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知日教育 認識台灣日治歷史
莊金國、李鴻典、陳金萬
2007/06/14 第586期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但這段歷史過去是有些被扭曲,因此加強知日教育的扎根,才能有助於台灣人重新認識日本,找回失落的過去,進而真正了解台灣。

前總統李登輝結束訪日行程,雖然行前強調是趟學術文化之旅,沒有政治目的,但赴靖國神社祭拜、獲頒後藤新平獎等,還是吹皺政壇一池春水,引發政治聯想。李前總統此行雖然引爆日本輿論與媒體界「李登輝熱」,但國內親中媒體與藍營政客卻用負面角度來看待,正反評價兩極。無論如何,李登輝熱已引起台灣興起一股「如何重新認識日治時代台灣歷史」的思潮。


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日治時代的歷史?擁有豐富日本經驗的獨派大老、學者們多半認為,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對台灣人民進行五十年的仇日與反日教育,一味吸收來自中國復辟勢力的統一思想,在大中國民族主義作祟下,台日之間交流嚴重失衡,出現斷層,讓地緣接近的台灣與日本之間,形成文化鴻溝,甚至影響到台灣人真正地了解有關於台灣發展的歷史演變。


因此,未來台灣除了更應該強化向下扎根的知日教育,層面則應涵括文化、生活、經濟、政治、學術、文學、歷史等多元面向,才能有助於台灣人重新認識日本,找回失落的過去,進而真正了解台灣。以下是訪問內容:


◎鄭欽仁(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日本開發台灣  國民黨當踏板


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五十年進行反日教育的後遺症,現在確實還看得到,例如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經常藉由消費日本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來搏版面,這種仇日情緒,某種程度上也是配合中國的仇日操作,中國為什麼要不斷強化仇日,就是為了利益,他們認為,由於有美日安保條約,一旦台灣有事發生時,日本會出兵援助,所以他們就盡其所能的要打壓日本、牽制日本。


過去日本治台的情況,確實有比較高壓的手段,這或許是因為台灣是他們第一個殖民地,較無經驗;不過日本人雖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但也是有計畫地進行開發,要讓台灣現代化、開化,例如台北市的都市計畫、全台的水利建設以及南北鐵路貫通。相較之下,接手日本統治台灣的國民黨,只是把台灣當成踏板,他們的目的是要反攻大陸,所以只有一種征服者的優越感,並沒有真心替台灣付出,想法、做法都跟日治時代不同。


類似哈日風的庶民文化與消費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會流行,但這種文化的交流是沒有根的;台日關係發展,在陳總統剛上任時做得也還好,後來是因為慢慢任用羅福全、許世楷等知日人士,加上有黃昭堂等親日人士在背後推波助瀾,台日關係才逐漸加溫。


現在日本新一代的政治家,像是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對於美日關係、台日關係都有比較深刻的了解,這對於台灣來說是好事,台灣應該加強內部的國家認同,然後在外交戰略上進行調整,外交人才不應再用親中派,同時也要從知日教育開始扎根,台日交流才能穩定與正常化。


◎許慶雄(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

台日關係穩定  統媒負面報導


從這次李登輝訪日風波的新聞報導看來,統派媒體是有意站在台灣的對立面,來操作台灣和日本關係的負面報導。統媒報導的前提,就是要影響台灣站在中國反日的立場來破壞台灣與日本關係,阻礙台灣的外交發展,包括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在國內也經常可以看到中國觀點的美國報導,破壞台灣與美國關係,呼應馬英九或國民黨的終極統一,目的都是要孤立台灣的外交,打壓綠營的生存空間。


國民政府執政時期,表面上施行反日、仇日的黨國教育,目的是為了切斷台灣人對日本統治的想念或情感,害怕台灣人拿日本和國民政府作比較,同時也把受日本教育的知識分子排除在政經核心之外,這些都是為了外來政權獨裁統治的方便性作考量。


事實上,國民黨與日本政府在戰後,還是維持友好關係,甚至軍事合作,這是國民黨為了國家安全和發展所無法迴避的問題。即使在斷交之後,國民黨政府也是一直運用利益交換的方式與日本維持關係,並打壓日本的台獨勢力發展。可知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仍然以對抗中國為外交重點,這與目前泛藍勢力完全站在中國的立場,來阻礙台灣的對外關係,是完全不同的。


目前是斷交以來,台日關係最好的階段,從日本給予台灣簽證的方便措施即可見一斑。在台灣自我定位為一個獨立國家之前,台日關係很難有突破性的發展;在現有的「一中框架」之下,台灣只能被動的等待,在中國同意下與各國交往的機會,例如簽訂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為台灣在國際間所有的積極作為,都會被中國破壞而作中止,世界各國對台灣的一中框架都很無奈,但這是台灣自己的定位問題,對日本而言也是一樣吧。


◎姚嘉文(考試院長):

入忠烈祠名單  仍有價值混亂


有關這次李登輝訪日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亡兄所引起的爭議,我認為應將代表政府或私人的立場分開來看,將公私領域畫分清楚才能免除爭議。首先李登輝已經卸任了,此行出訪並不代表政府,祭拜亡兄也不代表國家,而是以親人的身分向亡者致意,這是人之常情,他人應當理解和尊重。


我也曾經去過五股探視陳儀的墓園是否遭人破壞,結果發現陳儀的墓園完好如初,政府也沒有禁止陳儀的後代前往祭拜,這是對亡者的寬容,也是對私人行為的尊重,政府不該加以干涉,以避免爭議。


從公私領域畫分的角度來看,四月五日的遙祭黃陵、四月三十日拜國姓爺和九月二十八日的祭孔大典,政府也不應該加以干涉;無論黃帝存在的真實與否,鄭成功對台的族群爭議,或孔子的言行有多偉大,這些都不是絕對的單一價值,一旦政府以國家的資源或身分介入操作,就會捲入歷史詮釋和文化價值判斷的爭議漩渦,這些活動應當交由民間社團來負責辦理,比較妥當。


藉由靖國神社風波反思忠烈祠入祠牌位的名單問題,一樣讓人感到價值混亂。例如,陳總統曾經對張學良「有功於國家統一」頒布褒揚令,卻引起了「國家認同」的爭議,如果是表揚他們父子二人「抗拒中共統戰」,可能爭議性會少一些;還有莫那魯道入祠的問題,也曾引起其他原住民的反對。另外,黃信介在三十年前是「叛亂犯」,現在則是「有功於民主」,是否應該入祠,也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現在政府仍然尊循舊制,在春秋兩季率領文武百官,到忠烈祠行禮致敬,這種強制性的政治宣示,在民主社會其實大可不必,以後應當淡化處理或交由民間單位來辦理即可。


◎戴寶村(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政治思考批判  缺乏在地觀點


我認為李登輝訪日爭議的現象,可以從台灣歷史和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日本和國民黨政府對台灣近代化的影響,這兩個角度來審視。首先是批評者大多不了解台灣長期的歷史發展,在仇日、反日的教育思考下,否定日本對於台灣現代化的貢獻,譬如,馬英九會推祟劉銘傳而否定後藤新平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把劉銘傳當成是救世主,而把後藤新平當作是剝削者,這些都是出於政治性的思考,缺乏一貫的在地觀點。


對台灣來說,其實兩個都是殖民者、剝削者,但是,也都有近代化的建設。立委高金素梅在批判日本的時候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她經常舉霧社事件、高砂義勇軍作為日本殖民的例子,但從未提到劉銘傳「開山撫番」,攻打泰雅族人十八遍的例子,也未曾提過平埔族群被清朝統治迫害的事情(清朝曾經徵調平埔族人去中國大陸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台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之下,政治地位雖不平等,但卻培養出遵守法治的現代精神,在有限的範圍內組織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農民組合、設議會、搞罷工等等民主活動,在當時都已經發生過了,戰後卻受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制止。當時日本的國民所得有一百九十美元,位居亞洲第一,台灣的國民所得有一百二十美元,位居亞洲第二,並且在教育水準和國民平均壽命上面都比中國要高出許多。


現在雖然是民進黨執政,但不代表台灣在地觀點的歷史詮釋和文化的主體性已經完全建立起來,相對的我們須要藉由一次次的歷史詮釋爭議,重新來審視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是否建立起來,這除了依靠正確的歷史批評原則之外,還需要多一點人站在台灣的立場上來了解台灣歷史。


◎金?筊m(當代雜誌總編輯):

日朝野迎老帥  日重台輕中國


我認為李登輝這次的訪日行程極為成功,之所以引起國內不同聲音的討論,是由於不同族群的歷史經驗和歷史記憶所導致的不同反應。新住民在中國的抗日經驗上,對台灣歷史的理解是缺乏認識的,因為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屬於日本,以及台灣和中國的敵對關係,所以容易產生誤解,這就說明了台灣經驗和中國經驗的不同。


李登輝一出生的時候就是日本人,現在則是台灣人,也就不是中國人。他的哥哥則是代表日本出去打仗,有人硬要把他想成是「中國人」,當然會出問題啊!關於李登輝這次訪日,日本朝野都展現了極大的熱忱,上百名媒體記者的陣仗,說明了李登輝備受日人尊敬與重視。


首相安倍雖然沒有親自接見,但是他的兩位重要部屬都有和李登輝會面。從中共第一次抗議李登輝訪日,第二次抗議李登輝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都不加以理會,就可以知道日本看重台灣關係過於看重中國關係,先前安倍與胡錦濤高峰會的和諧畫面,到了這個時候可說是完全破功了。


現在台灣人短期入境日本已經不須要簽證了,而中國人去日本還須要接受嚴格的檢查,所以將來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只會越來越好,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重要,台灣政府應當運用這樣的機會,加強對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讓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更加鞏固。


◎顧忠華(澄社執委、政大社會系教授):

民族主義仇恨  應被清理跳脫


台灣在過去長期是一種以意識形態加在歷史上的教育,對於日治時期發生的事,根本就不清楚,以至於歷史難以還原;我認為看待歷史的態度,應該以事實為基礎。有了事實做為探索對象後,才能有價值判斷,台灣近年來似乎都是以民族主義在作立場的判別。


而國民黨承接的是中國的民族主義,衍生出來的就是仇日,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書唸得愈好的人,仇日的狀況似乎愈嚴重。


台灣的現代性是有點嫁接,也就是說在國民黨那一套中國民族主義下,文化產生斷層,我們的認知是有缺陷的、是不夠完整的。台灣沒有好好思考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事情,例如日治時期雖有皇民化運動,也有鎮壓,但實際上也有類似「議會請願運動」的思想啟蒙,這在當時是與西方世界同步進行的,李登輝也是在當時被啟蒙的,當然也有對於台灣的硬體建設。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被殖民的歷史,但要走進後殖民時代,逐漸成為進步的國家,總不能還存有互相仇視的觀念,而是應該要互相承認,回到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台日未來的關係發展,由於過去是有些被扭曲,因此,正常化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清理民族主義的仇恨,加強知日教育的扎根。


◎李永熾(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兼任教授):增進台日交流  追溯出台灣史


過去國民黨政府對台灣採反日仇日教育,致使現在絕大多數台灣人對於日本過去與現狀都難以了解,只了解一些名詞,例如明治維新後日本就現代化了,但為何現代化能成功?明治維新對於日本的意義?明治維新的內涵,另外,戰後日本如何恢復獨立,更逐漸轉變為經濟強國,日本為什麼要修憲等,都沒有去深入了解,台灣人對於日本幾乎可說是一無所知。


尤其在國民黨的教育下,延續中國仇日情緒,只記得南京大屠殺,對於日本可以成為台灣借鏡的地方都一概拒絕,但實際上,南京大屠殺的程度,在中國與國民黨的片面消息下,事實上是怎麼樣,也不得而知。


日本統治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至少還允許台灣文化的存在,但國民黨政府的態度就大為不同了,例如在語言上,日治時期也有過「台灣話文運動」,日本人也沒禁止,但國民黨一來就開始摧毀台灣母語教育,只能講北京話,相信很多人都有因為講母語被罰「掛牌子」的經驗。


台日之間的交流確實很重要,因為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假如無法了解這段歷史,那麼台灣的歷史,我們也很難真正了解,加上國民黨統治的五十年,都是用欺騙的教育,台灣人對於台灣史了解不到一半。


我以前在台大教日本史的時候,在仇日教育盛行時,根本沒有人要來聽課,八○年代、九○年代,尤其在李登輝主政末期,開始對台日交流奠基,來上課的學生爆增,大家對於日本想有比較多的了解,但學校還是沒有積極推動,只開設日文課等是不夠的,應該加強文化、歷史、文學、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教育,不要只著重於歐美教育,也應該有知日教育。


◎葉石濤(作家):台日關係友好  抗中最佳籌碼


日本人普遍討厭中國人,又有恐中症,深怕與中國為敵,正面衝撞遭報復歷史冤仇,或者刺激中共縱放其人民偷渡入境,帶來各種不良習性及病菌,擾亂了日本社會的秩序。因此我認為日本跟美國的立場一樣,表面迎合一中,無意認同台灣人追求獨立建國,避免改變現狀。台灣若能保持模糊的國家地位,美、日、中三大列強大抵能接受以拖待變的現在情勢。


李前總統這次去日本參訪,完成了個人的兩大心願,但對台灣來說,是一得一失。他走了一趟奧之細道,有助於台日文化交流。松尾芭蕉在日本有俳句詩聖的崇高地位,生前走過奧之細道,李登輝步隨其後由衷發出仰慕的禮讚,充分顯示台灣卸任總統深具人文涵養,必然廣受國際敬重及肯定。至於以私人親情進入日本靖國神社祭祀其胞兄,則有所不宜,畢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讓許多國家捲入炮火中,人民死傷不計其數,再怎麼說,都無法擺脫戰爭兇手的歷史責任。


我想,謝長廷如果當選總統,延續台灣本土政權,在促進台日交流方面,做法跟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前、現任總統會有所不同。李曾當過日本人,有留日進修的背景,阿扁與日本淵源淡薄,謝雖有留日經驗,感染日本人習氣較少,應能把握知日與親日的分寸。在國際複雜又冷酷的現實環境,台灣要在列強環伺中求生存,總統的一言一行,必須謹慎而忍辱負重,既要維護國家尊嚴得體,又不能貿進而被指責製造國際的麻煩。


台灣繼續與日本保持友好關係,才有對抗中國的籌碼。目前中國學在台灣顯然比日本學還興盛,就像台灣赴中比赴日創業、工作的人還多,這種偏頗狀短期間難以改變,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失衡狀態,考驗為政者的因應智慧與擔當能力。


◎錦連(詩人):對台灣有信心  交流切忌媚日


台灣在太平洋的戰略位置,可說是日本不可或缺的一大屏障。也就是說台灣一被中國併吞,納入其版圖,隨時會威脅到日本的安全。美國與日本結盟聯防,使中國不敢輕易對台灣動武,但中國盲流人潮高達三億多,中共當局為防範他們到各城鎮流竄,造成社會動亂,就宣揚民族主義,引導這一股怨氣發洩在所謂分裂國土的爭端,台灣獨立問題因而變成中國不滿分子的攻擊箭靶。


在台灣的中國人,至今還有權貴自認比台灣人優越,自大實則反映其自卑心理。像我們還活著的這一輩台灣人,日治時期雖只受過中學或高等科教育,並不遜於到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關鍵在師資及教育心態。


我對台灣前途一直懷有信心,中國愈打壓,我們愈團結。即使面對日本人,也不能顯出矮人一截的態度,表現得愈有尊嚴,愈受其尊重。台灣加強與日本交流合作,切忌有媚日行為,若無台灣屏障,日本人活得心安嗎?


跟日本交流,必須設法從中學會他們的尖端科技技術。日本在這方面,常以工業機密保護其工業先進國家的地位。台灣擁有的高科技,卻很容易輸入中國,致其得到龐大台資及技術,在政治上用來對付我們,泛華人民族主義作祟,使中國的台商不設防的幫助他們經營大中國,台灣人的無知與悲哀,莫過於此。


日本有學者不斷推出現代中國學者著作,很值得台灣人作為借鏡。他們指出中國內部充滿了不安定的因子,像火種及隱形炸彈,隨時會引燃、爆炸。中國表面強大,卻存在虛張聲勢的隱憂,台灣在處理中、日問題上,有必要善用自存彈性的空間,維護台灣的主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