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多元 管樂之都
張倩瑋
2004/06/03 第428期
嘉義市位於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距離本市南邊約一公里,周圍與嘉義縣相鄰,地形除東邊一部份屬竹崎丘陵地帶外,其餘均為肥沃的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地形平坦廣闊。主要河川為八掌溪、朴子溪,分別流經嘉市南、北面,形成與嘉義縣之天然界線;嘉市地下水並不豐沛,主要是因嘉南平原地層是由極細的淤泥及粘土組成,含水性差,主要用水資源為引用八掌溪之蘭潭水庫與仁義潭水庫。

六勝八景 古墓義廟林場風清

嘉義市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怡人,夏季西南風盛行,因高溫及對流作用旺盛,有雷雨,再加上位居颱風主要路徑地區,每年七至九月間常遭受颱風侵襲,雨量甚豐,年平均雨量兩千公釐,有利農業發展,所以開發很早。

嘉義市古有著名的「六勝八景」,所謂的六勝是指顏古懷古,顏思齊之墓在今水上鄉;王樓思徽,即中山公園太保樓;御碑紀績,今中山公園福康安記功碑;芝亭崇勳,舊縣議會前的青芝園,紀念國民黨主席林森先生;義廟揚仁,今吳鳳廟;烈祠流芳,指忠烈祠,已被大火燒毀。

舊八景指的是蘭潭泛月,即今之蘭潭,古云:「月夜泛舟潭中,明潭似鏡,輕舟若蟾,如遊廣寒之宮,可滌塵世之煩,享神仙之樂,為嘉義勝蹟之冠。」、檜沼垂綸,昔日文化中心旁杉池,池四周植樹,濃蔭蔽天,清風徐來,檜香陣飄、彌陀曉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意指植物園內遍植各種熱帶植物,樹群挺拔高聳,椰林蔽日,號稱林場風清,另外還有鷺橋跨浪、橡苑聽鶯等。

這八景六勝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些景觀目前尚還能尋得些蛛絲馬跡,但是大部份已經大不如前了。五十年來城鄉建設猛進,社會變遷快速,使得嘉義八景六勝名存實亡,無處可覓,或者稀疏平常,毫無特色,所以在一九九五年透過市民投票直選出「嘉義新八景」,蘭潭、嘉義市文化中心、中山公園、阿里山火車、植物園、蘭潭後山、彌陀寺與文化路夜市等八景。

交趾陶藝 葉王堪稱一代宗師

嘉義市是具有歷史淵源的城市、人文薈萃,擁有「畫都」的美譽,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也發源於此,是充滿熱情與藝術的文化藝術之都。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交織成為既知性又感性的情愫與風采。近數十年來,嘉義市已創造出著名的「石猴」雕刻藝術,而每年定期舉辦的管樂節活動,也早已成為全國管樂界的盛事。

葉王是台灣交趾陶宗師,也是有文獻記載台灣出生的第一位交趾陶藝師。本名葉獅字麟趾的葉王,因技藝精湛而獲「師」的稱號,美名為「王師」,民間稱為「葉王」。葉王自小耳濡目染,少年時從來台的廣東陶師學得塑造及施釉技法,加上對釉藥的靈活運用,使葉王交趾陶逐漸樹立屬於台灣的風土特色,而有別於廣東交趾陶。

葉王曾主持嘉義城隍廟的裝修工程,台灣北部多處亦曾有其作品,被列為三級古蹟的新竹鄭家廟至今還可見到他的作品。葉王作品「質」與「量」並重,作品取材廣泛,生動自然而不拘泥,堪稱一代宗師,他所燒製的「胭脂紅」釉,柔艷瑰麗,被視為葉王系的特色,今人一直把葉王定位為台灣交趾陶之父。

交趾陶的藝術表現,不只呈現在建築裝飾上,還廣袤於戲曲文學、繪畫、捏塑、燒陶、民俗傳說與宗教哲學的內涵,充分表現地域性與多彩活潑的民族性,為傳統精神的倫理次序及祈福教化,做一個具像的反映與詮釋。交趾陶作品有各形各色的造型,當今交趾陶藝師的創作題材已不同於早期的廟宇裝飾,改以祈福教化為創作精神,具有故事場景、人物劇情等內容。現代藝師們的作品則趨向於單件創作表現,大都有祥瑞象徵的寓意,兼有趣味盎然的小品,成為適合於一般大眾收藏的藝術品。

管樂節慶 亞太地區享負盛名

追憶嘉義市的管樂發展史,可追溯到日治時代,在現今的嘉義高中成立第一支學生吹奏樂部後,嘉義市的管樂風因此蔓延開來。半個世紀後,隨著台灣經濟的富裕與資訊暢通,嘉義市各高中職校更紛紛將編制簡單的傳統軍樂隊、鼓號樂隊改組為富音樂性、以古典音樂為主要演出曲目的管樂團。

當一般人對嘉義的印象還停留在小鎮風光之際,很少人知道,和風麗日的嘉義市早已是亞太地區享有盛名的「管樂之都」。已連續舉辦十二屆的「嘉義市管樂節」,逐漸在亞太及國際間打開知名度,成為台灣知名的音樂盛會之一。每年的歲末時節,嘉義市管樂節不僅提供全台管樂團隊一年一度成果發表的重要舞台,也是將國際著名管樂團隊引薦給國內管樂迷的絕佳機會。自一九九三年,嘉義市立文化中心籌辦了「第一屆管樂節」,至「二○○三年第十二屆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已邁入第十二屆,年年皆獲得民眾熱烈回響,更引起國際管樂界的矚目,累積十多年的經驗與口碑,獲得「嘉義為台灣管樂之都」之美譽。

石猴雕刻 詹龍開啟風氣之先

嘉義是石猴的故鄉,素人藝術家們以石猴為創作主題。這一群石猴創作者利用嘉義八掌溪所出產的各種貝類化石,經由靈巧的雙手將猴子特有的神韻及俏皮靈巧的天性充分表露在作品上,創作出「返璞歸真,真情流露」的作品特色,孕育成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嘉義石猴。

「嘉義龍師,雕猴第一」是石雕界流傳至今的一句話,它不曾因為「龍師」的離世而改變。說起嘉義猴雕的歷史淵源,必須從「龍師-詹龍」說起,他率先把嘉義八掌溪的溪石帶入雕刻的藝術殿堂,開創嘉義石猴創作的風氣。詹龍從小生長於嘉義市南門打石街,在耳濡目染及因緣際會下,從打墓碑到從事石猴創作,更將創作的風氣引領成嘉義獨具的地方特色。

大約從一九七三年起,詹龍大量採用嘉義地區溪流盛產的貝類化石做為雕刻石材,精湛的雕工受到日本人極大的喜愛,因此吸引許多人加入石猴創作的行列。難能可貴的是,從詹龍以來,這一群石猴創作者大多是未經學院派訓練的「素人藝術家」,秉持著對石猴創作的熱誠自行摸索,將「頑石」雕琢成活靈活現的「石猴」,終於創造出「石猴世界」的藝術特色。

雞肉飯 慢火熬煮料好實在

雞肉飯幾乎是嘉義的同義詞,全省各地打出嘉義品牌數都數不清,而位在中央噴水池邊的鼻祖老店,早在一九四九年經營迄今,已有半世紀的悠久歷史。當年在中央噴水池賣的火雞肉飯,如今已成為嘉義的地標了。由於每天清晨送來農場現殺的火雞,以慢火煮二小時到熟。火雞則以飼養八個月大、二十公斤重的為上品。因火雞肉質較粗而有彈性,且每天保持新鮮的火雞應市,是好吃的秘訣。將切片或切絲的火雞肉放在白飯上,再淋上肉燥、雞肉湯,風味獨特。

方塊酥 鹹甜口味深受歡迎

在嘉義市的各式麵製糕點中,以「方塊酥」最出名。以前是馬拉松長跑健將的黨長發首創嘉義名牌「恩典方塊酥」為老牌元祖,以中國古老之獨家配方、豐富的原料精心製作,一層又一層慢火烘焙出又香又酥的中國式酥餅。方塊酥的製作改良自河北翻毛月餅及燒餅的做法,並改圓為方,製作材料主要有麵粉、芝麻、植物油等,口味有鹹有甜,傳統方塊酥層層酥脆的獨特美好口感,和創新的設計的包裝,材料及製作品質均非常實在,因此深受歡迎,暢銷海內外。