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光走了 在地文化誰傳承?
文╱莊金國
2000/10/10 第237期
許成章甫詞是一年餘,蒐集高雄地方文獻成果最豐碩的民間學者林曙光也在日前病逝,僅剩葉石濤孤獨地在南台灣挑著文學重擔。
 小說暨評論家葉石濤在自訂年譜中記載,一九四八年發表於台灣新生報(前身為國聲報)副刊「橋」的日文作品,除去評論以外,係由龔書森、林曙光譯成中文。本名林身長的林曙光,當時任職於該報編輯部助理編務,因幼年在書塾讀過漢文,留學日本京都時學會中、日文寫作,所以在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廢止報刊的日文版,頓使跨越語言一代的台灣作家多數陷入停筆狀態之際,他適時扮演了橋樑的角色,幫助像葉石濤等人順利以中文發表作品。林曙光雖有能力替別人翻譯文學作品,本身卻偏好鄉土文學而致力於地方文史工作,在高雄,他是繼許成章之後,蒐集整理地方文獻成果最豐碩的民間學者。許成章甫辭世一年餘,林曙光也在九月二十六日走了,被喻為「高雄三寶」的許、林兩氏先後脫離病苦而去,僅剩下葉石濤孤獨地在南台灣挑著文學的重擔,不免感到時間的壓力日甚一日。

擔任報社編輯期間譯介台灣作家作品

 林曙光,一九○四年生於高雄鹽埕埔,父親為魚貨批發商,家境不錯,在高雄公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京都中學升學,畢業後考上立命館專門學校化學科,就讀期間,浸淫岩波文庫叢書,幾乎一天讀完一本,奠定多科基礎學養,直到日本戰敗,束裝返回台灣擔任高雄國聲報採訪記者,時值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同年秋間考入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史地系,改任該報台北通信員。隔年寒假時回高雄,暫任編輯部助編,協助副刊主編史習枚,為不諳漢文而以日文創作的台灣作家譯介作品。葉石濤戰後初期的部分小說,就是在這段期間投稿該報副刊「橋」,交由林曙光翻譯、潤飾的。
 寒假結束,林曙光又返校就讀並歸建採訪工作,不久即發生二二八事變。據他在「劉捷-趕上大正民主尾班車的文藝評論家」一文中的回憶,在事件中,「國聲報忠實報導,觸怒要塞司令部,被迫改組,由中華日報主筆彭勃到職主持,計李言(採訪組主任)先生遇害,早已離職的王天賞(前社長)被捕,王石定(新任發行人)遇難......因師院停課,我回到高雄後,偶在舊聖帝廟門邊看到告示,有流氓一名王天賞在押......。當時被捕者無不冠上似是而非流氓誣稱......。從此,國聲報的同仁大都散夥了。」

列入黑名單 被迫逃亡

 二二八事變逐漸平息後,林曙光返校上課,但已不再兼差採訪新聞,謹守父母的叮嚀,專心讀書。想不到要做一個單純的大學生,在國共內戰轉劇的動亂時代,亦不可得。當師院因鬧學潮,爆發了「四六」事件,當局大肆搜捕相關和不相關的師生,林曙光本不以為意,卻獲得紙條警告他趕快避難,因為,他也在黑名單中。驚慌之下,林曙光只有選擇逃亡一途。其間,憑著跟隨父親批發魚貨及對養魚業的了解,受雇照顧經營魚塭而躲過了劫難,但也從此不敢冒險返校修完學業,落得師院肄業的一輩子缺憾。
 詩人陳坤崙與林曙光亦師亦友的交情已逾二十年,林氏病故前兩天,陳坤崙前去探望過,雖然發覺其身體狀況顯得虛弱,但談起還有三本書正由陳坤崙主持的出版社編輯處理中,老人家表示不用急,慢慢來,反正出這些書只會虧本而已。
 陳坤崙之會踏進出版印刷界,係經由林曙光的引介,進入大舞台出版社擔任編輯,當時,林曙光任職三信高商教師兼三信出版社總經理。三信出版社曾出版過鍾肇政的「青春行」、葉石濤的「葉石濤作家論集」、「鸚鵡和琴」、「葛瑪蘭的柑子」以及李喬的「恍惚的世界」、「痛苦的符號」等書,對飽受出版界冷落的台灣文學,可說及時甘霖。在南台灣,林曙光敢冒鐵定蝕本的風險與內外壓力出這種書,除了在研究鄉土學中愛屋及烏的本土認同,另外,就是與三信的大股東林瓊瑤的相知相惜。陳坤崙說,因大舞台發生火災,出版社停業,林曙光便安排他到三信出版社重操編務。兩人朝夕相處,使他更了解林氏的思想行徑。

一生最敬佩郭國基

 林曙光跟一些個人背景有「問題」的台籍知識分子,在幾乎走投無路之際,林瓊瑤不計有關單位或明或暗的警告,予以接納,安排在三信高商教書或擔任職員,主要目的是擔心他們找不到工作,可能會「雞蛋碰石頭」,引起社會動亂。因此,林曙光以另一個筆名照史撰寫的「高雄人物評述」,對林、陳兩家難免筆下帶有感情,讓細心的讀者覺得有所偏袒的意味。惟就林瓊瑤有膽識及雅量容留被國民黨蓋上叛逆烙印的台灣菁英來看,確實值得肯定其行事風範。
 林曙光最先評述的地方人物是「打狗拓荒者-林迦」,林迦即林瓊瑤的父親,充分顯示他對林瓊瑤的知遇之思。第二篇「民主鬥士-郭國基」後來又擴充改寫成「郭國基傳」,他不諱言這一生最敬佩的高雄人,就是郭大砲郭國基。他自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就的「高雄大家長-陳啟川」,引發的爭議也最多,其中涉及高雄醫學院暨附設醫院的人事紛爭,論斷院長杜聰明的作風,有嫌站在陳家立場而有所貶抑,愛護杜博士的高醫人,至今仍耿耿於懷。其他諸如「苦學成功者王天賞」、「現代陶朱公何傳」、「鄉土文學先驅鄭坤五」、「西畫泰斗劉啟祥」、「文化沙漠裡的奇葩張啟華」乃至「政壇硬漢余登發」,則能秉持客觀的角度作適度的論述,讀者評價甚高,且成為在地記者必備的參考書。只惜林曙光筆下的高雄人物近百人,對自己及家族的歷史則吝於表述。

被推崇為台灣文學之橋

 一九八八年對林曙光而言,是既厄且凶的年度。他準備撰寫「航海女神媽祖」,九月十九日騎機車出外進行田野調查,途經高雄市凱旋路平交道,不慎發生車禍,差一點變成輪下亡魂,雖撿回一條性命,卻因此造成行動不便,視力減退,被迫提前退休,但仍專心寫作。曾與林曙光在三信同事的散文家陳冠學,即指出林氏記憶力驚人,對於高雄掌故的撰述鉅細靡遺,生為高雄人,可說是他的「天職」,他在世所做貢獻,別人幾乎不能頂替。葉石濤則推崇他是台灣文史工作的先驅者,協助台灣作家翻譯,堪稱「台灣文學之橋」。
 林曙光傷殘前已出版過「打狗滄桑」、「高雄人物評述」兩輯等三本著作及「日本國家之起源」和「戀愛小論」等譯本。退休後又完成了「打狗採風錄」、「打狗搜神記」、「打狗瑣談」與翻譯劉捷所著「台灣文化展望」,均由陳坤崙主持的春暉出版社印行,另外三本「高雄人物評述」第三輯、「郭國基傳」、「高屏地名物語」也將在近期間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