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雙臂 擁抱藍色國土
邱文彥
2004/07/29 第434期
過去對海洋錯誤的認知與觀念,造成台灣本島一半左右的海岸已沈淪埋沒在消波塊和水泥海堤中。如果不再關注,儘管台灣四面環海,將會是十足的「失海岸」和「背海」的國度。
海洋,是「藍色國土」,也是我們最大的版圖和珍貴寶庫。海洋不但面積廣闊,佔地表總面積近七成,總體積也達到十三億立方公里。從生態和環境角度,海洋發揮了極為關鍵的平衡與涵容功能。一九九七年間,Robert Costanza等人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們對全球海洋在一年內對人類生態服務價值的評估,價值類別包括氣候調節、營養鹽循環、廢棄物處理、生物控制、食物產量、原料、娛樂和文化等,其結果是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價值為每年四十六兆美元,而每平方公里的海洋,平均每年給人類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到五萬七千七百美元。

海洋也提供了高度的經濟產值,以美國為例,計有一萬三千人從事與航運貿易有關的工作,全國各類港口共營運了七千億美元的貨物,以及帶動一百一十億美元的郵輪觀光消費。商業漁撈的價值,超過兩百八十億美元,娛樂漁業達兩百億美元,遊憩船舶亦超過三百億美元。澳洲的海洋產業包括:觀光遊憩、航運、造船、漁業、石油等,在公元二○二○年的產值估計可望達五百至八百五十億澳幣,因此,任何先進的海洋國家莫不重視海洋保護和永續經營。

觀念偏差 福爾摩沙海岸水泥化

一九九六年間,筆者遵照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廖中山教授的指示,為當時競選總統的彭明敏先生起草了「海洋國家的願景」的政策藍圖。經過幾年許多人共同努力,如今經營台灣成為「海洋國家」的主軸理念,逐漸呈現。然而,海洋國家的重大議題是什麼?主要的政策理念是什麼?海洋國家的經營架構又是什麼?必須進一步集思廣益,不能只是空的「口號」。

台灣的海洋與海岸管理主要議題,表象上呈現在「侵蝕」和「污染」兩大面向,但從其解決的方法來看,根本上卻反映了我們對於海洋的認知與觀念。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研究統計,台灣本島海岸線長近一千公里,但一半左右的海岸已經沈淪埋沒在消波塊和水泥海堤中,澎湖金馬等地海岸水泥化的比例也都超過三四成之譜,致使「福爾摩沙」的自然風貌煙消雲散,逐日消蝕。

海岸防災固為重大議題,但接近三分之二海岸普遍且嚴重的侵蝕現象,卻助長了地方無知、盲從,一味以傳統「硬碰硬」的思維大搞海堤工程;一些民意代表更上下其手,表面上以「保護居民安全」為訴求,暗地裡對於主辦機關施壓,不斷爭取海堤和防災工程經費,很難不讓人有圖謀不法的懷疑;在今天台灣選舉政治的生態下,主辦當局抵擋不住民意的乾脆大作順水人情。於是,台灣海岸「水泥化」的情況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

無知消費 理想淪落為海鮮文化

除了海堤和大規模填海工程外,台灣港澳興建的浮濫可說有目共睹。全台灣二百三十九個漁港,幾乎到了每四到六公里就有一個港;澎湖群島共六十五個島,僅二十個島有人居住,但漁港多達六七十個;這種氾濫現象連偏遠的蘭嶼和綠島也難逃厄運。最近蘭嶼朗島村前美麗海岸居然興建極為突兀、連當地人都難以接受的港口,規劃設計者竟然可以「無知」到完全漠視當地海岸景觀品質和人文特性,我們真的很難理解以達悟族小舟漁捕文化著名的村落前,這種「外來文化」施暴的邏輯何在?對於海的漠然和無知,實有以致之。享用海洋,大概只會想到「黑鮪魚」、「曼波魚」,海洋國家的崇高理想果真淪落到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

在我國傳統體制或概念裡,海岸一向是行政邊陲或疆界籓籬,海洋更被視為盜匪和是非之地,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駝鳥式」的海禁或戒嚴,成為最常用的手法。海禁的結果,使人與海的距離越見疏遠,海洋文化逐漸沒落,海洋也不再被視為一項重要的「資源」或「公共資產」。這種觀念的謬誤,導致相關制度中明顯地「重陸輕海」,海岸地區也因而成為廢污隨意棄置、環境生態嚴重破壞和各種使用脫序競逐之地。例如,高雄地區的典寶溪猶如滾滾「紅河」,二仁溪好比「黑龍江」,仍舊夜以繼日、經年排放污染到海洋。如果我們不關注海洋,儘管台灣四面環海,將會是十足的「失海岸」和「背海」的國度。

牽涉廣泛 應設立海洋專職機關

海洋與海岸的問題,牽涉部會甚多,體制上極為複雜,權責不易釐清。過去台北縣八里鄉海濱曾發生非法填海情事,由於事屬廢棄物傾棄,部分人士認為應屬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職責,但也有人認為傾倒建築廢棄物,應該是內政部營建署執掌;爭議中,又有部分人士認為海岸多屬未登陸地,應該為國有財產局管理;亦有人認為海堤遭受破壞,水利單位(即前台灣省水利處)難辭其咎;相同情況,海岸防風林破壞,農林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應該負責。此一事件擾攘多時,從中央到地方開會數次,都難以確定誰是主管機關。

海洋與海岸的事務,包括漁業、航運、遊憩、保育、防污、治安、防衛和教育等,本質上的確非常複雜,雖然各國模式不一,但總有一個明確的海洋主管機關。例如,加拿大為統一事權,將海岸巡防(原屬交通部)、漁業及海洋事務合併成立為「漁業及海洋部」﹔馬來西亞強調跨部會之協調,故在內閣成立「海洋事務委員會」﹔美國在七○年代雖成立了「國家大氣及海洋署」,歸屬商業部之下,但仍在二十一世紀初再增設「海洋政策委員會」以彌補政策和整合之不足,顯示專責部會仍為海洋管理較佳方案。因此,韓國的「海洋水產部」和印尼的「海洋事務及漁業部」,都仿照加拿大以強勢專責機關的模式發展。因此,重行整頓海洋事務,應該是台灣跨入下一世紀、也勢必是攸關國家永續發展的重大課題。由前述美國的實例和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成立後,海域管理事務職掌較為清楚、績效較佳,也可作為佐證。

確立願景 藍色海洋納國土發展

依據我國土地法第一條:「本法所稱之土地,謂水陸及天然資源。」因此,「國土」與「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相通,「藍色海洋」必須納入國土永續發展的版圖,且應強調其保存保護。從空間上來說,國土應該分為陸土(Terrestrial Area)、海岸(Coastal zone)和海洋(Seas and
Oceans)三部分。未來台灣如設置「環境資源部」,由該部負責陸域國土之經營。至於海岸地區因介於陸海之間,屬於生態環境最為敏感的地帶,承受陸域發展重大影響,同時也深切關係到海洋環境品質。因此,建議海岸管理應歸於「海洋事務部」經營管理職掌。亦即,海洋與海岸應該併同一體思考,台灣必須要建構一個「海陸共治」的永續經營模式。

海洋國家必須要研擬宏觀、適當和貼切的「願景(Vision)」。以澳洲的海洋政策為例,開宗明義地揭示了其願景,期望有一個「健康、具生產力的海洋,以提供今世和未來澳洲人多方面的利益。」海洋政策的總體目標則在關懷、瞭解和明智利用海洋(Caring, understanding, using wisely)。目前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正分為海洋策略、海洋資源、海洋產業、海洋文化、海域安全和海洋科研等六個分組,研擬海洋永續發展的策略目標與行動方案。我們相信,這項作業會是台灣脫胎換骨,描繪海洋國家願景的最重要藍圖。我們更期待,海洋國家的美夢,逐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