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山風吹拂催化 港口茶微鹹入喉
吳德亮
2008/10/30 第658期
帶著海洋滋味的「港口茶」保有落山風吹拂下的強烈風格:金黃色的茶湯帶著翠綠,飲後入喉的溫潤則彷彿高粱酒般強勁、濃烈而醇香,堪稱是台灣最具傳奇性的茶品。

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恆春最近聲勢超夯,除了【海角七號】電影爆紅,使得作為拍攝地點的恆春街頭擠滿了各地前來朝聖的觀光客;而十月中旬灰面鷲大量過境的奇景,也吸引了不少「鳥人」前往。不過也許您還不知道,恆春還有最值得炫耀的「三寶」:洋蔥、瓊麻、港口茶。不讓國民黨長期教育下的中國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專美於前。


韌性  惡劣環境繁衍


「港口茶」堪稱是台灣最具傳奇性的茶品,過去一直以古法炒熟類似綠茶的製作方式,但「熟」的程度卻更接近半發酵的烏龍茶。尤其稍帶「微鹹」的海洋滋味與略苦後甘的口感,更彷彿以市售運動飲料所沖泡的烏龍茶般,不僅見證先民拓墾的艱辛與智慧;更充滿令人回味再三的喉韻與風采。


港口茶到底是何方神聖?無論來源、生長地方、種植方式或製作方法都充滿了傳奇。茶品究竟應歸類為綠茶或烏龍茶?至今且爭議不斷;甚至足以顛覆一般人對台灣傳統茶葉的印象。


話說港口茶本因生長於屏東縣滿州鄉的「港口村」而得名,今日且有「後山種茶、前山賣茶」的有趣現象。由於位處台灣最南端且鄰近海洋,海拔高度尚不及一百公尺,少霧少雨、日照強烈的氣候,以及海風、東北季風甚或「落山風」經年吹拂的特殊環境,孕育出來的「港口茶」,不僅迥異於台灣任何一處茶區的生長條件,百多年來面對惡劣環境仍能繁衍至今的韌性,也令專家深感驚異。


繁衍  採用撒籽播種


港口茶的由來,據說可直溯至十九世紀的清朝光緒年間,由於當時的恆春縣令周有基喜愛品茗,祖籍福建的茶農朱振淮特別自武夷山攜回茶種,種植在港口村後山背東北季風的山坡上而得名。儘管周縣令早已任滿離去,港口茶卻在寶島流傳了下來。今天在港口村以「順興茶園」聞名當地的朱家第五代傳人,朱順興阿伯就表示,朱家種植港口茶的事蹟不僅《恆春縣誌》早有記載,當初周縣令賜給朱家五甲地種植港口茶傳承至今,倒成了今天墾丁國家公園內唯一的私有地了。


另一個說法是:恆春縣令周有基於清朝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返回內地時,自安溪攜回青心烏龍、綠茶、紅心尾、雪梨等四種茶籽,分給境內農民種植於赤牛嶺、老佛山及港口等處。至今僅存港口一處尚有種植,且傳承的港口茶為安溪的「雪梨種」,而非早期所認定的「茶籽來自武夷」說法。甚至還有人說,港口茶是更早在清朝道光年間,由恆春縣令梁燕從武夷山攜來茶種所得。


不過根據史實,今天隸屬屏東縣的恆春古名為「瑯嶠」,至清朝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面對日軍侵台的野心,才命當時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統籌台灣海防事務,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築城設縣,並更名為「恆春」的,因此道光年間引進的說法不能成立。


儘管茶種來源至今尚無定論,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由於恆春半島四季偏熱,夏季尤其高溫,且有漫長的乾季煎熬,因此港口茶從過去至今,始終只能採用「撒籽播種」的有性繁殖方式,成了全台唯一的「實生種」茶樹,與台灣其他茶區採「阡插」或「壓條」的無性繁殖法全然不同。朱順興補充說,祖先原本攜回的是茶苗而非茶籽,但種植後僅有少數幾株存活,因此取倖存的茶樹種籽,改以撒籽播種方式才得以繁衍至今。可說是台灣目前唯一沒有經過改良的原生種茶樹了。


手工  被歸類為綠茶


已年逾七十的朱順興阿伯表示,長久以來傳承的港口茶製作方式,原本是在同一個炒鍋內完成炒菁、揉捻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使得茶葉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似眉,類似綠茶類的眉茶作法。也有專家表示,早期港口茶的製作應源自早期大陸浙江、安徽一帶的眉茶製造方法,因此歸為「綠茶」類並無不妥。


港口茶的作法,由於摘採後的茶菁不經日光萎凋、不發酵,以綠茶類的作法直接炒菁、揉捻後,再以炒鍋低溫炒熟。由於慢火炒茶的過程必須不斷翻動,茶葉毫毛受到不斷碰撞而造成捲曲、茶質乾燥、緊結等現象,才使得茶葉外觀呈白霧狀,有如柿餅表面的白霜般。


朱順興補充說,港口茶過去完全靠手工,用大鍋炒菁,並以相思樹木炭焙火,揉捻也用手作,不僅辛苦且產量極微;但茶葉得以保有灰綠色澤、灰白起霜、滋味甘冽的特色。可惜今天當地茶農大多已改採機械化方式產製,不僅以殺青機炒菁、揉捻機揉捻,更以布球機作熱團揉,因此茶葉外觀呈緊結的半球型,而非過去的條索狀,越來越像烏龍茶。因此今日外界以訛傳訛,認為正宗港口茶應呈長條狀,顯然是嚴重誤解了。


特色  厚實帶有海味


在港口村的另外一頭,茶農熊德忠卻持不同的看法;熊家媳婦余秀珠說,熊家係於二十年前買下三斗純正港口茶原始的雪梨老茶種籽,經繁殖復育至今,可說延續了最道地的港口茶命脈香火,目前每年可採五季。而一九九二年成立共同經營產銷班後,除了仍以手工採茶外,製茶工序均改以機械化作業來取代。她說過去由於採收的茶菁不及萎凋,就直接炒菁,再以長時間的慢火炒熟,確為綠茶的製作方法。不過今日改用機器後,作法則與烏龍茶無異,一樣經過萎凋、炒菁、揉捻、乾燥等工序,只不過最後再以長達八至十二小時的烘焙程序加強香氣罷了,因此她說過去港口茶較為膨鬆,目前則較為緊結。


今日港口茶的種植面積僅約二十公頃,主要採收期在秋、冬、春三季,尤以春茶味道最為甘醇也最耐泡。儘管產量稀少,但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此市售仿冒品眾多,且真假難辨。專家特別提醒說不應以半球型或長條狀來識別,畢竟茶葉的外觀會隨著製造方式的演進而改變。由於港口茶山的山勢不高,既無雲霧籠罩,土質氣候也較為特殊,因此水分少、成分濃。加上長期位處海邊,當然少不了要帶有「海」味,葉片也較一般茶葉來得厚實,帶點白霧如發霉一樣的白色。沖泡時茶葉不能浸漬太久,沖泡時間要快,據說加入冰糖飲用還可治療感冒,信不信由你。


茶湯  翠綠溫潤香醇


朱順興表示,傳統港口茶早期以葫蘆為記,包裝類似古早的「包種茶」作法,以兩張方形白紙,包二兩茶葉,並以朱泥蓋上朱家傳統「金發號」大印,再紮上細草繩包裝,十分古樸。直到他這一代才更名為「順興茶園」,用自己的名字做為商標店名,想是「嚴防仿冒」的不得已措施吧?


今天港口茶的製程雖明顯迥異於古法,但依然保有落山風吹拂下的強烈風格:葉片沖泡濃郁,金黃色的茶湯帶著翠綠,飲後入喉的溫潤則彷彿高粱酒般強勁、濃烈而醇香。具有味甘、潤喉、耐泡、成份濃厚的獨特口感。我們在品飲港口茶之餘,也不要忘了當地茶農「守著海風守著茶」的辛勞,以及努力維繫古法製作的苦心,才能為台灣留下如此珍貴的茶種與茶品資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