,嘴尖朝天對峙時,明眼人就知道這是「開打前」的姿勢,最好趕緊拿起相機對準牠們,畫面中,兩隻維護領域的大白鷺對峙一分鐘後便同時躍起,從地面一直纏鬥到空中,互不相讓,不知者還以為他們在跳舞呢。顏重威強調:「鳥類的爭鬥不會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通常是勝利者佔地為王,輸者離開他往。」


每年冬天,台灣的天空就會因冬候鳥的來訪顯得熱鬧不已,最知名的當屬國際保育類珍稀鳥種黑面琵鷺,最近三年,台南北門海邊每天黃昏就會聚集數以千計的黑腹燕鷗,數量最多可達兩萬隻,牠們白天四散覓食,夜晚就把海邊的蚵架當作夜棲地,黃昏時分批抵達,然後聚集,成團狀在高空盤旋飛舞,不斷變換飛行隊伍,時散時聚,場面比過境墾丁的灰面鷲壯觀數倍,然後鳥群逐漸往海面下降,在海面上隊伍變成細長,有如一條黑色蛟龍在水面上迂迴蛇行,整個過程歷時二十至四十分鐘,最後在一陣吵雜聲中全部停棲於蚵架上過夜。這樣的盛況每年十一月中旬到隔年三月底都可看到,民眾應把握機會前往台南北門海邊看看這精彩壯闊的自然奇觀。

瞬間的故事 ─台灣鳥類生態與行為攝影展

※時間: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一止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三特展室

(台中市館前路一號)

※電話:(04) 2322-6940分機 790 陳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