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 應速建立台灣國文
莊金國
2004/12/06 第454期
歷代中國文言文充滿漢民族沙文主義的思維,已不適用於講求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尤其台灣,應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這是古中國所沒有的。
從黃石輝於一九五○年投下〈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的震撼彈,到當前中小學國語文教育擴充台灣想像的幅度,雖然還有人以去中國化企圖阻礙這一股潮流趨勢,清華大學教授陳萬益堅信,文學教育在於學習鑑賞引為實用的能力,當文言文大幅減少使用的空間,提高現代語文的教學比例,是誰也擋不住的。台灣應重視以本土為出發的書寫作品,「難道我們被殖民的還不夠?」

陳萬益說,日治時期引發的新舊文學論戰,不僅帶來書寫語體的變革,並且涉及對殖民政府的態度,主張新文學者具有超越性的省察,雖占了上風,論戰餘波則延續到戰後八○年代發生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學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古典詩文 校門外少用

最近引發爭議的高中國文新舊語文配置問題,陳萬益認為更換或減少文言文,並非去中國化,而是去殖民化。中國文學不管新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鏡之處,但不合時宜的文本,自當過濾篩選。我們有台灣文學,理應有台灣本國國文,高中國文兼容並蓄台灣與中國的新舊文學作品,這種雅量是舉世罕有的,去中國化論者不妨捫心自問,台灣人被去台灣化多久、多鬱卒,你們何嘗關心過!

在中興大學執教的詩人向陽指出,高中學生正是適合文學起步的年齡,以前的國文,幾乎都是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死背硬記,畢業後卻少有運用發揮的機會。

對於部分國文老師抵制增加現代文學的課文比例,向陽可以理解古典詩文可供參考的資料較多,方便教學,現代文學單靠出版社提供的參考資料太少,需要到坊間自行蒐集,有人怕麻煩。他表示,若因此反對,豈非置學生於不顧,學生將來在社會做事,用得著白話文的機會甚多,若繼續讀文言、寫白話的舊制教學方式,新生代的作文能力必然愈來愈差。

向陽說,去中國化是政客利用選舉的政治炒作。他反問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那麼喜歡文言文嗎?歷代中國文言文充滿漢民族沙文主義的思維,已不適用於講求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尤其台灣,應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這是古中國所沒有的。

文白比例 勿意氣用事

針對教育部去年公布的高中國文之文、白比例,向陽表示文言文還需要降低,白話文應該再增加幅度才合適。增加的部分宜以台灣文學為主。

訓練懂得欣賞文言文,雖有其必要,但不能以文言文鑑定學生的國文能力。詩人學者渡也建議教師應本著自我學習成長的觀念,來認識過去不夠重視的白話詩文。若打心裡抗拒現代語文通行的大環境,只會更加與自己過不去。若依照自己的政治立場來反對即將實施的文、白平衡比例,愈會顯現反對理由的矛盾。

渡也同意文、白比例,將來能朝向文少、白多的漸進方式改進,至於比例相差多少才合適,大家可以好好討論,但切忌動輒扣人帽子,這會造成意氣以及意識型態之爭。台灣需要怎樣的國文教材,早該適度加予調整,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靜宜大學副教授彭瑞金強調,國文教材的變革,比歷史、地理還重要而迫切。地理本來就是客觀的專門科學,利用公權力曲解地理環境的認知,只是自曝其短。國文為什麼比歷史更值得我們關切,因為歷史的改朝換代,有其脈絡可循,政治手段再怎麼介入,影響的程度比較有限。國文則不同,國民黨政府力貫於國文的用心,不僅模糊台灣人的土地、國家認同,且一味以其所謂的古聖先賢經典文章,愚弄大家盲從或矮化自己的認知能力。

定義清楚 免中台混淆

政黨輪替,表面看建立了台灣本土政權,彭瑞金發現教育部推動台灣文史地教材的變革腳步,慢得令人焦急而生氣。以去年公布的高中國文文、白接近平衡的比例,僅為文體的調整,距離他理想的台灣國文,不知還要等待多久才能達成。本國國文的定義,一定要釐清,否則將混淆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

彭瑞金坦白說,台灣確實存在不願意被歸屬於台灣作家身分的人,他們寧願以中國文學作家行諸世界,何必強其所難。但是,國、高中國文課本選入他們的作品,該如何界說其真正意涵,在台灣縱放長江、黃河、珠江水的祖國情懷,妥不妥當!

戰後鄉土文學論戰時,某詩人曾以一篇〈狼來了〉形容台灣的鄉土文學,就像中國共產黨推動的工農兵文學,差一點在當時誘發政府抓作家去坐牢。美麗島事件發生不久,作家王拓和楊青矗雙雙入牢,被解讀為鄉土文學論戰終需收網。

淡江大學教授呂正惠分析寫這篇〈狼來了〉、其他作品曾入選為高中國文教材的名詩人,其心是「因為別人更有現實感,更願意面對『中國』問題時,心虛發表此文扣人政治帽子,想藉外力剷除異己」。呂之推論如果成立,選這種人的詩文作為課文,更須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