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 基隆河整治關鍵
陳慧屏
2006/04/27 第527期
雖然污水下水道建設經費及人力驚人,且很難在短期間突飛猛進,但想著企圖恢復台北市的大河文明的願景,基隆河當然值得政治人物投資。

流經韓國首都首爾的清溪川,近年來成為台北市政治圈的熱門話題。


清溪川是一條六百年歷史的疏洪渠道,二十世紀後因沿岸人口密度急遽增加,污水排放大幅成長,成為惡臭和髒亂的代名詞,更成為滋生病源的溫床,因此韓國政府自一九五八年開始花了十九年的時間,索性將整條清溪川加蓋覆蓋。


不見天日二十餘年的清溪川,成了貫穿首爾市的主要交通動脈,其上更增建了高架快速道路,每日運輸量超過十二萬。二○○二年的首爾市長選舉,候選人李明博將整治清溪川做為競選訴求,並因而成功打敗敵手。清溪川自二○○三年七月開啟整治工程,一邊拆除水泥蓋和高架橋,一邊考古回復石橋、堤防等遺跡,而後建設污水管線,歷經兩年三個月,花費新台幣一二五億元,清溪川搖身變為清澈溪流,重現在首爾市民眼前,為首爾市創造出水岸都市的意象。如今,清溪川成為遊覽首爾的必訪行程,而李明博更以其魄力,成為入主青瓦台的熱門人選。


垃圾不見了河水依舊臭


許多有意逐鹿台北市長寶座的政治人物,從清溪川看見了台北市的基隆河。同樣是流經首都的河川,同樣被水泥隔絕在市民的生活之外,而且,整治清溪川的政績大大提升了李明博的政治聲望,將他推向更上一層樓。因此,台北市長參選人們不約而同將整治基隆河做為最重要的競選訴求。


那麼,基隆河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紀錄片導演洪淳修自二○○一年開始,便不時跟隨漁民登上舢舨,觀察他們在基隆河上的工作情形,並在一年後完成紀錄片【船長要抓狂】。片中的主角輝伯,十來歲就在河裡抓魚、撈蛤仔、扒蚋仔,到老年只能靠著抓紅蟲為生│這種狀似蚯蚓的生物,是養殖魚類最佳飼料,以往多生長在臭水溝,現在則成為河川重度污染的指標性生物。片中的基隆河教人不忍卒睹,死魚、死雞、死鴨、玩偶、神像、椅子......任何你想像得到或想像不到的東西,一一出現在基隆河面上,罔論早已和河水融為一體的都市廢水,難以想像基隆河正是孕育台北城邦文明的母河,難怪船長要抓狂。


看著戲謔又沉重的【船長要抓狂】,讓人不禁想追問:現在的基隆河還是這樣嗎?持續在基隆河畔拍攝的洪淳修歪著頭想了想說:「基隆河的『表象』變得比較好。」洪淳修發現,河面上的垃圾統統不見了,但是河水依然發臭。


基隆河絕大多數的污染源來自生活廢水,集水區涵蓋基隆市、台北縣及台北市,但台北市由於人口密集度最高,影響基隆河水質最深。針砭基隆河病源,加速污水下水道建設進程,應該是治本的不二良方。所謂污水下水道,就是將家戶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廁所糞便、廚房及浴室洗滌污水,以埋設在地下的密閉管線收集,輸送至污水處理廠,經去除污染物及消毒過後,再放流入河川或海洋。目前台北市污水下水道枝幹管幾乎皆已鋪設完成,污水處理廠業已建置妥當,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掌管淡水河系的第五科科長魏文宜指出:「現今的重點在落實用戶接管。」


氨氮量未降政府不正視


台北市接管率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每年均以超過五%的高成長率飆升,目前已逼近八○%,遙遙領先全國各縣市。按理說,基隆河水質應當也有相應程度的改善。但為什麼像洪淳修這樣親近基隆河的市民並不覺得?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駱尚廉指出,所謂接管率是一種統計上的迷思。台北市戶數持續增加,目前已超過九十三萬戶,但接管率的分母仍舊維持在六十六萬戶左右,「讓數字比較好看!」而許多台灣人習慣將洗衣機安裝在陽台,並未納入屋內的污水下水道系統,意味著家庭廢水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化外之民」。除此之外,許多「超級大戶」都並未接管,例如學校、市場、洗車場,駱尚廉以自己任教的台灣大學舉例:「台大到現在還沒接管,在統計上只算一戶。」


做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台大,為什麼不接管?駱尚廉指出,接管需要全面更換管線,以台大來說,負擔高達三億元,「學校寧可蓋停車場。」更微妙的是,台北市是全國率先收取污水下水道使用費的地方政府,接管用戶得繳交每度五元的服務費,幾乎和用水費一樣多。但水污染防治法早自一九九八年即通過,水污費卻在立法院阻撓下遲遲無法開徵,以致台北市發生「接管用戶要多繳錢,未接管用戶污染水源,卻一毛錢也不用繳」的窘境,用水戶自然缺乏接管的動機。


另一個迷思則發生在污染指標。如果以環保署的河川污染指標│生化需氧量(BOD)來看,基隆河的確改善不少,但駱尚廉認為這個指標仍然太過模糊,更何況河川的氨氮量長久以來未見改善,仍會持續消耗水中溶氧,刺激藻類生長,環保機關卻一直不願正視,「基隆河整治是否徹底,民眾最清楚。」


截流屬治標學者不贊同


但無論如何,台北市做為一國首都,對河川治理的用心無庸置疑,儘管不能說是圓滿,但已堪稱全國表率。正如同魏文宜所言:「台北市政府若決心整治基隆河,對基隆河水質改善會有很大貢獻,我們樂見市長競選人把基隆河做為政見。」特別是未來的首都大家長願意勾畫「拚經濟」以外的願景,看到優質生活環境的重要性,企圖恢復台北市的大河文明,當然值得稱許。


然而,治理基隆河是何其遙迢的工作,而地方首長具有任期壓力,基隆河治理勢必得在四年內展現具體成效,但污水下水道建設經費及人力都極其有限,很難在短期間突飛猛進。魏文宜指出,若要在短期內見效,必須利用截流方式,攔截流入基隆河的雨水和污水,轉往污水處理廠處理過後,再往下游或出海口排放。同時搭配高灘地現地處理,利用土壤和植栽的吸附能力,預先過濾污染物,讓污水有所緩衝。魏文儀說:「如果社會對基隆河的期待很高,截流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但是駱尚廉並不看好這種「治標之道」。他認為,截流是一個龐大工程,等於建造一條人工河流,管線、抽水站、截流站、放流管......環環相扣,只要當中一個環節出錯,整個系統就癱瘓,而且,「淡水河系已經治標二十年了,到現在已經投入一千億的整治費用,連第一期計畫的目標都達不到!」


借鏡清溪川考驗政治人


再回到首爾市的清溪川,近來也浮現不同的觀點。當年參與清溪川景觀設計的首爾大學景觀系教授金晟均指出,清溪川是「政治導向的景觀工程」。金晟均肯定,拆橋是突破性的創舉,掀起都市水岸復興的熱潮,更改變政治人物和民眾的價值觀,然而整個整治過程講究「速成」,無暇評估河川生態和永續經營。


結果是,本來就是一條人工渠道的清溪川,現在從必須靠著電動馬達自漢江汲水,流速緩慢,令人擔憂枯水期的水質問題。而且清溪川下方還有地下鐵轟隆隆來去,河床下方和兩側都鋪上不透水的水泥,很難孕育自然生命。光是養這條人工排水道,每年就得花上新台幣兩億元。


相較起來,基隆河當然比清溪川更值得投資。畢竟,大台北的歷史和文明沿著淡水河系開展,如何對待這條母河,象徵台北市民的器度和胸襟。整治固然有速成之道,但是在看到台北市成為水岸都市的願景時,市民也該理解到,永續經營必須靠每一分子的持續努力。而政治人物在看到清溪川的效益之時,也別忘了,李明博一年之中就主持了七百多場的說明會,面對市民訴說他的理想和願景,親自解答市民的疑問。於是,清溪川整治才能成為市民運動,也才能成為韓國人民的驕傲。


※台灣污水接管率  僅落後國家水準


■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家競爭力排名,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每年都將台灣的公共衛生分數拉下不少。根據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 Book 2004,台灣接管率只有10.1%,遠落後南韓的69.9%,更低於印尼的69%。


淡水河守護聯盟公共議題組召集人陳健一認為,就政府體制而言,河川水體污染由環保署負責防治,但是涉及污染水源的污水下水道,卻由營建署負責布建,使得河川污染整治無法在權責完整的基礎上做為。


陳健一並指出,污水下水道建設經費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率愈來愈低,人力也極為困窘。日本投入污水下水道建設人力近六萬,經過近四十年建設後,普及率僅達55%;台灣辦理下水道工程的人員則只有六百餘人,「少得不成比例!」污水下水道建設也需要地方政府挹注大量人力及財力,當一般民眾尚未意識到污水下水道的功能,污水下水道建設既需開挖路面,又無法帶來「看得見」的政績,地方政府推動實有其困難。


根據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經驗,污水下水道每提升1%,需花費75億至80億,陳健一建議做為主事機關的營建署應該積極面對結構性問題,提出可行而具整體性的工作方案,否則一切徒然。


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管理處副處長李孟諺則樂觀以對。李孟諺曾經擔任台北縣政府水利及下水道局局長,他觀察到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經愈來愈重視污水下水道的建置,未來二十年將是接管率起飛的黃金年代,但是台灣現有的下水道建設公司胃納有限,恐怕吃不下那麼多的工程,將成為未來提升接管率的隱憂。(陳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