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電車來否? 要看路況臉色
李丹妮
2008/04/17 第630期
台灣投入發展輕軌電車,已將近二十個年頭,至今卻沒有一處輕軌計畫能付諸實施,學者表示,不管贊不贊成輕軌,台灣路面交通特性各有不同,定案前務必考量路面交通特性才行。

台北縣規畫多年的淡海輕軌捷運,於日前傳出可能轉改為闢建「公車捷運」(BRT)的消息。原先曾質疑輕軌電車系統,已有逐漸被各國淘汰趨勢的國內交通管理學者,則呼籲各地從事輕軌規畫的相關人員,務必確切了解台灣各地路面交通特性,讓輕軌系統能有效發展。


輕軌經費龐大  公車捷運較優


在運能不足可能無法支撐的情況下,已規畫多年的淡海輕軌捷運改成「公車捷運」,源頭來自交通部是從前年開始規畫闢建的淡海輕軌,由高鐵局負責規畫,高鐵局於去年規畫出「捷運紅樹林站經『登輝大道』至淡海新市鎮的綠山線、捷運淡水站經淡水市區至淡海新市鎮的藍海線......」等兩條路線,呈報行政院擇一闢建。


不過,考量到淡海新市鎮目前人口不到二萬人,採用軌道運輸除了闢建經費龐大外,維修經費也是一大壓力,後來在呈報給行政院的報告中,交通部另外提出以「公車捷運」取代輕軌的方案。


據了解,如果新政府同意交通部所提的替代方案,除了可較輕軌省下約七成的闢建經費外,最快可在今年下半年動工,面對二○一三年通車的目標,應該不難達成。高鐵局評估,淡海輕軌綠山線經費約需七十億元,藍海線約八十多億元,如果協助淡水規畫整體路網,則需一百一十億元;而如果改採「公車捷運」模式闢建,就算是規畫整體路網,僅需花費卅六億元,初期可用接駁車將捷運功能延伸至三芝,未來如有需要,也可再升級為輕軌。


似公車專用道  享有優先路權


不過,在淡水鎮公所辦理的「淡水捷運延伸線」地方說明會中,雖然達成「先綠山、後藍海、再延伸至三芝」,分階段興建的共識,但仍有立委提出質疑,表示捷運淡水線是屬高運量,輕軌的興建成本、速度,都與重運量層級有落差,輕軌再降為BRT,搭「慢速車」,就等同失去追求大眾運輸快捷的原意。


專家表示,目前國內的道路路權分為A、B、C三級:A級為獨立專用路權,通常利用高架或地下化,與一般道路分離,如台北與高雄捷運的地下、高架路段;B級為隔離路段,如台北捷運的平面路段,與C級不同的是,具有優先通行權,通常利用號誌先行通過;C級軌道是沿著道路鋪設,與一般道路混合行駛的共用道路。據了解,未來淡海「公車捷運」,將會是B、C混用。


面對立委質疑,交通部路政司官員表示,「公車捷運」與輕軌捷運,在專有路權上有區隔,未來如果維持輕軌原案,淡海輕軌將有專用路權,在行經交通頻繁的地區,也會採高架化。如果改採「公車捷運」案,則傾向採部分專用路權模式,運作上會比較接近目前嘉義的「公車捷運」,或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但在路權的優先順序上,會比台北市公車專用道略高,例如在號誌的秒差、時相上,給予較大的便利。


輕軌違反潮流  不適用於台灣


為延伸台灣大眾運輸「快捷」的便利,國內各地輕軌捷運的規畫案數量可觀,但國內資深交通管理學者表示,淡海輕軌此次的模式轉彎,衍生出一個值得各界重視的訊息,就是台灣各地各區,輕軌的建案計畫雖多,但是,是否在事前都已針對各地路面特性,考量發展輕軌的適切性。此外,台灣投入發展輕軌電車,已將近二十個年頭,但至今卻沒有一處輕軌計畫能付諸實施,甚至,有些地區已經打造好車廂,卻也只有擱置成為廢鐵的命運。


此外,也有國內交通學者質疑,表示放眼國際,不管是在鄰近的香港,或是世界各國,其輕軌電車系統,都已有逐漸被淘汰的趨勢。


公共運輸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學孔表示,運輸系統是否能永續經營,財務規畫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因為如此,世界銀行在這兩年,積極建議各國以「公車捷運」取代尚未發展的輕軌。張學孔說,捷運闢建一公里,需耗費約卅億元,但「公車捷運」連車廂也不超過二億元,甚至一億元就可搞定,維修經費更僅佔輕軌的五分之一。


國內鐵道專家洪致文也提到,台灣的路面交通狀況,實在太複雜,光是滿街跑的機車,就是各國罕見的景象,所以,發展輕軌並不務實,「公車捷運」較為可行。


考量路面特性  應是基本共識


不過,國內也有另一派學者主張、看好發展輕軌,這些「擁輕軌」的學者表示,輕軌電車在一些都會區外圍的低密度衛星市鎮,其實仍是大有可為,並且也回應反對者的質疑,表示香港以及各國逐漸淘汰的輕軌系統,是屬於傳統輕軌,也就是俗稱的路面電車,現代化的輕軌(LRT),能夠滿足低運量運輸的需求,且多採用A級路權,比起傳統的路面電車來得更安全、快速。


不管贊不贊成輕軌,或對輕軌興建與否有所執著,台灣各地路面交通特性,各有不同,既然輕軌闢建花費的確較BRT高出許多,不論基於公帑的有效利用,或是實際的適用性,規畫輕軌前,要求國內規畫輕軌相關人士,必須考察各地路面交通特性,研究發展輕軌系統的適切性,相信是贊成或不贊成輕軌的學者眼中,唯一且實際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